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散者(1758—1760)

關燈
懶散者 1758年6月17日 第10期 不要過于自信 輕信或者說對形成觀點的證據過于自信,這是人類的普遍弱點。

    不僅每個派系和黨派都有這個弱點,每個人也都有。

     在所有輕信者中,最為固執和絕妙的是政治狂熱者。

    人們既不知道如何,也不知道為何,在任何分裂國家的黨派裡,他們要放棄使用自己的雙眼和雙耳,決意不相信任何人,隻信任那些他們偏愛跟從的人。

     哲學的偏見被權威者操弄。

    他不總是有機會去檢驗這些偏見。

    它們被真實和假象交織的複雜性纏繞在體制上,要讨論的是那些大自然沒有明示他能夠理解的話題。

     笛卡爾主義者否認,當有獵犬接近時,他的駿馬會感到驚慌,野兔會表現出害怕。

    馬勒伯朗士①的追随者堅持認為,人不會感受到中彈的傷痛,根據正常的理解,子彈隻打中并穿過了他的腿。

    貝克萊②坐在桌前寫作,聲稱他沒有書桌、紙張,也沒有用手指。

    這些有榮譽的人至少很容易被不易察覺的謬誤所欺騙,盡管他們聲稱不會違背真實,卻不能明顯地将其與表象區分開。

     人們要是參加了一個黨派,很少去做遙遠或抽象的事。

    現狀在他眼前。

    如果非要回顧過去才能感到滿意,他也很少超出近代的曆史事件,擴展他的視野。

    所有他需要的知識都在他能得到的範圍内。

    他能聽到的大多數争辯隻在他的理解能力之内。

     正是如此,一個懶散者與那些在過去、現在、未來的任何事件上都有不同看法的人在一起,度過他每天的生活。

    他否認最為人所知的事實,反駁最中肯的真理,堅持以他們昨天肯定的是來判斷今天的非,無視證據,蔑視辯論。

     我的兩個同事,在懶散的生活中漸漸老去。

    他們是湯姆·坦佩斯特和傑克·斯尼克。

    兩人都認為自己被黨派忽視,因而,他們應被信任。

    他們怎麼會支持忘恩負義者呢?他們兩人都很正直,沒有被派系利益引誘。

    當他們沒有狂熱地為政治争辯時,兩人都熱愛真理。

     湯姆是斯圖亞特王室的忠誠朋友。

    他能描述太空出現的天才,&ldquo革命&rdquo使國家每年遭受痛苦的災難。

    在他看來,如果被攆走的王室能繼續統治,那麼我們的木船便不會有蠕蟲,樹林中也不會有毛毛蟲。

    他懷疑,民族被大冰封後,不能從廢黜真國王中驚醒。

    他随時都在害怕整個島嶼在大海中消失。

    他相信,國王威廉火燒白廳,是為了從中偷走些家具,而蒂洛森③死時是個無神論者。

    他很溫情地講到女王安妮,承認她的計劃很好,并知道是誰以及為何要毒死女王。

    在後來承續的統治時期,所有宮廷的人都腐敗、怨恨、詭計多端。

    他認為,沒有什麼能比這四十年因偶然的錯誤發生的事更糟糕了。

    他想到,代廷根戰役因錯判而大勝;豐特努瓦戰役因簽約而失去;&ldquo勝利号&rdquo被私下的命令擊沉;康希爾街被協商會使者點火燒毀;威斯敏斯特大橋的拱頂匆忙建成後沉塌,目的無非是準備進攻英國。

