小紅燈籠的夢
關燈
小
中
大
“還有半個鐘頭,來得及,趕快送去。
……馬郎路××坊,第×号。
喂!這張條子上有,看看清楚,一百三十八,……記明白了,一百三十八号。
” 老闆指着門外鋪道旁小手車上的木器,不耐心地把一張紙條塞進他手裡。
晚飯後,大街兩旁有不少來去的忙人,從這輛小手車旁經過,貪婪地看一眼,似乎那綠絨上面的玻璃能夠惹人注意。
四方形,上好柚木的小桌子,做的确也玲珑。
圓桌腿上雕刻着簡單的圖案花,四面有暗鎖的小抽屜,漆色深紫,這真是一件上等木桌。
擺在源生的門面前快半個年頭了,沒有買主。
阿寶天天晚上打烊之後伏在上面學大字,現在它有了主人了,老闆很興頭地命他送去,他覺得在興奮之中微微有點怅惘! 接過那位女先生用鉛筆寫的地址,一行歪歪斜斜像自己一樣的字,旁邊,老闆用墨筆添上一行:收定洋二元,欠七元五角。
阿寶看看,揣在青粗布小衫裡,仰頭望着老闆問: “送去得要回七元五角?” “不付錢你就交貨?呆子,還有——還有腳力呢。
冒失小鬼。
三角五分五的腳力,也交回來,忘了揍你!” 老闆是江北人,話音來得剛硬,平常說起話來總是喪氣。
幸而這一晚上因為賣脫了一件難于出售的存貨,把他那付秦桧臉子換了。
阿寶親手給老闆打了一斤老酒來,他嚼着幹炸大蝦全吃下去,是近來少有的事。
阿寶記得當那位女先生付過定洋之後,對面,同行生意的李先生直瞪着眼向這邊看,隔壁那家卻清冷冷地一個主顧也沒有。
多問一句便受了老闆一陣呵斥,幸而懶洋洋的酒力把他的火氣消去。
阿寶低着頭再不敢說什麼,将小鐵輪運貨車用力向前推動。
一件桌子分量還不重,就隻是兩條臂膊沒有勁,盡力往兩下裡硬撐,剛剛夠得到,肘骨上的筋仿佛被絞繩分扯着,震得一跳跳地痛。
正當街道上熱鬧的時候,一天工作結束了,白相的比白天多。
在鋪子裡做活覺不出街道中的麻煩,偶然看看如螞蟻的男女來回走,電車,與刷上些怪顔色的公共汽車在街上穿梭,一陣鈴響,又一陣喧嚷,怪好玩的。
晚上,從那些高屋頂上瞧得見閃閃閉閉如妖怪眼睛的“年紅燈”,眨着眼出窮象。
阿寶,他跟李師兄學會了“年紅燈”這新鮮又有點兒興奮的新字眼。
他常常記起在鄉下過大年,家家門口總挂上一盞紅燈籠,用薄洋紅紙糊在鐵絲籠上,那淡淡的、也是搖搖不走的紅燭火焰卻在籠裡跳動。
這小東西容易引起孩子們模糊的希望與天真的興趣。
他出來作學徒已有兩年,曾經回鄉下過了個年節,也是李師兄把他從火車、小火車上帶回去的。
不知為了什麼,在上海,他雖然天天晚上迎着半空中的“年紅燈”,因為懸得那麼高,閃得那麼快,自己又說不清那是怎麼弄成的,對它沒有一點留戀的感情。
每每低了頭學着刷“泡裡許”或釘木闆時,像有一盞兩盞的、輕輕飐動的小紅燈籠在眼前搖晃。
黑沉沉的天,星星放出晶耀的光芒。
吹冷的北風中,這家,那家,門前土牆上,有那些微映出淡紅色的小燈籠。
……他想起來,便有一股不好過可帶着盼望的心情。
回想擴大開去,又記起媽媽與紅眼姊姊燒年夜飯,鄰舍家有人從鎮上買來芝麻稭撒在小院子裡,大家踏上去,聽到輕快的響聲。
同自己仿佛大的孩子們,偷偷地跑出家門,向村前村後找燈籠看。
幸而大人也忙,來來回回地在巷子口跑,不管孩子的事。
阿寶在這樣情形下,也覺得分外嚴肅。
大年夜裡,雖然是黃昏後,他與别的孩子們都不像平常日子那麼叫着、跳着的亂鬧。
一切的鬼神,這一夜裡全會到地上來走一趟?誰家都有祖宗牌,那些陰魂總充滿了地面?這是他從幾歲起聽媽媽講過的,每個孩子有這同樣的記憶。
