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難題 作者:郭亮
關燈
小
中
大
施這一戰略計劃碰到的最大問題是道義上的:劉備要奪取荊州,才能實現隆中對的戰略而荊州之主劉表是劉備同宗兄弟,在劉備給曹操打的潰不成軍走投無路時,收留了他,雖然各人心裡都有不滿意的地方,大面上還過得去,“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禦之。
”但還是給他駐紮軍隊的地盤,先讓他屯新野,後進樊城。
也相安無事。
雖然隆中對戰略計劃很好,但第一步就要拿下收留他的劉表手裡的荊州,這就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失去荊州廣大士人之心,而劉備的确又準備在荊州去發現搜羅他所缺少的各種人才,這是劉備無法解決的矛盾:他要事業大發展,隻有先取荊州,有一個地盤為根據地再圖進取;而他要奪荊州就要失去荊襄士人之心。
任何時代的君主要想取得事業上的成功,都必需擁有當時大批優秀人才的支持,曹操在平定北方的過程中搜羅到大批的中原人才,奠定了曹魏的根基,孫權父子努力經營江左,得到顧陸朱張當地士族的支持,打下了鼎足江南的基礎。
而劉備隻剩下荊州益州的士人可以争取了,而争取士人靠什麼呢?政治号召力,劉備具備皇叔的身份,這點不成問題,還要有人格魅力,也就是當時的道德規範所要求他做的那些事。
以前除武将關羽張飛,政府及地方行政管理人員極為欠缺,劉備過去打下來的地盤因為守不住,而東奔西跑,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這裡。
劉備是儒家的理論實踐者,他從學于儒學大師盧植門下,他和當時的名人都因儒學而取得聯系,與袁紹交,他一個無名無勢的人,投袁紹時有被郊迎二百裡隆重之至的待遇,當初劉備将要入主徐州時,陳登等派使問于袁紹,袁紹一口答應“劉玄德弘雅有信義,今徐州樂戴之,誠副所望也。
”(引《獻帝春秋》)他擺出禮賢下士,伸張正義,仁愛謙恭,為的就是攏住荊州士人的心,如果他不顧一切的奪取劉表手中的荊州,荊州到手之日就是士人離開他之時。
沒人支持,他的英雄事業不就泡湯了?雖經諸葛亮等人相勸,劉備沒采納這一建議。
這個難題是許多人在評論劉備時都忽略的重要問題,多數人都批評他贻誤戰機,優柔寡斷,其實不然,如果你細心點仔細分析下,會發現這是劉備處理荊州棄取的鑰匙。
我們可以假設,劉備奪了當時還在劉琮手裡的荊州,會怎麼樣呢?一是奪下來是沒問題的,以劉備的能力和他在荊州經營八年的關系,是不會太難但要有一仗可打;二是占了荊州,來不及整頓人事,調和各方矛盾,曹軍就已來了,以倉促之軍對抗精銳之師,不可避免的要失敗。
這也不是紙上談兵的猜測,劉備有前車之鑒。
當初劉備救援徐州,陶謙死,州吏及豪傑推劉備做徐州之主。
當時劉備是豫州牧,他請一個叫陳群的人做别駕,此人有水平遠見卓識,非庸碌之輩,這也證明劉備用人是很有眼光的,俗話說眼毒。
他勸劉備“袁術尚強,今東,必與之争。
呂布若襲将軍之後,将軍雖得徐州,事必無成。
”(請看《陳群傳》)陳群分析當時的局勢,倉促取州,根基不穩,難以成功,但劉備沒聽,結果時間不長就與袁術對立,争盟淮隅,後方叫呂布端了老窩,劉備遭到事業上的第一次失敗。
這次他又面臨要不要拿下州郡:前有曹操大軍的威脅,後有失去民心的隐憂。
既是如此,劉備當然要吸取教訓,他不會重蹈覆轍的。
如那樣的話,他守不住荊州,還因奪同宗的地盤,而失去荊州軍民的人心,他再也沒有号召力,也就最有後失去了奪去天下的機會。
他緩取荊州以觀時變這一戰略得以實施,應“歸功”于曹操的南下和劉琮的投降,劉琮的投降使一大批有識之荊襄士人别無選擇,隻得歸于劉備,凡被軍事上戰敗的人們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投降,一般地說多不被重視,這是曆史規律,雖然曹操說過:不喜得荊州,喜得蒯異度耳,但荊州降者除文聘有傳,其他人均默默無聞,連蒯越這個他那麼重視的人物也沒有傳,更不要說其他人了。
