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女人--周澤雄
關燈
小
中
大
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若沒有美人出沒其中,誰都會覺得掃興。
這不,從"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曆史帷幕中,果然就袅袅轉出一個,她的芳名叫貂蟬。
我們曾在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看到她的依稀影像,這個據說可以讓月亮羞慚的絕色女子,作為三國第一條好漢呂布的妻子,倒也貼合人們傳統的審美習慣。
但是,若我們信賴羅貫中的描述,循着他的怪誕筆墨試圖對貂蟬作出還原,則我們看到的這個女人,不僅相當可疑,毋甯還有點可怕。
漂亮的姑娘永遠"年方二八",貂蟬也不例外。
作為司徒王允府上一個歌伎,她幾乎談不上有何社會地位,王允縱以"親女待之",也難以使她的身份獲得實質性的提高,何況,王司徒對她的稱呼乃是"賤人"。
羅貫中不假思索地就把些屬于"濫調調"的美德賦予了貂蟬,如說她從不敢有任何兒女私情,俨然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天使。
這樣一個"長在深閨人未識"的姑娘,從未有過任何人生曆練,除了具有一張吹彈得破的臉蛋,我們又能對她的見識抱何種奢望呢?不,羅貫中告訴我們,這位蟬姑娘不僅深明大義,還格外地擅長觀察,能夠從王司徒的長籲短歎中立刻分辨出"國家大事",遂願意為天下生靈免于塗炭計,不惜"死于萬刃之下"。
從羅貫中無法自圓其說的叙述中,我們倒湊巧可以看出貂蟬的人性來,隻是這份"人性"來得過于突兀,對女性的貶低過于露骨。
接下來我們看到,這個不谙世事的姑娘,竟立刻顯示出通常隻有在"春香樓"裡混了四五年的風塵女子才可能具備的風潑才情。
她時而對董卓投懷送抱,時而又對呂布暗送秋波,挑惹煽情之烈,分寸拿捏之準,"故蹙雙眉,做憂愁不樂之狀,複以香羅頻拭眼淚"的那一整套春娘模式,俱讓人昏昏欲倒。
難道女人當真都是"水性楊花",隻要王司徒一聲令下,就可無師自通地同時周旋于兩個老于風月的男人之中,自己又不露絲毫破綻?這是奇怪的,我以為隻有文學上的色盲,讀完小說後才可能拜倒在貂蟬的石榴裙下。
──邪惡,怎麼說也得經由一些訓練,怎麼說也與某種卑賤的性格、氣質有關,貂蟬的行為就仿佛一個從來不會遊泳的人,突然以一種"反身轉體三周半"的優雅動作躍入水中,"壓水花"技術完美無缺。
看來,寫深寫活一個女人,這份能力羅貫中并不具備。
也難為他了,有心将羅氏《三國演義》與陳壽、裴松之《三國志》作一比較的讀者當不難發現,羅貫中雖屬小說大家,但虛構人物的能力恰恰不夠高明,他筆下人物不僅史書上多有記載,所選擇的細節,90%以上都可以在史料中找到原始素材。
羅貫中的高明在于裁剪之功,而非别有創造。
倘如此,貂蟬影像的嚴重失真,我們也就不必過于計較了,因為,煞風景的是,很可能曆史上并無其人,她的名字和芳容隻是很晚才出現在《三國志評話》之類作品中外。
呂布确曾調戲過董卓的某個婢女,但這不等于該婢女就是貂蟬,更談不上有王司徒有甚幹系了。
所以,别去管貂蟬到底姓"刁"還是姓"任"(有人曾這樣考證過),我們還是設法打量幾個真實的女子吧。
三國時期沒有花木蘭,也沒有穆桂英,試圖從刀劍相交的戰場上找到女人的影子,顯然有點困難。
但"禍水型"的女人,好像也有幾個。
董卓死後,由于王允的固執和賈诩極不明智的出謀劃策,緻使董卓兩個部下李傕和郭汜繼續作惡。
但戰争的升級、戰火的加劇,恐怕又與郭汜的妻子有關。
李、郭二人本來交情不錯,有着某種土匪式的深厚情誼,李傕總喜歡晚上設酒宴招待郭汜,郭汜喝醉後便睡在李家。
時間長了,又因為李傕家幾個婢女長得頗為招人,郭汜妻子終于醋意大熾,遂決定挑撥兩人關系。
這女人挑撥起來不留餘地,專朝死裡想,她多半做了番手腳,結果使郭汜相信,李傕送給自己的酒裡有毒。
李傕真要謀害郭汜,在自己院子裡,在郭汜酩酊大醉的時候動手,不更簡單?為什麼反要在郭汜離開的時候,再在酒裡下毒呢? 李傕、郭汜都是死腦子,他倆還和死去的主子董卓一樣,都頗為迷信。
于是,兩人立刻反目成仇,在長安城裡乒乒乓乓地打起來,然後打到長安城外…… 一縷戰争時期的枕邊風,就這樣迅速燎原成不羁的戰火。
呂布為曹操所擒,這總是遲早的事,兩人智力上的懸殊,已經使之間的對抗成為勝負幾可預判的不平等比賽,剩下的隻取決于呂布還能堅持幾個回合。
勇不可當的呂布當然本可以再堅持幾個回合,如果他嬌滴滴的妻子嚴氏──不是貂蟬──不再以一種令呂布無法抗拒的神色瞧着他的話。
呂布弓馬好手,但顯然缺乏大英雄的沉着與堅韌,大敵當前,幾番極具個人表現主義色彩的恃勇鬥狠(如将女兒綁在馬上,準備突出曹操重圍向袁術先求婚,再求援)又都無功而返,終于摧毀了呂布的氣概。
