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呂布 作者:郭亮
關燈
小
中
大
溜走,最後走向失敗。
呂布與董卓的合作關系并沒維持多久,原因是不能忍受董卓的暴躁脾氣,還有他與董的侍婢私通怕洩露出來遭到責罰,再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涼州軍隊将校不容并州兵甚至處于敵對狀态。
在董卓派軍隊鎮壓孫堅部隊時,以胡轸為大都督,呂布隻不過是騎督。
《英雄記》裡透露這麼一個信息,胡轸性急,“預宣言曰:今此行也,要當斬一青绶,乃整齊耳。
”呂布的官階是銀印青绶,有可能就是要從并州的将校裡拉出一個“殺雞給猴看”,以警告軍中不服将令的,為此呂布等并州軍隊的将校人心惶惶。
呂布等人“欲賊敗其事,”“(呂)布等宣言:陽人城中賊已走,當追尋之”要本應宿營的軍隊進軍攻城,攻不下,将士人困馬乏又飢又渴,“(呂)布又宣言相驚,雲城中賊出來”,呂布就是存心搗亂,讓胡轸幹不成,目的達到了,董卓軍大亂,不戰而敗,一支隊伍的垮台很少是外部打擊的結果,更多的是内部矛盾引起磨擦争鬥的結局。
呂布與涼州軍隊算是結下了怨恨,難以消除。
或許他也看出董的行為并不能真正長久地掌權,倒台是遲早的事。
當王允要謀殺董卓請呂布為内應,他沒怎麼猶疑就答應了。
事成之後,王允把呂布升為奮武将軍,封溫侯,假節,儀比三司,“共秉朝政”,這時候他達到人生的最高峰,如果是一個政治家的話,定當有所作為。
呂布有時看問題還比較清楚,可以提出一些比較務實的辦法,而解決問題駕馭局面的能力太差。
殺了董卓,如何處理涼州軍隊是一個現實問題,呂布勸王允赦免餘衆,王允太拘泥不靈活,不同意。
又勸他“以(董)卓材物班賜公卿、将校”,又不同意。
從呂布提的這兩項舉措看,不失為暫時安定大局的可行辦法,可惜,王允不是成功的政治家,可看做僅僅是一個忠臣,不能掌握局面,“每乏溫潤之色,仗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王允這樣的人不能讓他掌權,倒不是品質很壞,相反他持身很嚴謹,不謀取私利,而是不考慮怎樣圓滿解決問題,把握靈活性與原則性不夠,或者說他就反對靈活性。
(引自《後漢書》)遇到這樣的問題呂布缺少忍耐,本該想辦法加以說服,卻消極地對立起來。
王允看他不起,他又因殺董卓立了大功自以為了不起,兩人誰也不買誰的帳“漸不相平”,他們的合作沒有很好的結果。
恰恰董卓的涼州軍隊聽了謠言,加之王允又沒及時下令大赦,“遂合謀為亂”,涼州軍隊的戰鬥力本來就很強大,又為救自己的命,那種暴亂的破壞力量為平常的數倍,呂布及并州兵不能抵抗,于是向東逃散。
呂布第一階段的政治生活就以逃跑的方式結束了,過去他一直從屬于别人是個配角,但做為部下他不是一個服從命令聽指揮的角色,史書上說他“反複難養”就是指的這一點,殺丁原,刺董卓,棄王允,難于從一而終,在政治上缺少堅定性的品格,這是大忌,做為領袖沒有号召力,而做部屬誰敢要他。
可在這些變化當中他卻得到了不少利益,封侯,作将軍,帶自己的兵,在動亂年代實現野心的資本他都有了,呂布過分的追逐利益太看中利這一點會成為政治近視,僅此一點他就不是君主的材料,也不是名将的材料。
他沒有很好的總結走過的路,過于樂觀地估計自己的個人價值,認為殺董卓為社會鋤害他有大功,應該是到哪裡哪裡都熱烈歡迎的人物,而他忘了人們還記得他也忘恩負義地殺了丁原。
第二階段,呂布開始了作為獨立軍事力量的統帥要走的道路,他的資本就是那支善戰具有強大沖擊力的并州軍隊,在軍閥混戰中誰有強大的軍隊誰就有發言權,誰都想抓住一支軍隊打天下,這就給呂布帶來一個又一個的機會,由于他不能正确分析形勢,也不能正确估計自己,不能辯别人,他是到處亂撞有奶就是娘,不行就走他娘的,到頭來機會全丢掉了。
《後漢書》說呂布西出長安,先到了袁術的地盤,“出武關,奔南陽,袁術待之甚厚。
(呂)布自恃殺(董)卓,有德袁氏,遂恣兵抄掠。
”袁術之待呂布甚厚,是有企圖的那就是看中了他的武力,想使他為自己打天下,而呂布則誤以為他殺了袁家的仇人,應該得到善待,沒想到袁術很财迷,不能給以充足的錢糧供應,呂布及其部下一到南陽就露出本來面目,到處搶劫抄掠,沒人能約束得了他們,正因如此,袁術也就不願供養這樣一枝不聽招呼的軍隊,雙方想到兩差道去了,于是袁術明确表示拒絕呂布在他的地盤上待下去。
呂布這才知道殺董卓并不能期待回報,還要靠自己。
于是他又去找張楊,他們同是并州軍隊的,當初丁原進京張楊為先驅,後被委派回并州招兵,丁被害時他正在上黨郡,他招了幾千人組建了一支軍隊起兵反董卓,後來就住紮在河内郡。
呂布與張楊關系不錯,在河内可以暫時栖身。
然而張楊的部下卻另有想法,當時李傕郭汜正通緝呂布,抓住的有重賞“(張)楊下諸将皆欲圖之”