除少數人被曹操高價收買,如蒯越為光祿勳,韓嵩為大鴻臚,鄧羲為侍中,劉先為尚書令,文聘為江夏太守,共有十五人封侯,除文聘外均無傳,可以說荊州士人,除曹操為收取人心挑選使用了有代表性的幾個人
”但還是給他駐紮軍隊的地盤,先讓他屯新野,後進樊城。
也相安無事。
雖然隆中對戰略計劃很好,但第一步就要拿下收留他的劉表手裡的荊州,這就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失去荊州廣大士人之心,而劉備的确又準備在荊州去發現搜羅他所缺少的各種人才,這是劉備無法解決的矛盾:他要事業大發展,隻有先取荊州,有一個地盤為根據地再圖進取;而他要奪荊州就要失去荊襄士人之心。
任何時代的君主要想取得事業上的成功,都必需擁有當時大批優秀人才的支持,曹操在平定北方的過程中搜羅到大批的中原人才,奠定了曹魏的根基,孫權父子努力經營江左,得到顧陸朱張當地士族的支持,打下了鼎足江南的基礎。
而劉備隻剩下荊州益州的士人可以争取了,而争取士人靠什麼呢?政治号召力,劉備具備皇叔的身份,這點不成問題,還要有人格魅力,也就是當時的道德規範所要求他做的那些事。
以前除武将關羽張飛,政府及地方行政管理人員極為欠缺,劉備過去打下來的地盤因為守不住,而東奔西跑,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這裡。
劉備是儒家的理論實踐者,他從學于儒學大師盧植門下,他和當時的名人都因儒學而取得聯系,與袁紹交,他一個無名無勢的人,投袁紹時有被郊迎二百裡隆重之至的待遇,當初劉備将要入主徐州時,陳登等派使問于袁紹,袁紹一口答應“劉玄德弘雅有信義,今徐州樂戴之,誠副所望也。
”(引《獻帝春秋》)他擺出禮賢下士,伸張正義,仁愛謙恭,為的就是攏住荊州士人的心,如果他不顧一切的奪取劉表手中的荊州,荊州到手之日就是士人離開他之時。
沒人支持,他的英雄事業不就泡湯了?雖經諸葛亮等人相勸,劉備沒采納這一建議。
這個難題是許多人在評論劉備時都忽略的重要問題,多數人都批評他贻誤戰機,優柔寡斷,其實不然,如果你細心點仔細分析下,會發現這是劉備處理荊州棄取的鑰匙。
我們可以假設,劉備奪了當時還在劉琮手裡的荊州,會怎麼樣呢?一是奪下來是沒問題的,以劉備的能力和他在荊州經營八年的關系,是不會太難但要有一仗可打;二是占了荊州,來不及整頓人事,調和各方矛盾,曹軍就已來了,以倉促之軍對抗精銳之師,不可避免的要失敗。
這也不是紙上談兵的猜測,劉備有前車之鑒。
當初劉備救援徐州,陶謙死,州吏及豪傑推劉備做徐州之主。
當時劉備是豫州牧,他請一個叫陳群的人做别駕,此人有水平遠見卓識,非庸碌之輩,這也證明劉備用人是很有眼光的,俗話說眼毒。
他勸劉備“袁術尚強,今東,必與之争。
呂布若襲将軍之後,将軍雖得徐州,事必無成。
”(請看《陳群傳》)陳群分析當時的局勢,倉促取州,根基不穩,難以成功,但劉備沒聽,結果時間不長就與袁術對立,争盟淮隅,後方叫呂布端了老窩,劉備遭到事業上的第一次失敗。
這次他又面臨要不要拿下州郡:前有曹操大軍的威脅,後有失去民心的隐憂。
既是如此,劉備當然要吸取教訓,他不會重蹈覆轍的。
如那樣的話,他守不住荊州,還因奪同宗的地盤,而失去荊州軍民的人心,他再也沒有号召力,也就最有後失去了奪去天下的機會。
他緩取荊州以觀時變這一戰略得以實施,應“歸功”于曹操的南下和劉琮的投降,劉琮的投降使一大批有識之荊襄士人别無選擇,隻得歸于劉備,凡被軍事上戰敗的人們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投降,一般地說多不被重視,這是曆史規律,雖然曹操說過:不喜得荊州,喜得蒯異度耳,但荊州降者除文聘有傳,其他人均默默無聞,連蒯越這個他那麼重視的人物也沒有傳,更不要說其他人了。
除少數人被曹操高價收買,如蒯越為光祿勳,韓嵩為大鴻臚,鄧羲為侍中,劉先為尚書令,文聘為江夏太守,共有十五人封侯,除文聘外均無傳,可以說荊州士人,除曹操為收取人心挑選使用了有代表性的幾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