試着把焦點突然對準赤兔馬上的呂布女兒,揣測她此時鹿撞
這不,從"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曆史帷幕中,果然就袅袅轉出一個,她的芳名叫貂蟬。
我們曾在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看到她的依稀影像,這個據說可以讓月亮羞慚的絕色女子,作為三國第一條好漢呂布的妻子,倒也貼合人們傳統的審美習慣。
但是,若我們信賴羅貫中的描述,循着他的怪誕筆墨試圖對貂蟬作出還原,則我們看到的這個女人,不僅相當可疑,毋甯還有點可怕。
漂亮的姑娘永遠"年方二八",貂蟬也不例外。
作為司徒王允府上一個歌伎,她幾乎談不上有何社會地位,王允縱以"親女待之",也難以使她的身份獲得實質性的提高,何況,王司徒對她的稱呼乃是"賤人"。
羅貫中不假思索地就把些屬于"濫調調"的美德賦予了貂蟬,如說她從不敢有任何兒女私情,俨然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天使。
這樣一個"長在深閨人未識"的姑娘,從未有過任何人生曆練,除了具有一張吹彈得破的臉蛋,我們又能對她的見識抱何種奢望呢?不,羅貫中告訴我們,這位蟬姑娘不僅深明大義,還格外地擅長觀察,能夠從王司徒的長籲短歎中立刻分辨出"國家大事",遂願意為天下生靈免于塗炭計,不惜"死于萬刃之下"。
從羅貫中無法自圓其說的叙述中,我們倒湊巧可以看出貂蟬的人性來,隻是這份"人性"來得過于突兀,對女性的貶低過于露骨。
接下來我們看到,這個不谙世事的姑娘,竟立刻顯示出通常隻有在"春香樓"裡混了四五年的風塵女子才可能具備的風潑才情。
她時而對董卓投懷送抱,時而又對呂布暗送秋波,挑惹煽情之烈,分寸拿捏之準,"故蹙雙眉,做憂愁不樂之狀,複以香羅頻拭眼淚"的那一整套春娘模式,俱讓人昏昏欲倒。
難道女人當真都是"水性楊花",隻要王司徒一聲令下,就可無師自通地同時周旋于兩個老于風月的男人之中,自己又不露絲毫破綻?這是奇怪的,我以為隻有文學上的色盲,讀完小說後才可能拜倒在貂蟬的石榴裙下。
──邪惡,怎麼說也得經由一些訓練,怎麼說也與某種卑賤的性格、氣質有關,貂蟬的行為就仿佛一個從來不會遊泳的人,突然以一種"反身轉體三周半"的優雅動作躍入水中,"壓水花"技術完美無缺。
看來,寫深寫活一個女人,這份能力羅貫中并不具備。
也難為他了,有心将羅氏《三國演義》與陳壽、裴松之《三國志》作一比較的讀者當不難發現,羅貫中雖屬小說大家,但虛構人物的能力恰恰不夠高明,他筆下人物不僅史書上多有記載,所選擇的細節,90%以上都可以在史料中找到原始素材。
羅貫中的高明在于裁剪之功,而非别有創造。
倘如此,貂蟬影像的嚴重失真,我們也就不必過于計較了,因為,煞風景的是,很可能曆史上并無其人,她的名字和芳容隻是很晚才出現在《三國志評話》之類作品中外。
呂布确曾調戲過董卓的某個婢女,但這不等于該婢女就是貂蟬,更談不上有王司徒有甚幹系了。
所以,别去管貂蟬到底姓"刁"還是姓"任"(有人曾這樣考證過),我們還是設法打量幾個真實的女子吧。
三國時期沒有花木蘭,也沒有穆桂英,試圖從刀劍相交的戰場上找到女人的影子,顯然有點困難。
但"禍水型"的女人,好像也有幾個。
董卓死後,由于王允的固執和賈诩極不明智的出謀劃策,緻使董卓兩個部下李傕和郭汜繼續作惡。
但戰争的升級、戰火的加劇,恐怕又與郭汜的妻子有關。
李、郭二人本來交情不錯,有着某種土匪式的深厚情誼,李傕總喜歡晚上設酒宴招待郭汜,郭汜喝醉後便睡在李家。
時間長了,又因為李傕家幾個婢女長得頗為招人,郭汜妻子終于醋意大熾,遂決定挑撥兩人關系。
這女人挑撥起來不留餘地,專朝死裡想,她多半做了番手腳,結果使郭汜相信,李傕送給自己的酒裡有毒。
李傕真要謀害郭汜,在自己院子裡,在郭汜酩酊大醉的時候動手,不更簡單?為什麼反要在郭汜離開的時候,再在酒裡下毒呢? 李傕、郭汜都是死腦子,他倆還和死去的主子董卓一樣,都頗為迷信。
于是,兩人立刻反目成仇,在長安城裡乒乒乓乓地打起來,然後打到長安城外…… 一縷戰争時期的枕邊風,就這樣迅速燎原成不羁的戰火。
呂布為曹操所擒,這總是遲早的事,兩人智力上的懸殊,已經使之間的對抗成為勝負幾可預判的不平等比賽,剩下的隻取決于呂布還能堅持幾個回合。
勇不可當的呂布當然本可以再堅持幾個回合,如果他嬌滴滴的妻子嚴氏──不是貂蟬──不再以一種令呂布無法抗拒的神色瞧着他的話。
呂布弓馬好手,但顯然缺乏大英雄的沉着與堅韌,大敵當前,幾番極具個人表現主義色彩的恃勇鬥狠(如将女兒綁在馬上,準備突出曹操重圍向袁術先求婚,再求援)又都無功而返,終于摧毀了呂布的氣概。
試着把焦點突然對準赤兔馬上的呂布女兒,揣測她此時鹿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