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雲長--周澤雄
關燈
小
中
大
義薄雲天,氣貫長虹,這八個字是否"雲長"的天然注腳?
蜀漢大将關羽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大概隻有南宋抗金英雄嶽飛可與之相當,事實上這也是中國唯一兩個直到今天還不斷接受人間香火的武将,民國三年(1914年),兩人更殊途同歸,同時在武廟接受祭享。
單個地看,中國最大的關帝廟,興旺程度都無法與杭州嶽墳相比,好在關帝廟遍布全國,所以若論香火總量,關雲長興許還勝出嶽少保一籌。
追蹤關羽聲望的曲線圖也頗為有趣,與那些"死去原知萬事空"的倒黴蛋正相反,關羽的身價倒是與日俱增,日見隆盛,最後竟升至高不可攀的入雲龍境地。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作為被曹操優待的俘虜,關羽初被拜"偏将軍",獲封"漢壽亭侯"。
建安二十四年,剛剛自封為漢中王的劉備,拜關羽為"前将軍"。
關羽生前隆寵到此為止,接下來便迎來了綿綿無盡、一浪高過一浪的煌煌哀榮,先是被後主劉禅追谥為"壯缪侯",自宋徽宗封他為"忠惠公"後,曆代皇帝便開始了攀比熱潮,緻使關羽的地位不斷飙升:大觀二年(1108年)為"武安王",天曆元年(1328年)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到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更高居"協天護國忠義大帝"的寶座,逮至清代,經過一千多年的爆炒,關羽的名号已非26個漢字莫辦了,即"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可見,與曹操一樣,關羽"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褒封不盡,廟祀無窮"的泱泱大名,主要來自後人的再認識,與三國時人的評價并不吻合。
與曹操不同的是,在曆史大盤的股指曲線上,關羽股走的是一條牛氣昂揚的增值道路,曹操股則一路熊樣,踉踉跄跄,至兩宋時差不多已跌破血本,可數度申請破産,隻在二十世紀下半葉,才略見觸底反彈。
曆史常常未必公正,無往不勝的曆史法則一旦遭到藝術法則的有力狙擊,便有可能上演一場滑鐵盧。
羅貫中《三國演義》便提供了一個明證。
在這部中國最早的長篇小說中,作家主要傾全力塑造了三個人物:曹操、諸葛亮和關羽,作家對曹操竭盡鞭笞挖苦之能事,對諸葛亮和關羽,則無限景仰、不吝贊詞。
為了誇大諸葛亮的神奇作用,羅貫中不惜讓自己同樣偏愛的劉備為之墊背,不惜向倜傥風流的周瑜栽贓:自諸葛亮在小說第三十八回神龍現身後,劉備便就地降格為一個唯諸葛之命是從的傀儡型人物了;周瑜更可憐,不僅被剝奪了"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的權力,還硬生生地淪為一個氣量偏狹的典型,接受嘔血身亡的屈辱命運。
我們發現,羅貫中筆下的曹操,雖奸滑萬狀,但大多事有所本,即使所據多為"齊東野語"般的稗官野史;同樣出自他筆下的諸葛亮和關羽,出乎想象的内容則意外地多,作家的筆墨在這兩人身上因而也騰挪得最為酣暢,享受的創作自由也最為充分。
清章學誠《丙辰劄記》裡曾用"七分實事,三分虛構"界定《三國演義》的虛實結構,這"三分虛構"中的兩分,我看倒要被孔明和雲長占去:這兩個在小說中都能死後顯靈的怪誕天才,因而也恰恰成為距曆史真相最遠的人物。
雖然在羅貫中寫出不朽巨著之前,關羽作為一種傳說,已經在社會上赢得相當的地位聲望,但關羽"超群絕倫"形象的最終完成和樹立,又畢竟有賴于羅貫中的如椽巨筆。
我覺得關羽若再次顯靈,再次以披閱《春秋左氏傳》的熱情展讀這部《三國演義》,他的第一反應乃是大驚失色。
某著名作家因有感于個别記者對自己無中生有地胡亂吹捧,遂慨然有歎:虛假不實的美言,仍屬诽謗。
倘如此,結合雲長倨傲不群的形象,他該覺得受到羅貫中的"厚誣"才對。
當然,如果漢壽亭侯覺得悄悄接受下來也不壞的話,那他就會留神經常給這位羅貫中老弟上上墳去。
須知滿中國的關帝廟,對于任何一位自我批評意識不是超常強烈的人來說,都是一種無法拒絕的誘惑。
這便好像某人送你一筆來曆絕對沒有問題的巨款,且贈送的理由又是說得過去的(可以假設你無意中的一句話給某人壯了膽,他自此涉入商海,并大有斬獲,突然罹患癌症,撒手歸西前決定把這筆遺産全部贈給閣下),你有把握說自己一定會避之如避蛇嗎? 歐美人看《三個王朝的羅曼史》(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按即《三國演義》英譯名),大概會懷疑關羽是否有同性戀傾向,根據彼邦的《麻衣相法》,他們還可能把關羽那把大胡須,進一步鑒定為同性戀的标準特征。
我得說這是冤枉的,不是說非同性戀者就不該成為美髯公,也不是說同性戀有何丢臉之處,而是關雲長根本就不是同性戀。
都怪羅貫中不好,他為什麼把書寫得讓人誤以為關羽是個老童男呢?關羽有老婆,關平也不是他的義子,他還有女兒,此外,當時一本《蜀記》裡甚至還有關羽好美色的描述呢。
