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過分貶低曆史上的趙雲 作者:歸帆去棹
關燈
小
中
大
主入蜀,雲留荊州】,劉備統兵入川,而趙雲卻留在荊州,他不是保镖就已經很清楚了。
至于【亮率雲與張飛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縣。
至江州,分遣雲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于成都】、【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明顯是一員統兵的将領,典韋和許褚都沒有過這樣的統兵經曆。
2、關于趙雲的戰績記載。
在《三國志》裡,趙雲的戰績記載确實很少。
但是,正如我前面說過的,蜀國原本無史,也就是說原始的史料記載缺失,完全是靠陳壽去采集的;加上陳壽奉魏為正統,因此蜀書是三國裡最簡略、也最語焉不詳的一書。
不僅僅是趙雲,象關羽、張飛這樣公認的名将,在《三國志》的記載裡都是很簡略的。
關羽除了白馬刺顔良以及襄樊之戰外,并無其他戰績記載;張飛除了長阪據水斷橋、與諸葛亮入川、巴西敗張郃以外,也缺乏其他的記載。
這兩個人的戰績記載,比起魏五子良将、曹、夏侯等人遠遠不及,但陳壽對他們的評價卻是:【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
可見,《三國志》裡對蜀将的戰績記載都很少,有其客觀的原因,并不僅僅隻是趙雲一人,也不足以成為否定趙雲的理由。
3、關于趙雲的谥号。
趙雲死後,追谥“順平侯”。
有人覺得“順”、“平”二字均和骁勇善戰挂不上号,因此把這也當作趙雲能力和功績平庸的一個證據。
但是,谥号隻是一個尊榮稱号,不是非要使用“勇”、“猛”、“壯”這樣的詞的。
比如:夏侯惇和曹仁均谥“忠侯”,夏侯淵和樂進均谥“愍侯”,曹洪谥“恭侯”,張飛谥“桓侯”,這些名将的谥号又能說明什麼? 4、關于陳壽對趙雲的評價。
陳壽評曰:【黃忠、趙雲強摯壯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看到“爪牙”一詞,很多人把這個評語也當作貶低趙雲的依據,其實是完全誤解了作者的本意。
陳壽将黃忠和趙雲并論,喻為“爪牙”,比作“灌、滕”。
(1)、強摯壯猛:是強壯勇猛的意思,黃忠和趙雲都是猛将,這個應該沒什麼異議了。
(2)、爪牙:這是猛獸最具殺傷力的兩件武器,如果沒有了爪和牙,猛獸就成為廢物了。
所以,“爪牙”一詞在這裡顯然是褒義詞,形容黃忠和趙雲是蜀漢集團裡最骁勇的将領之一。
同樣曾被喻為“爪牙”的,還有曾以七千人大破東吳十萬衆的曹魏名将張遼和李典。
《三國志·張遼傳》:【六年,(文)帝追念遼、典在合肥之功,诏曰:“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
使賊至今奪氣,可謂國之爪牙矣。
其分遼、典邑各百戶,賜一子爵關内侯。
”】 張遼在魏五子良将傳中位列第一,戰功赫赫,深受曹操父子器重喜愛,恩遇極隆(4),被不少人視為三國第一名将。
張遼死後,曹丕“為流涕”,後來又追念他和李典之功,下诏表彰,以“爪牙”稱之。
“爪牙”怎麼也不會是一個貶義詞吧?! 3、灌、滕:即漢朝開國名将灌嬰、滕公夏侯嬰。
灌嬰年紀雖輕,但沖鋒陷陣,作戰英勇――【疾鬥】、【戰疾力】、【疾戰】、【灌嬰雖少,然數力戰】,為劉邦騎兵統帥,曾率兵窮追項羽,破之,迫使項羽自殺,掃平了劉邦稱霸的最大障礙。
夏侯嬰(即夏侯惇之祖)統領兵車部隊快速攻擊,作戰勇猛――【以兵車趣攻戰疾】。
其戰車部隊雖然攻堅不如步兵,卻可橫掃千裡,長驅直入,為劉邦迅速入關、攻破鹹陽立下大功。
在劉邦開拓帝業,以及稱帝後平定諸王叛亂的峥嵘歲月裡,此二人均曆戰無數,戰功赫赫,封賜極隆,俱為當之無愧的一代名将(5)。
陳壽将黃忠、趙雲比作此二人,是一種很高的贊譽。
隻要看看《史記》裡灌嬰和夏侯嬰的傳記,就很清楚了;而“趙雲隻是一名平庸将領”的論點,也就不攻自破。
三、總結 雖然《三國志》裡關于趙雲的戰績記載很少,但蜀書與魏書、吳書不同,本身就缺少原始的曆史資料;加上陳壽著《三國志》以魏為正統,整部蜀書都相當簡略,對關、張、馬、黃、趙的戰績記載都很少,因此不能憑此而否定趙雲。
陳壽将這五個人同列一傳,本身就很能說明問題。
至于陳壽最終的評價,顯然是對趙雲的高度贊譽而非貶低。
因此,趙雲在曆史上的能力雖然不能與演義中那樣相提并論,但肯定是一名骁勇善戰的出色将領,絕非象某些人所說的那樣平庸。
另外,趙雲忠、義、仁、謙,在人品上是十分值得敬佩的。
而他“勸劉備将成都田宅歸還百姓”、“力谏劉備伐吳”,都是戰略層面上的眼光,是具備政治智慧的人物,在見識上比一般謀士還要強,這對于一名武将而言是很不簡單的。