不用約會,他們在昏黑中出來找小紅燈籠,都輕輕地放着腳步向前去,有點兒怕,卻不厲害。
一股嚴肅氣壓住了荒野、樹林、墳地與每一家的房屋,也罩住阿寶與别的孩子們滿浮着希望的童心。
一隻狗在牆角汪汪叫過兩聲,大槐樹的幹枝子在頭上刷刷地響。
他們互相挨緊,手拉着手,不敢作聲,如小偷似的慢慢向前躜。
小鄉村裡不過百十戶人家,其實在山前坡上,許多人家的紅燈籠早就可以瞧得見,但他們一定要爬上去又摸下去,排門去找。
近前看,有的剛糊好的薄紅紙已燒了兩個窟窿,有的是一滴滴的蠟淚往下流,冰凍地上堆了點點紅痕。
阿寶随了同夥跑,嚴肅的恐怖敵不過熱望的尋求。
不管回家後大人怎麼吵,他們在這晚上總要把任何一家的小紅燈籠看完,要把數目記清。
但這是幾年前的事了。
前年——阿寶十二歲時,随了李師兄好容易到鄉下看見過一次大年夜的小紅燈籠。
他不好意思再約着小夥伴去排門看燈,媽,還有東鄰的巫婆貢大娘,都說:要在家中好好守歲,說點上海光景給她們聽。
“你是出門的孩子了,再過三個年頭快要出師,還同他們玩,仔細要笑話你。
”其實,沒有這樣的囑咐,阿寶的心事也不像從前那麼單純了。
雖然回想起大年夜裡爬嶺,下山,排門看小紅燈那種滋味有點口饞。
但是這一次回來,眼看着有些自己不明白的變化。
還有在上海,在兩天的路上見到的事,使得常燒在心中的小紅燈籠——那微弱的光愈來愈淡。
真的,他隻是在吹去牆頭茅草的門口站了不大一會工夫,……不過兩年,高高下下的小紅點滅去不少,自己的門口很清靜,沒有以前那麼多的孩子挨來看燈。
聽媽媽說:這一百多家的人家搬走了十來家,有的雖沒搬走,但更是窮苦,因此,大年夜裡的小紅燈也愈來愈少。
因為說起年燈,他明白了好多事。
在鄉
……馬郎路××坊,第×号。
喂!這張條子上有,看看清楚,一百三十八,……記明白了,一百三十八号。
” 老闆指着門外鋪道旁小手車上的木器,不耐心地把一張紙條塞進他手裡。
晚飯後,大街兩旁有不少來去的忙人,從這輛小手車旁經過,貪婪地看一眼,似乎那綠絨上面的玻璃能夠惹人注意。
四方形,上好柚木的小桌子,做的确也玲珑。
圓桌腿上雕刻着簡單的圖案花,四面有暗鎖的小抽屜,漆色深紫,這真是一件上等木桌。
擺在源生的門面前快半個年頭了,沒有買主。
阿寶天天晚上打烊之後伏在上面學大字,現在它有了主人了,老闆很興頭地命他送去,他覺得在興奮之中微微有點怅惘! 接過那位女先生用鉛筆寫的地址,一行歪歪斜斜像自己一樣的字,旁邊,老闆用墨筆添上一行:收定洋二元,欠七元五角。
阿寶看看,揣在青粗布小衫裡,仰頭望着老闆問: “送去得要回七元五角?” “不付錢你就交貨?呆子,還有——還有腳力呢。
冒失小鬼。
三角五分五的腳力,也交回來,忘了揍你!” 老闆是江北人,話音來得剛硬,平常說起話來總是喪氣。
幸而這一晚上因為賣脫了一件難于出售的存貨,把他那付秦桧臉子換了。
阿寶親手給老闆打了一斤老酒來,他嚼着幹炸大蝦全吃下去,是近來少有的事。
阿寶記得當那位女先生付過定洋之後,對面,同行生意的李先生直瞪着眼向這邊看,隔壁那家卻清冷冷地一個主顧也沒有。
多問一句便受了老闆一陣呵斥,幸而懶洋洋的酒力把他的火氣消去。
阿寶低着頭再不敢說什麼,将小鐵輪運貨車用力向前推動。
一件桌子分量還不重,就隻是兩條臂膊沒有勁,盡力往兩下裡硬撐,剛剛夠得到,肘骨上的筋仿佛被絞繩分扯着,震得一跳跳地痛。
正當街道上熱鬧的時候,一天工作結束了,白相的比白天多。