    他認為新建道路到伊斯靈頓區是侵犯自由。

    他常判斷&ldquo木輪車&rdquo将會&ldquo毀滅英國&rdquo。

     湯姆通常來說是個熱心者和吵鬧者。

    可是,有一些秘密,他總是愛用耳語交流。

    有很多次,在一個角落他告訴我,我們的苦難日子幾乎就要結束了―在一個月内,我們将會見到另一個王室登基。

    時間在未出現革命中流逝了。

    湯姆又找到我,報告新情報:整個大局計劃現已确定,我們在下個月應看到大事要發生。

     傑克内心支持目前體制穩定的現狀。

    他認識的那些人裡,有親眼見到過篡位者被長柄暖床器偷運進宮時那張床的。

    他常欣喜于民族沒有被愛爾蘭人所奴役。

    他相信,國王威廉從不會輸掉一場戰争。

    如果國王再多活一年,就能征服法國。

    他認為,查理一世是個羅馬天主教徒。

    他認為在安妮女王統治時期存在一些好人,可是,《烏得勒支和約》嚴重沖擊民族信心,已引起所有的邪惡,讓我們承受當前的痛苦。

    他相信,&ldquo南海計劃&rdquo④意圖很好,隻是受法國的影響而失敗。

    他設想建立一支标準化軍隊,作為自由的堡壘。

    他想到,我們能通過每七年選舉一次的國會消除腐敗。

    他談到我們如何通過選舉自治領來充實并加強力量,并聲稱發行國債能保佑民族。

     在這個繁榮景象中,可憐的傑克時時受到天主教的恐懼幹擾。

    他懷疑有些嚴格法律沒有反對天主教。

    他有時擔憂,他們拿法國的金币在主教和法官之間互相串聯活動。

     他不能相信不矢忠派是如此安靜不作為,他們肯定是在為天主教的重建制訂一些計劃。

    他認為,目前的宣誓不足以約束他們,希望為漢諾威王室繼位找到一些更好的安全措施。

    他熱心于感化外國的新教徒,慶幸猶太人享有英國特權,因為他想,起碼猶太人絕不會成為教皇黨人。

     ①馬勒伯朗士(Malebranche),法國哲學家。

     ②貝克萊(Berkeley),英國非物質主義哲學家。

     ③蒂洛森(Tillotson),坎特伯雷大主教,自由主義者。

     ④南海公司于1711年建立,其後發生股災,引起巨大混亂,托利黨懷疑并指責這與輝格黨的财政革新政策有關。

     懶散者 1758年9月9日 第22期 兀鷹怎麼看人類 許多自然學家認為,我們通常認為沉默無言的動物,其實它們之間有彼此交流思想的能力。

    它們能表現一般情緒,這是無可置疑的。

    凡是能出聲的動物,就能發出它們歡樂和痛苦的不同聲音:獵犬嗅出獵物,會呼喚它的同伴;母雞通過咯咯叫讓小雞吃食,通過大聲尖叫提醒它們脫離危險。

     鳥的聲音變化最大,也很多樣,似乎可以形成一種語言,足以适應它們生存的需要。

    它們的聲音受其本能調節,幾乎不再有變化和改進。

    人們一直注意鳥鳴引起的許多好奇和迷信,因此,有許多人研究帶羽毛的鳥類的語言,有些人還自诩能解鳥語。

     最有技巧和最有把握解讀森林語言的人,通常可以在東方的哲學家中找到。

    在那些國家,環境靜谧,氣候溫和。