注: (1)、《漢晉春秋》:帝見威權日去,不勝其忿。
乃召侍中王沈、尚書王經
至于【亮率雲與張飛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縣。
至江州,分遣雲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于成都】、【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明顯是一員統兵的将領,典韋和許褚都沒有過這樣的統兵經曆。
2、關于趙雲的戰績記載。
在《三國志》裡,趙雲的戰績記載确實很少。
但是,正如我前面說過的,蜀國原本無史,也就是說原始的史料記載缺失,完全是靠陳壽去采集的;加上陳壽奉魏為正統,因此蜀書是三國裡最簡略、也最語焉不詳的一書。
不僅僅是趙雲,象關羽、張飛這樣公認的名将,在《三國志》的記載裡都是很簡略的。
關羽除了白馬刺顔良以及襄樊之戰外,并無其他戰績記載;張飛除了長阪據水斷橋、與諸葛亮入川、巴西敗張郃以外,也缺乏其他的記載。
這兩個人的戰績記載,比起魏五子良将、曹、夏侯等人遠遠不及,但陳壽對他們的評價卻是:【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
可見,《三國志》裡對蜀将的戰績記載都很少,有其客觀的原因,并不僅僅隻是趙雲一人,也不足以成為否定趙雲的理由。
3、關于趙雲的谥号。
趙雲死後,追谥“順平侯”。
有人覺得“順”、“平”二字均和骁勇善戰挂不上号,因此把這也當作趙雲能力和功績平庸的一個證據。
但是,谥号隻是一個尊榮稱号,不是非要使用“勇”、“猛”、“壯”這樣的詞的。
比如:夏侯惇和曹仁均谥“忠侯”,夏侯淵和樂進均谥“愍侯”,曹洪谥“恭侯”,張飛谥“桓侯”,這些名将的谥号又能說明什麼? 4、關于陳壽對趙雲的評價。
陳壽評曰:【黃忠、趙雲強摯壯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看到“爪牙”一詞,很多人把這個評語也當作貶低趙雲的依據,其實是完全誤解了作者的本意。
陳壽将黃忠和趙雲并論,喻為“爪牙”,比作“灌、滕”。
(1)、強摯壯猛:是強壯勇猛的意思,黃忠和趙雲都是猛将,這個應該沒什麼異議了。
(2)、爪牙:這是猛獸最具殺傷力的兩件武器,如果沒有了爪和牙,猛獸就成為廢物了。
所以,“爪牙”一詞在這裡顯然是褒義詞,形容黃忠和趙雲是蜀漢集團裡最骁勇的将領之一。
同樣曾被喻為“爪牙”的,還有曾以七千人大破東吳十萬衆的曹魏名将張遼和李典。
《三國志·張遼傳》:【六年,(文)帝追念遼、典在合肥之功,诏曰:“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
使賊至今奪氣,可謂國之爪牙矣。
其分遼、典邑各百戶,賜一子爵關内侯。
”】 張遼在魏五子良将傳中位列第一,戰功赫赫,深受曹操父子器重喜愛,恩遇極隆(4),被不少人視為三國第一名将。
張遼死後,曹丕“為流涕”,後來又追念他和李典之功,下诏表彰,以“爪牙”稱之。
“爪牙”怎麼也不會是一個貶義詞吧?! 3、灌、滕:即漢朝開國名将灌嬰、滕公夏侯嬰。
灌嬰年紀雖輕,但沖鋒陷陣,作戰英勇――【疾鬥】、【戰疾力】、【疾戰】、【灌嬰雖少,然數力戰】,為劉邦騎兵統帥,曾率兵窮追項羽,破之,迫使項羽自殺,掃平了劉邦稱霸的最大障礙。
夏侯嬰(即夏侯惇之祖)統領兵車部隊快速攻擊,作戰勇猛――【以兵車趣攻戰疾】。
其戰車部隊雖然攻堅不如步兵,卻可橫掃千裡,長驅直入,為劉邦迅速入關、攻破鹹陽立下大功。
在劉邦開拓帝業,以及稱帝後平定諸王叛亂的峥嵘歲月裡,此二人均曆戰無數,戰功赫赫,封賜極隆,俱為當之無愧的一代名将(5)。
陳壽将黃忠、趙雲比作此二人,是一種很高的贊譽。
隻要看看《史記》裡灌嬰和夏侯嬰的傳記,就很清楚了;而“趙雲隻是一名平庸将領”的論點,也就不攻自破。
三、總結 雖然《三國志》裡關于趙雲的戰績記載很少,但蜀書與魏書、吳書不同,本身就缺少原始的曆史資料;加上陳壽著《三國志》以魏為正統,整部蜀書都相當簡略,對關、張、馬、黃、趙的戰績記載都很少,因此不能憑此而否定趙雲。
陳壽将這五個人同列一傳,本身就很能說明問題。
至于陳壽最終的評價,顯然是對趙雲的高度贊譽而非貶低。
因此,趙雲在曆史上的能力雖然不能與演義中那樣相提并論,但肯定是一名骁勇善戰的出色将領,絕非象某些人所說的那樣平庸。
另外,趙雲忠、義、仁、謙,在人品上是十分值得敬佩的。
而他“勸劉備将成都田宅歸還百姓”、“力谏劉備伐吳”,都是戰略層面上的眼光,是具備政治智慧的人物,在見識上比一般謀士還要強,這對于一名武将而言是很不簡單的。
注: (1)、《漢晉春秋》:帝見威權日去,不勝其忿。
乃召侍中王沈、尚書王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