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郭奉孝--周澤雄
關燈
小
中
大
他便對袁紹(包括他那幾個不成器的兒子)看得一清二楚。
他離開得非常堅決,順便扔下這樣幾句把袁紹看到骨子裡的判語,供袁紹手下那兩個著名謀士辛評、郭圖參考:"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
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
"如此時光荏苒,又過了四五年,在高貴、儒雅的荀彧的推薦下,郭嘉來到了曹操面前。
兩人立刻一見如故地攀談起來。
在這位小自己十六歲的天才青年面前,曹操與後來劉備在小自己二十歲的諸葛亮面前一樣,頓生一股如魚得水的欣悅感。
曹操性格中最為人稱道的通脫和不拘成見,眼前這位小老弟竟也表現得那麼充分。
他的思維裡有一種1000年後才為中國士大夫中的精英逐漸把握的禅宗式的能力,能夠在紛擾繁冗的萬機中一舉把握要害。
曹操與郭嘉初次接談的内容已全然無考,但我相信其中有某種"隆中對"般的智慧,郭嘉肯定以自己明晰的直覺和一語道破天機的穎悟力,讓曹操一下看到了未來,就像諸葛亮為劉備畫的那張三分圖一樣。
不然,我們将無法理解曹操那一聲由衷的感歎:"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
"事實上也正是這一次談話,使郭嘉堅定了輔佐曹操的意念,這以後曹操的仗便越打越漂亮,甚至從每一次失敗中,他都能立刻找到反敗為勝的契機,結果,失敗倒成了某種戰術上的抛磚引玉,或兩将相鬥時的所謂"拖刀計"。
"中國之君子,明于禮義而陋于見人心"(季劄),這句曾得到魯迅先生肯定的判斷,不知是否也能反之成理,即中國之君子,若明于見人心,通常便會陋于知禮義。
至少,郭嘉屬于這種人,在嚴于治軍的曹操營帳裡,他也許有着最為落拓不羁的步态,最為不拘常理的行為,雖然在偏愛他的曹操眼裡,郭嘉仍然有着種種嘉言懿行。
他的死因顯然與水土不服有關,但他會不會是曹營中的阮籍,平素手上總也離不開杯中物呢?曹操手下的紀律檢查官員陳群,曾因郭嘉行為上的不夠檢點打過他的小報告。
曹操一面表揚陳群檢舉有功,一面卻對郭嘉不聞不問,全然忘記了自己當年設五色棒時的嚴刑峻法精神。
不僅如此,他暗地裡還為郭嘉一仍其舊的生活作風喝彩呢。
曹操多半是這樣譬解的: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
我們所看到的郭嘉,是一個不拘成見,思路詭奇大膽的天才謀士,這一點他和後來蜀國的治國大師諸葛亮構成了鮮明的區别。
撥開後人在諸葛亮頭上人為添加的神奇光環,今人已越來越能認可陳壽當年對諸葛亮的這句評價:"應變将略,非其所長。
"一生謹慎、嚴于律己的諸葛孔明先生,事實上從來不曾打過一個值得被人寫入教科書的經典戰例,雖然他宏觀把握時勢的能力,可說并世無俦。
在長年帶兵在外的軍旅生涯中,曹操習慣于将管理後方的重任,托付給尚書令荀彧,而總是把郭嘉帶在身邊,以便随時切磋,見機行事,因此,郭嘉并沒有多少機會體現自己的治國才能。
然而,曹操無疑認為郭嘉是具備治國才能的,他曾不止一次地說過:自己百年之後,願意将天下事托付給郭嘉,就像劉備後來在白帝城裡把天下事托付給了諸葛亮一樣。
總體上看來,對謀士的建議極為重視、較少獨斷專行的曹操,偶爾的力排衆議,往往也因為這樣一個前提:"此郭奉孝與我有同見也。
"如曹操堅持不殺劉備的主張,就隻有郭嘉附議。
遺憾的是,曹操對郭嘉意見的領會不深,緻使後來放虎歸山,鑄成大錯。
郭嘉的本意是對劉備實施軟禁,雖不必殺,但絕不可縱,"一日之縱,數世之患。
"後來曹操讓劉備帶兵打袁術時,郭嘉恰巧不在,這便留下了無窮後患。
這大概也是曹操唯一一次沒有聽從郭嘉的意見,竟從此種下了不可彌補的後果,難怪他要感歎"恨不用嘉之言"了。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三十八歲的郭嘉病亡。
同年,劉備從卧龍崗裡請出了諸葛亮。
沒能看到這兩個不世出的天才彼此鬥智,作為曆史的看客,我深感遺憾。
某晚看中央電視台播放的專題片《毛澤東的讀書生活》,意外地聽說,在1958年大躍進失敗的時候,這位世紀巨人曾在好幾個場合提到郭嘉,還向自己的下屬鄭重講述郭嘉的"多謀善斷"。