    這些學者可以在小樹林和涼亭裡度過一年中大部分的日子。

    然而,在一個地方需要有特殊機會才能做到的事,也可以用其他特殊努力在别的地方達到。

    在波希米亞,有一個牧羊人長期住在森林,他能聽懂鳥的聲音―至少他能很自信地講述一些鳥的故事,而一些學者認為它們是可信的。

     他說:&ldquo我在一個岩洞前坐着,看我的羊在山谷中吃草,聽到兩隻兀鷹在懸崖絕壁的峰頂互相喊叫。

    雙方聲音都很熱情和謹慎。

    我好奇心起,忘了照看羊群。

    我慢慢地靜悄悄地從一個峭壁爬到另一個峭壁,隐藏于叢林中,直到發現一個洞穴,才坐下來靜聽,不受幹擾也不幹擾它們。

    &rdquo &ldquo我很快就發現,我的努力有了收獲,因為有隻老鷹正好坐在一個陡岩的頂峰,一群小鷹圍着它。

    它正在教它們一隻兀鷹應該具備的生存技巧,用這最後的示範,讓它們做好自由飛向高山和天空的準備。

     &ldquo老鷹說:&lsquo孩子們,你們馬上就不再需要我的教導了,因為你們已看到我怎麼做了。

    你們已看到我抓起農場的家禽,叼起叢林中的小野兔,擒住牧場的小山羊。

    你們已知道如何保護你的爪子,當你們負載食物時,如何保持飛行的平衡。

    可是,你們千萬要記住,那些最美味的食物就是我經常給你們享受的人肉。

    &rsquo&ldquo小鷹們說:&lsquo告訴我們,在哪裡能找到人,我們怎麼能了解人?人肉确實是鷹的天然食物,可為什麼你從來沒有用你的爪子把人帶到我們的巢?&rsquo &ldquo老鷹說:&lsquo人太大了。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時,我們隻能撕他的肉,留下他的骨頭在地上。

    &rsquo &ldquo小鷹說:&lsquo人那麼大,你怎麼殺他?你害怕狼,害怕熊,一隻鷹比人有什麼特别強大的能力?難道人比羊的抵抗能力還不如?&rsquo &ldquo老鷹說:&lsquo我們沒有人的力量。

    我有時還懷疑我們是否有他們那種精明。

    如果不是自然界有時注定送人給鷹食用,賦予他們奇特的兇殘,鷹其實很少将他們作為食物。

    我還從未看到大地上有什麼動物如他們那樣,兩群人常碰到一起,吵鬧得大地震蕩,火光沖天。

    當你們聽到聲音,看到大火在地上蔓延,一定要展翅飛翔,以最快的速度飛到安全的地方。

    因為人确實在互相殘殺。

    你們能看到,地面血腥的煙雲和布滿的屍體―其中很多已被肢解到破碎,讓我們鷹食用起來很方便。

    &rsquo &ldquo小鷹問:&lsquo什麼時候人會自相殘殺?為什麼他們不吃自己?狼殺了羊,直到吃夠了才會讓鷹去碰它。

    人是否是另一類的狼?&rsquo&ldquo老鷹說:&lsquo人是唯一殺人卻并不吃人的動物。

    這個品質使人對我們這類動物是大恩人。

    &rsquo &ldquo小鷹問:&lsquo如果人殺了我們的獵物,把它們扔在我們面前,我們還需要親自去找吃的嗎?&rsquo &ldquo老鷹回答:&lsquo因為有時人能安靜地躺在洞穴裡很長時間不出來。