在鋪子裡做活覺不出街道中的麻煩,偶然看看如螞蟻的男女來回走,電車,與刷上些怪顔色的公共汽車在街上穿梭,一陣鈴響,又一陣喧嚷,怪好玩的。
晚上,從那些高屋頂上瞧得見閃閃閉閉如妖怪眼睛的“年紅燈”,眨着眼出窮象。
阿寶,他跟李師兄學會了“年紅燈”這新鮮又有點兒興奮的新字眼。
他常常記起在鄉下過大年,家家門口總挂上一盞紅燈籠,用薄洋紅紙糊在鐵絲籠上,那淡淡的、也是搖搖不走的紅燭火焰卻在籠裡跳動。
這小東西容易引起孩子們模糊的希望與天真的興趣。
他出來作學徒已有兩年,曾經回鄉下過了個年節,也是李師兄把他從火車、小火車上帶回去的。
不知為了什麼,在上海,他雖然天天晚上迎着半空中的“年紅燈”,因為懸得那麼高,閃得那麼快,自己又說不清那是怎麼弄成的,對它沒有一點留戀的感情。
每每低了頭學着刷“泡裡許”或釘木闆時,像有一盞兩盞的、輕輕飐動的小紅燈籠在眼前搖晃。
黑沉沉的天,星星放出晶耀的光芒。
吹冷的北風中,這家,那家,門前土牆上,有那些微映出淡紅色的小燈籠。
……他想起來,便有一股不好過可帶着盼望的心情。
回想擴大開去,又記起媽媽與紅眼姊姊燒年夜飯,鄰舍家有人從鎮上買來芝麻稭撒在小院子裡,大家踏上去,聽到輕快的響聲。
同自己仿佛大的孩子們,偷偷地跑出家門,向村前村後找燈籠看。
幸而大人也忙,來來回回地在巷子口跑,不管孩子的事。
阿寶在這樣情形下,也覺得分外嚴肅。
大年夜裡,雖然是黃昏後,他與别的孩子們都不像平常日子那麼叫着、跳着的亂鬧。
一切的鬼神,這一夜裡全會到地上來走一趟?誰家都有祖宗牌,那些陰魂總充滿了地面?這是他從幾歲起聽媽媽講過的,每個孩子有這同樣的記憶。
不用約會,他們在昏黑中出來找小紅燈籠,都輕輕地放着腳步向前去,有點兒怕,卻不厲害。
一股嚴肅氣壓住了荒野、樹林、墳地與每一家的房屋,也罩住阿寶與别的孩子們滿浮着希望的童心。
一隻狗在牆角汪汪叫過兩聲,大槐樹的幹枝子在頭上刷刷地響。
他們互相挨緊,手拉着手,不敢作聲,如小偷似的慢慢向前躜。
小鄉村裡不過百十戶人家,其實在山前坡上,許多人家的紅燈籠早就可以瞧得見,但他們一定要爬上去又摸下去,排門去找。
近前看,有的剛糊好的薄紅紙已燒了兩個窟窿,有的是一滴滴的蠟淚往下流,冰凍地上堆了點點紅痕。
阿寶随了同夥跑,嚴肅的恐怖敵不過熱望的尋求。
不管回家後大人怎麼吵,他們在這晚上總要把任何一家的小紅燈籠看完,要把數目記清。
但這是幾年前的事了。
前年——阿寶十二歲時,随了李師兄好容易到鄉下看見過一次大年夜的小紅燈籠。
他不好意思再約着小夥伴去排門看燈,媽,還有東鄰的巫婆貢大娘,都說:要在家中好好守歲,說點上海光景給她們聽。
“你是出門的孩子了,再過三個年頭快要出師,還同他們玩,仔細要笑話你。
”其實,沒有這樣的囑咐,阿寶的心事也不像從前那麼單純了。
雖然回想起大年夜裡爬嶺,下山,排門看小紅燈那種滋味有點口饞。
但是這一次回來,眼看着有些自己不明白的變化。
還有在上海,在兩天的路上見到的事,使得常燒在心中的小紅燈籠——那微弱的光愈來愈淡。
真的,他隻是在吹去牆頭茅草的門口站了不大一會工夫,……不過兩年,高高下下的小紅點滅去不少,自己的門口很清靜,沒有以前那麼多的孩子挨來看燈。
聽媽媽說:這一百多家的人家搬走了十來家,有的雖沒搬走,但更是窮苦,因此,大年夜裡的小紅燈也愈來愈少。
因為說起年燈,他明白了好多事。
在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