試着考察羅貫中的本意,再結合文革時期作家對待筆下英雄的習慣做法,我們或許能體會作家那份略嫌幼稚的善良。
文革時期的文學作品,
單個地看,中國最大的關帝廟,興旺程度都無法與杭州嶽墳相比,好在關帝廟遍布全國,所以若論香火總量,關雲長興許還勝出嶽少保一籌。
追蹤關羽聲望的曲線圖也頗為有趣,與那些"死去原知萬事空"的倒黴蛋正相反,關羽的身價倒是與日俱增,日見隆盛,最後竟升至高不可攀的入雲龍境地。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作為被曹操優待的俘虜,關羽初被拜"偏将軍",獲封"漢壽亭侯"。
建安二十四年,剛剛自封為漢中王的劉備,拜關羽為"前将軍"。
關羽生前隆寵到此為止,接下來便迎來了綿綿無盡、一浪高過一浪的煌煌哀榮,先是被後主劉禅追谥為"壯缪侯",自宋徽宗封他為"忠惠公"後,曆代皇帝便開始了攀比熱潮,緻使關羽的地位不斷飙升:大觀二年(1108年)為"武安王",天曆元年(1328年)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到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更高居"協天護國忠義大帝"的寶座,逮至清代,經過一千多年的爆炒,關羽的名号已非26個漢字莫辦了,即"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可見,與曹操一樣,關羽"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褒封不盡,廟祀無窮"的泱泱大名,主要來自後人的再認識,與三國時人的評價并不吻合。
與曹操不同的是,在曆史大盤的股指曲線上,關羽股走的是一條牛氣昂揚的增值道路,曹操股則一路熊樣,踉踉跄跄,至兩宋時差不多已跌破血本,可數度申請破産,隻在二十世紀下半葉,才略見觸底反彈。
曆史常常未必公正,無往不勝的曆史法則一旦遭到藝術法則的有力狙擊,便有可能上演一場滑鐵盧。
羅貫中《三國演義》便提供了一個明證。
在這部中國最早的長篇小說中,作家主要傾全力塑造了三個人物:曹操、諸葛亮和關羽,作家對曹操竭盡鞭笞挖苦之能事,對諸葛亮和關羽,則無限景仰、不吝贊詞。
為了誇大諸葛亮的神奇作用,羅貫中不惜讓自己同樣偏愛的劉備為之墊背,不惜向倜傥風流的周瑜栽贓:自諸葛亮在小說第三十八回神龍現身後,劉備便就地降格為一個唯諸葛之命是從的傀儡型人物了;周瑜更可憐,不僅被剝奪了"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的權力,還硬生生地淪為一個氣量偏狹的典型,接受嘔血身亡的屈辱命運。
我們發現,羅貫中筆下的曹操,雖奸滑萬狀,但大多事有所本,即使所據多為"齊東野語"般的稗官野史;同樣出自他筆下的諸葛亮和關羽,出乎想象的内容則意外地多,作家的筆墨在這兩人身上因而也騰挪得最為酣暢,享受的創作自由也最為充分。
清章學誠《丙辰劄記》裡曾用"七分實事,三分虛構"界定《三國演義》的虛實結構,這"三分虛構"中的兩分,我看倒要被孔明和雲長占去:這兩個在小說中都能死後顯靈的怪誕天才,因而也恰恰成為距曆史真相最遠的人物。
雖然在羅貫中寫出不朽巨著之前,關羽作為一種傳說,已經在社會上赢得相當的地位聲望,但關羽"超群絕倫"形象的最終完成和樹立,又畢竟有賴于羅貫中的如椽巨筆。
我覺得關羽若再次顯靈,再次以披閱《春秋左氏傳》的熱情展讀這部《三國演義》,他的第一反應乃是大驚失色。
某著名作家因有感于個别記者對自己無中生有地胡亂吹捧,遂慨然有歎:虛假不實的美言,仍屬诽謗。
倘如此,結合雲長倨傲不群的形象,他該覺得受到羅貫中的"厚誣"才對。
當然,如果漢壽亭侯覺得悄悄接受下來也不壞的話,那他就會留神經常給這位羅貫中老弟上上墳去。
須知滿中國的關帝廟,對于任何一位自我批評意識不是超常強烈的人來說,都是一種無法拒絕的誘惑。
這便好像某人送你一筆來曆絕對沒有問題的巨款,且贈送的理由又是說得過去的(可以假設你無意中的一句話給某人壯了膽,他自此涉入商海,并大有斬獲,突然罹患癌症,撒手歸西前決定把這筆遺産全部贈給閣下),你有把握說自己一定會避之如避蛇嗎? 歐美人看《三個王朝的羅曼史》(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按即《三國演義》英譯名),大概會懷疑關羽是否有同性戀傾向,根據彼邦的《麻衣相法》,他們還可能把關羽那把大胡須,進一步鑒定為同性戀的标準特征。
我得說這是冤枉的,不是說非同性戀者就不該成為美髯公,也不是說同性戀有何丢臉之處,而是關雲長根本就不是同性戀。
都怪羅貫中不好,他為什麼把書寫得讓人誤以為關羽是個老童男呢?關羽有老婆,關平也不是他的義子,他還有女兒,此外,當時一本《蜀記》裡甚至還有關羽好美色的描述呢。
試着考察羅貫中的本意,再結合文革時期作家對待筆下英雄的習慣做法,我們或許能體會作家那份略嫌幼稚的善良。
文革時期的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