呂布與董卓的合作關系并沒維持多久,原因是不能忍受董卓的暴躁脾氣,還有他與董的侍婢私通怕洩露出來遭到責罰,再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涼州軍隊将校不容并州兵甚至處于敵對狀态。
在董卓派軍隊鎮壓孫堅部隊時,以胡轸為大都督,呂布隻不過是騎督。
《英雄記》裡透露這麼一個信息,胡轸性急,“預宣言曰:今此行也,要當斬一青绶,乃整齊耳。
”呂布的官階是銀印青绶,有可能就是要從并州的将校裡拉出一個“殺雞給猴看”,以警告軍中不服将令的,為此呂布等并州軍隊的将校人心惶惶。
呂布等人“欲賊敗其事,”“(呂)布等宣言:陽人城中賊已走,當追尋之”要本應宿營的軍隊進軍攻城,攻不下,将士人困馬乏又飢又渴,“(呂)布又宣言相驚,雲城中賊出來”,呂布就是存心搗亂,讓胡轸幹不成,目的達到了,董卓軍大亂,不戰而敗,一支隊伍的垮台很少是外部打擊的結果,更多的是内部矛盾引起磨擦争鬥的結局。
呂布與涼州軍隊算是結下了怨恨,難以消除。
或許他也看出董的行為并不能真正長久地掌權,倒台是遲早的事。
當王允要謀殺董卓請呂布為内應,他沒怎麼猶疑就答應了。
事成之後,王允把呂布升為奮武将軍,封溫侯,假節,儀比三司,“共秉朝政”,這時候他達到人生的最高峰,如果是一個政治家的話,定當有所作為。
呂布有時看問題還比較清楚,可以提出一些比較務實的辦法,而解決問題駕馭局面的能力太差。
殺了董卓,如何處理涼州軍隊是一個現實問題,呂布勸王允赦免餘衆,王允太拘泥不靈活,不同意。
又勸他“以(董)卓材物班賜公卿、将校”,又不同意。
從呂布提的這兩項舉措看,不失為暫時安定大局的可行辦法,可惜,王允不是成功的政治家,可看做僅僅是一個忠臣,不能掌握局面,“每乏溫潤之色,仗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王允這樣的人不能讓他掌權,倒不是品質很壞,相反他持身很嚴謹,不謀取私利,而是不考慮怎樣圓滿解決問題,把握靈活性與原則性不夠,或者說他就反對靈活性。
(引自《後漢書》)遇到這樣的問題呂布缺少忍耐,本該想辦法加以說服,卻消極地對立起來。
王允看他不起,他又因殺董卓立了大功自以為了不起,兩人誰也不買誰的帳“漸不相平”,他們的合作沒有很好的結果。
恰恰董卓的涼州軍隊聽了謠言,加之王允又沒及時下令大赦,“遂合謀為亂”,涼州軍隊的戰鬥力本來就很強大,又為救自己的命,那種暴亂的破壞力量為平常的數倍,呂布及并州兵不能抵抗,于是向東逃散。
呂布第一階段的政治生活就以逃跑的方式結束了,過去他一直從屬于别人是個配角,但做為部下他不是一個服從命令聽指揮的角色,史書上說他“反複難養”就是指的這一點,殺丁原,刺董卓,棄王允,難于從一而終,在政治上缺少堅定性的品格,這是大忌,做為領袖沒有号召力,而做部屬誰敢要他。
可在這些變化當中他卻得到了不少利益,封侯,作将軍,帶自己的兵,在動亂年代實現野心的資本他都有了,呂布過分的追逐利益太看中利這一點會成為政治近視,僅此一點他就不是君主的材料,也不是名将的材料。
他沒有很好的總結走過的路,過于樂觀地估計自己的個人價值,認為殺董卓為社會鋤害他有大功,應該是到哪裡哪裡都熱烈歡迎的人物,而他忘了人們還記得他也忘恩負義地殺了丁原。
第二階段,呂布開始了作為獨立軍事力量的統帥要走的道路,他的資本就是那支善戰具有強大沖擊力的并州軍隊,在軍閥混戰中誰有強大的軍隊誰就有發言權,誰都想抓住一支軍隊打天下,這就給呂布帶來一個又一個的機會,由于他不能正确分析形勢,也不能正确估計自己,不能辯别人,他是到處亂撞有奶就是娘,不行就走他娘的,到頭來機會全丢掉了。
《後漢書》說呂布西出長安,先到了袁術的地盤,“出武關,奔南陽,袁術待之甚厚。
(呂)布自恃殺(董)卓,有德袁氏,遂恣兵抄掠。
”袁術之待呂布甚厚,是有企圖的那就是看中了他的武力,想使他為自己打天下,而呂布則誤以為他殺了袁家的仇人,應該得到善待,沒想到袁術很财迷,不能給以充足的錢糧供應,呂布及其部下一到南陽就露出本來面目,到處搶劫抄掠,沒人能約束得了他們,正因如此,袁術也就不願供養這樣一枝不聽招呼的軍隊,雙方想到兩差道去了,于是袁術明确表示拒絕呂布在他的地盤上待下去。
呂布這才知道殺董卓并不能期待回報,還要靠自己。
于是他又去找張楊,他們同是并州軍隊的,當初丁原進京張楊為先驅,後被委派回并州招兵,丁被害時他正在上黨郡,他招了幾千人組建了一支軍隊起兵反董卓,後來就住紮在河内郡。
呂布與張楊關系不錯,在河内可以暫時栖身。
然而張楊的部下卻另有想法,當時李傕郭汜正通緝呂布,抓住的有重賞“(張)楊下諸将皆欲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