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悲哀——論周瑜之死

關燈
曆史,永遠是英雄的舞台。遙想1700多年前,三分天下,各路英雄豪傑逐鹿中原。一時間,曹操、孫權、劉備……英雄許許多多,譜寫了一曲震撼千古的壯歌。前人的成敗功過,是非得失,都已随着曆史長河的緩緩流淌而漸漸逝去。所留下的,隻不過是赤壁的浪花漂漂,濤聲依舊,一切留待後人評說。

    周瑜,這個羽扇綸巾、雄姿英發的年輕将領,千百年來一直是人們争議最多的英雄人物之一。他不僅是個卓越的軍事天才,具有非凡的将帥魄力,而且博覽群書,文武雙全,是個不可多得的江東才俊。可是這樣一個潇灑自若的人為何就走不出自己頭頂的那片天,無法同樣潇灑地面對人生的陰影?英年早逝,為何周瑜的最終歸宿竟是如此?

    多少年了,人們還是難以忘懷于故壘西邊的那場名垂千古的大戰,仍然緬懷那一種亂石穿空、驚濤拍岸、白浪如雪的蒼茫意境,滿腔熱血依舊為之激蕩不已。據傳當年周瑜談笑之間大敗曹操,年僅三十四歲。而那時,他早就是吳國都督了。少年得志,令天下英雄汗顔而又無可否認的是他獨特的軍事才能。在那種天下豪傑群起的年代,他無疑是一位豐姿翩翩,卓絕千古的英雄。

    然而,“既生瑜,何生亮?”一語道出周瑜那顆悲哀的心!英雄的悲哀是因為有人比他更有才能。周瑜的悲哀恰恰是那個智謀過人,輕揮羽扇,臉上總帶着些許天才特有的孤傲表情的諸葛亮。這裡,外在的矛盾是周瑜和諸葛亮這兩個絕頂高手同生于亂世;内在的矛盾是周瑜由于那種英雄固執的自負,從而産生對孔明強烈的妒忌。周瑜的性格具有矛盾性,對于諸葛亮的更勝一籌,他自歎弗如,但又無法灑脫地去面對。正是由于他那種矛盾的性格,使他沉溺于這種英雄的悲哀中而難以自拔,最終隻能走向死亡。悲哀,小時候看三國,看完的感覺隻有無盡的悲哀。同伴都欣賞那個擁有天才般智慧的孔明,我卻獨獨愛上周瑜,為他感到悲哀和疼惜。

    英雄,建功立業,有着常人無法理解的思想,從事庸人不能勝任的事業。但英雄,首先他是個人。在彪炳千秋的業績背後,也有一個世人難以理解,難以進入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