──綴上這一筆,當然不等于我從中看出了什麼,不,我隻是覺得有點意思。
他離開得非常堅決,順便扔下這樣幾句把袁紹看到骨子裡的判語,供袁紹手下那兩個著名謀士辛評、郭圖參考:"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
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
"如此時光荏苒,又過了四五年,在高貴、儒雅的荀彧的推薦下,郭嘉來到了曹操面前。
兩人立刻一見如故地攀談起來。
在這位小自己十六歲的天才青年面前,曹操與後來劉備在小自己二十歲的諸葛亮面前一樣,頓生一股如魚得水的欣悅感。
曹操性格中最為人稱道的通脫和不拘成見,眼前這位小老弟竟也表現得那麼充分。
他的思維裡有一種1000年後才為中國士大夫中的精英逐漸把握的禅宗式的能力,能夠在紛擾繁冗的萬機中一舉把握要害。
曹操與郭嘉初次接談的内容已全然無考,但我相信其中有某種"隆中對"般的智慧,郭嘉肯定以自己明晰的直覺和一語道破天機的穎悟力,讓曹操一下看到了未來,就像諸葛亮為劉備畫的那張三分圖一樣。
不然,我們将無法理解曹操那一聲由衷的感歎:"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
"事實上也正是這一次談話,使郭嘉堅定了輔佐曹操的意念,這以後曹操的仗便越打越漂亮,甚至從每一次失敗中,他都能立刻找到反敗為勝的契機,結果,失敗倒成了某種戰術上的抛磚引玉,或兩将相鬥時的所謂"拖刀計"。
"中國之君子,明于禮義而陋于見人心"(季劄),這句曾得到魯迅先生肯定的判斷,不知是否也能反之成理,即中國之君子,若明于見人心,通常便會陋于知禮義。
至少,郭嘉屬于這種人,在嚴于治軍的曹操營帳裡,他也許有着最為落拓不羁的步态,最為不拘常理的行為,雖然在偏愛他的曹操眼裡,郭嘉仍然有着種種嘉言懿行。
他的死因顯然與水土不服有關,但他會不會是曹營中的阮籍,平素手上總也離不開杯中物呢?曹操手下的紀律檢查官員陳群,曾因郭嘉行為上的不夠檢點打過他的小報告。
曹操一面表揚陳群檢舉有功,一面卻對郭嘉不聞不問,全然忘記了自己當年設五色棒時的嚴刑峻法精神。
不僅如此,他暗地裡還為郭嘉一仍其舊的生活作風喝彩呢。
曹操多半是這樣譬解的: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
我們所看到的郭嘉,是一個不拘成見,思路詭奇大膽的天才謀士,這一點他和後來蜀國的治國大師諸葛亮構成了鮮明的區别。
撥開後人在諸葛亮頭上人為添加的神奇光環,今人已越來越能認可陳壽當年對諸葛亮的這句評價:"應變将略,非其所長。
"一生謹慎、嚴于律己的諸葛孔明先生,事實上從來不曾打過一個值得被人寫入教科書的經典戰例,雖然他宏觀把握時勢的能力,可說并世無俦。
在長年帶兵在外的軍旅生涯中,曹操習慣于将管理後方的重任,托付給尚書令荀彧,而總是把郭嘉帶在身邊,以便随時切磋,見機行事,因此,郭嘉并沒有多少機會體現自己的治國才能。
然而,曹操無疑認為郭嘉是具備治國才能的,他曾不止一次地說過:自己百年之後,願意将天下事托付給郭嘉,就像劉備後來在白帝城裡把天下事托付給了諸葛亮一樣。
總體上看來,對謀士的建議極為重視、較少獨斷專行的曹操,偶爾的力排衆議,往往也因為這樣一個前提:"此郭奉孝與我有同見也。
"如曹操堅持不殺劉備的主張,就隻有郭嘉附議。
遺憾的是,曹操對郭嘉意見的領會不深,緻使後來放虎歸山,鑄成大錯。
郭嘉的本意是對劉備實施軟禁,雖不必殺,但絕不可縱,"一日之縱,數世之患。
"後來曹操讓劉備帶兵打袁術時,郭嘉恰巧不在,這便留下了無窮後患。
這大概也是曹操唯一一次沒有聽從郭嘉的意見,竟從此種下了不可彌補的後果,難怪他要感歎"恨不用嘉之言"了。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三十八歲的郭嘉病亡。
同年,劉備從卧龍崗裡請出了諸葛亮。
沒能看到這兩個不世出的天才彼此鬥智,作為曆史的看客,我深感遺憾。
某晚看中央電視台播放的專題片《毛澤東的讀書生活》,意外地聽說,在1958年大躍進失敗的時候,這位世紀巨人曾在好幾個場合提到郭嘉,還向自己的下屬鄭重講述郭嘉的"多謀善斷"。
──綴上這一筆,當然不等于我從中看出了什麼,不,我隻是覺得有點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