    年長的鷹會告訴你,你要注意他的行動。

    當你看到一大群人聚在一起,如同一群鳥,你便能判斷,他們在打獵,你會很快就陶醉于人血堆裡了。

    &rsquo &ldquo小鷹說:&lsquo我還是不明白。

    我很樂意要知道他們互相殘殺的理由。

    我不會殺我不能吃的動物。

    &rsquo &ldquo老鷹說:&lsquo孩子,這個問題我不能回答你,盡管我是大家公認的山中最精明的一隻鳥。

    在我年輕時,我經常去看望一隻老鷹,它的巢築在喀爾巴阡山脈的岩石上。

    它做過許多觀察,了解它周圍能找到食物的地方,遠到在夏天太陽的升起和落下之間,那是最強壯的翅膀所能飛過的每個方向。

    它年年都飽食人的内髒。

    他的看法是,人隻是外表像個&lsquo動物&rsquo,實際上是個有行動力量的&lsquo植物&rsquo。

    如暴風雨過後,橡樹的大樹枝互相折斷,豬飽食大樹落下的果子,人卻受某種無法解釋的力量驅使,彼此驅趕,直到他們失去生命停止活動,我們鷹才可以得到它們。

    有些人認為,他們在這些悲慘的人類中,已觀察到人的發明和策略。

    有些群居在一起的人會僞裝。

    每個部落都有頭領為其他人指明方向。

    他們似乎很滿意這種野蠻的殘殺。

    什麼使他們有如此特别的優勢,我們不知道。

    人不算最大的爬行動物,也不是飛得最快的鳥,可是他用自己的真誠和勤奮表明,比起其他動物來說,他更是我們兀鷹的朋友。

    &rsquo&rdquo 譯者補充:約翰生本人生前沒有把這篇文章收入他親自審編的集子中,據說是考慮到它揭示了人生的陰暗消極。

    而梁實秋在他的譯注《英國文學選》(第三卷)中隻收錄了約翰生這一篇散文的全文和《艾迪生傳》的部分文字。

    可見要全面了解約翰生,包括本書在内的任何文選都自有其固有的局限性。

     懶散者 1758年9月16日 第23期 債務人的牢房(一) 懶散者先生: 當我最近經過這座城市,聽到一個大門裡悔恨的喊叫聲時,我感到萬分驚恐,那似乎在提醒我:&ldquo記住可憐的債務人。

    &rdquo 英國人創立的智慧和公平的法律,一直都受到極大的稱贊。

    那些熱情敬仰我們法律的人絕沒有想到,當人們有工作能力時,智慧的法律會逼迫他們去當乞丐,或者,公正的法律會以一類人的情緒去壓制另一類人的自由。

     一個人的身體是否健壯與他按比例有效地使用手腳和大腦有關。

    對社區來說,暴亂造成狂熱,受賄導緻腐敗,懶散讓人萎靡。

    不論什麼身體,也不論什麼社會,消耗超出了合理要求,一定會逐步衰敗。

    每個人接受社會供給,一旦停止工作,他便如同從公衆的庫房裡拿走東西一樣。

     因此,把任何人緊閉在懶惰和黑暗的牢房裡,對國家都是個損失。

    對債權人來說他什麼也得不到,因為被關押在這悲慘牢房裡的大衆,隻有一小部分人被懷疑用欺詐得到了屬于别人的财物。

    其他人之所以被關押,有的是因為債主的傲慢專橫,有的是因為債主的惡毒報複,或者有的是因為債主一再失望後的毒辣手段。

     如果那些嚴格地執行法律賦予他手中權利的人,被人問起他們為什麼要繼續關押那些他們知道不能還債的人,有人會說,這個欠債人從前比債主本人住得還好,其他人會說,債務人的妻子鄙視鄰居,他的孩子們穿絲綢到舞蹈學校,另一些人說,欠債人常假裝開玩笑和耍聰明。

    有人堅稱,如果他們本人負債的話,也應受到同樣的處罰,有些人則認為,那些人欠的不多而且能支付,因此,不需要對這類人采取制裁。

    有些人不隐瞞自己的狠心,認為他們的債務人應死在監獄裡。

    有些人發現,通過殘酷的方式,他們希望可強硬地從他們的朋友那兒要回朋友欠的債。

     所有文明法規的目的都是确保個人幸福不受别人的危害,保證個體免受彼此權利的侵犯。

    這個目的顯然被忽略了。

    一個人因造成損失而引起衆怒,他是被允許根據自己的原因來判斷的,他是被允許根據自己的痛苦來選擇處罰方式的。

    可當要把有罪和不幸、偶然和故意做區分時,被信賴的眼睛會因利益而失明,理解力會因怨恨而喪失。

     既然我們把&ldquo貧困&rdquo作為一種罪惡來處罰,那麼至少應像對待其他罪惡一樣給予它同等的憐憫。

    冒犯者不應根據他所冒犯的人的意願而受煎熬,應被允許向這個國家的司法部門做出申訴。

    除了強迫他們去付債款,幾乎沒有什麼理由讓任何債務人都要被監禁。

    因此,應當确定關押期。

    在這期間,債權人要提出對債務人隐藏财産的指控。

    如果這些财産被發現,要還給債權人;如果指控不成立,或者不能得到證據,要把關押的債務人釋放。

     那些制定法律的人,想當然地認為,每次不能付款都是債務人的罪過。

    而事實是,債權人總是要分享合約利益,甚至更要分享那些因不恰當的信用引起的内疚。

    任何人要監禁其他人,除了讨回違約造成損失和痛苦的欠債,他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