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郭奉孝--周澤雄
關燈
小
中
大
而死,兵權落入兩個兒子袁譚、袁尚之手。
曹操很想乘勝追擊,安定北方,但有一點又不能不防。
劉備自上次失敗後,經過數年的休養生息,在荊州牧劉表身邊又積聚了相當的實力。
根據曹操此時對劉備志向的了解,他有理由擔心自己孤軍遠征之際,劉備會在背後發難。
這時,郭嘉明月清風般的笑聲再次在曹操軍機會議堂上回響起來:主公你盡管放心地去遠征,留下一個空空蕩蕩的許都也不妨,我料定劉備無法給你添麻煩。
不是劉備不想添,而是有人會代替主公加以阻止。
誰?荊州牧劉表。
郭嘉的原話是這樣的:"(劉)表,坐談客耳,自知才不足以禦(劉)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劉)備不為用,雖虛國遠征,公無憂矣。
"何其言簡意赅,又何其潇灑從容。
--問題是,曹操再次采納了郭嘉的建議,事實也再次證明了郭嘉的預見。
曹操一支大軍,完全以一派無後顧之憂的态勢,遠離都城,"孤軍遠征"去了。
曹操在對袁紹兩個寶貝兒子的戰争中取得了巨大的戰果,但要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恐怕還要費點周折,士卒也将傷亡不小。
郭嘉再次以自己玩人心于股掌之間的洞察力,勸曹操暫且收兵,先看一場兄弟阋牆的好戲,待兩兄弟兩敗俱傷之後,再坐收漁利不遲。
郭嘉憑什麼認為這兩個剛才還一緻對敵的兄弟,隻要曹操一退兵,便立刻會自相煎食起來呢?不知道,我們知道的隻是,郭嘉預料的絲毫不差。
這種獨一無二的謀略術,在郭嘉死後,也被善于學習的曹操玩了一手。
後來當袁尚、袁熙二人投奔遼東時,曹操再次勒兵不前,停止追擊,靜候遼東太守公孫康将二人的首級送來。
----也許羅貫中不相信曹操也會有這種謀略,也許他出于對郭嘉的敬意,結果在小說中,羅氏仍然以一回"郭嘉遺計定遼東",将這個計謀算到了郭嘉頭上。
有一段話經常被人提到,并以此作為郭嘉才智的明證。
當曹操正為自己是否具備與袁紹對抗的能力而委決不下時,郭嘉口若懸河,滔滔汩汩地一連舉出十條理由,以證明"公有十勝,紹有十敗"。
我曾多次對郭嘉這番陳辭犯過疑,我覺得正如孟子、賈誼的雄辯中往往藏着某種大而無當的内容一樣,郭嘉的這段分析似乎也攙雜着不少水份,其中重複冗沓之處正亦不少。
"度勝"、"謀勝"無甚區别,"德勝"、"仁勝"、"明勝"、"文勝"等,分類亦不甚科學,有湊數之嫌。
按此段大話陳壽不載,見裴松之注引的《傳子》一書。
我的觀點是:郭嘉沒有說過這樣的話,若去除話中對袁紹的藐視,則其餘種種均可見出傳統儒士的迂闊誕誇習氣,與郭嘉擅長的一針見血風格完全背道而馳。
郭嘉并非不具備口若懸河之才,否則曹操也不會作出"每有大議,發言盈庭,執中處理,動無遺策"的評價,但郭嘉的發言應該更具針對性才是,應該更為簡潔、幹練才是,他感興趣的首先在于可操作性,在于其中智慧的含量,而不是侈言行動的理論依據。
我們知道曹操之所以與郭嘉最談得來(所謂"惟奉孝最能知孤意"),正在于兩人有着相近的務實風格,試着感受一下曹操詩文的實在風格,亦可知大言炎炎的風格(即使其中頗含哲理)不太可能得到曹操的激賞。
将曹操與他對手的關系看成戰國時代秦與六國的格局,也許會有助于我們認清當時的形勢。
由于其餘諸侯大多僅為割據之雄,他們習慣于偏安一隅,并無鲸吞四海之志。
他們的用兵行動往往更像一種不夠光明磊落的冷拳,隻在有利可圖之時實施偷襲,本身并沒有明确的戰略意圖。
這樣,獨以"六王畢、四海一"為己任的曹操,便正可效"連橫"之法,利用别路軍事集團的弱視短見,予以各個擊破。
事實上曹操曾大打"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張王牌,交錯使用恐吓和安撫之法(如遣鐘繇安撫西北,不斷地給暫時無力顧及的人物封官許願等),以便在中原集中優勢兵力,對強敵逐一擊潰。
這與當年出函谷關的秦軍,利用六國間的利害關系最終一統天下的做法,确也不無相似之處。
這裡,郭嘉對一個個敵手心理狀态的準确判斷,便常常成了曹操獲勝的關鍵。
這個弱不禁風的青年,有着驚人的膽略。
他的作戰計劃總是最大程度地追求效率,為此不惜将風險系數每次都置于高危點上,他對對手心理的揣摩已經到了神而化之的程度,以緻我
曹操很想乘勝追擊,安定北方,但有一點又不能不防。
劉備自上次失敗後,經過數年的休養生息,在荊州牧劉表身邊又積聚了相當的實力。
根據曹操此時對劉備志向的了解,他有理由擔心自己孤軍遠征之際,劉備會在背後發難。
這時,郭嘉明月清風般的笑聲再次在曹操軍機會議堂上回響起來:主公你盡管放心地去遠征,留下一個空空蕩蕩的許都也不妨,我料定劉備無法給你添麻煩。
不是劉備不想添,而是有人會代替主公加以阻止。
誰?荊州牧劉表。
郭嘉的原話是這樣的:"(劉)表,坐談客耳,自知才不足以禦(劉)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劉)備不為用,雖虛國遠征,公無憂矣。
"何其言簡意赅,又何其潇灑從容。
--問題是,曹操再次采納了郭嘉的建議,事實也再次證明了郭嘉的預見。
曹操一支大軍,完全以一派無後顧之憂的态勢,遠離都城,"孤軍遠征"去了。
曹操在對袁紹兩個寶貝兒子的戰争中取得了巨大的戰果,但要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恐怕還要費點周折,士卒也将傷亡不小。
郭嘉再次以自己玩人心于股掌之間的洞察力,勸曹操暫且收兵,先看一場兄弟阋牆的好戲,待兩兄弟兩敗俱傷之後,再坐收漁利不遲。
郭嘉憑什麼認為這兩個剛才還一緻對敵的兄弟,隻要曹操一退兵,便立刻會自相煎食起來呢?不知道,我們知道的隻是,郭嘉預料的絲毫不差。
這種獨一無二的謀略術,在郭嘉死後,也被善于學習的曹操玩了一手。
後來當袁尚、袁熙二人投奔遼東時,曹操再次勒兵不前,停止追擊,靜候遼東太守公孫康将二人的首級送來。
----也許羅貫中不相信曹操也會有這種謀略,也許他出于對郭嘉的敬意,結果在小說中,羅氏仍然以一回"郭嘉遺計定遼東",将這個計謀算到了郭嘉頭上。
有一段話經常被人提到,并以此作為郭嘉才智的明證。
當曹操正為自己是否具備與袁紹對抗的能力而委決不下時,郭嘉口若懸河,滔滔汩汩地一連舉出十條理由,以證明"公有十勝,紹有十敗"。
我曾多次對郭嘉這番陳辭犯過疑,我覺得正如孟子、賈誼的雄辯中往往藏着某種大而無當的内容一樣,郭嘉的這段分析似乎也攙雜着不少水份,其中重複冗沓之處正亦不少。
"度勝"、"謀勝"無甚區别,"德勝"、"仁勝"、"明勝"、"文勝"等,分類亦不甚科學,有湊數之嫌。
按此段大話陳壽不載,見裴松之注引的《傳子》一書。
我的觀點是:郭嘉沒有說過這樣的話,若去除話中對袁紹的藐視,則其餘種種均可見出傳統儒士的迂闊誕誇習氣,與郭嘉擅長的一針見血風格完全背道而馳。
郭嘉并非不具備口若懸河之才,否則曹操也不會作出"每有大議,發言盈庭,執中處理,動無遺策"的評價,但郭嘉的發言應該更具針對性才是,應該更為簡潔、幹練才是,他感興趣的首先在于可操作性,在于其中智慧的含量,而不是侈言行動的理論依據。
我們知道曹操之所以與郭嘉最談得來(所謂"惟奉孝最能知孤意"),正在于兩人有着相近的務實風格,試着感受一下曹操詩文的實在風格,亦可知大言炎炎的風格(即使其中頗含哲理)不太可能得到曹操的激賞。
将曹操與他對手的關系看成戰國時代秦與六國的格局,也許會有助于我們認清當時的形勢。
由于其餘諸侯大多僅為割據之雄,他們習慣于偏安一隅,并無鲸吞四海之志。
他們的用兵行動往往更像一種不夠光明磊落的冷拳,隻在有利可圖之時實施偷襲,本身并沒有明确的戰略意圖。
這樣,獨以"六王畢、四海一"為己任的曹操,便正可效"連橫"之法,利用别路軍事集團的弱視短見,予以各個擊破。
事實上曹操曾大打"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張王牌,交錯使用恐吓和安撫之法(如遣鐘繇安撫西北,不斷地給暫時無力顧及的人物封官許願等),以便在中原集中優勢兵力,對強敵逐一擊潰。
這與當年出函谷關的秦軍,利用六國間的利害關系最終一統天下的做法,确也不無相似之處。
這裡,郭嘉對一個個敵手心理狀态的準确判斷,便常常成了曹操獲勝的關鍵。
這個弱不禁風的青年,有着驚人的膽略。
他的作戰計劃總是最大程度地追求效率,為此不惜将風險系數每次都置于高危點上,他對對手心理的揣摩已經到了神而化之的程度,以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