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緻天下三分的罪魁禍首:賈诩--碧血汗青

關燈
東漢末年,宦官當政,天下大亂,民不聊生。

    大将軍何進謀誅閹宦不成反為所害,而何進所召的并州牧董卓(還兼有前将軍、斄鄉侯的官職和封号)已經在進軍洛陽的途中,同時董卓受何進密令又上書曰:“中常侍張讓等竊幸乘寵,濁亂海内。

    昔趙鞅興晉陽之甲,以逐君側之惡。

    臣辄鳴鐘鼓如洛陽,即讨讓等。

    ”欲以脅迫太後誅宦官,但董卓未至而何進已死。

    當時洛陽大亂,袁術、袁紹兄弟率軍攻擊皇宮,中常侍段珪等劫帝走小平津,董卓遂率其衆迎帝于北芒,還宮。

     後來董卓當權暴虐不仁,又為呂布、王允等人設計誅殺,王允為人剛直,當時犯了一個策略上的錯誤,就是沒有馬上赦免董卓大批手握兵權的部下,他部下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擁兵屯于陝,一段時間後沒有聽到赦免的消息,又接着有謠傳說洛陽中人要誅滅所有涼州的董卓所部官吏,于是大家惶恐不安,當時衆人都紛紛準備解甲逃亡,這個時候,賈诩粉墨登場了。

     賈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

    少時并不出名,唯有漢陽閻忠異之,謂賈诩有張良、陳平之奇(閻忠此人也是一代名士,而且可以說頗有政治遠見。

    他明白東漢皇朝已經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藥,曾經勸說名将車騎将軍皇甫嵩起兵推翻東漢皇朝,皇甫嵩不從,忠乃亡去。

    後《英雄記》有曰:涼州賊王國等起兵,共劫忠為主,統三十六部,号車騎将軍,忠感慨發病而死)。

    賈诩初時察孝廉為郎,因疾病辭官,西還至汧,道上遇見氐人(遊牧民族),和同行的數十人皆為他們所抓,賈诩便騙他們說:“我段公外孫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贖之。

    ”當時的太尉段颎,因為久為鎮邊大将,所以威震西土,因此他便假稱是段颎外甥吓唬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還與他盟誓後送他回去,其馀的人卻都遇害了。

    史稱賈诩此舉是:“權以濟事,鹹此類也”,這個“權”字,用得頗為妥帖,因為賈诩的确是這樣一個人。

     就在董卓所部的李傕、郭汜、張濟等人打算散夥的時候,賈诩阻止了他們。

    他的理由是:“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衆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

    不如率衆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征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

    ”他這麼做,因為他也是董卓所部的官吏,記載說“董卓之入洛陽,诩以太尉掾為平津都尉,遷讨虜校尉。

    卓婿中郎将牛輔屯陝,诩在輔軍,卓敗,輔又死”,所以他此舉也是為自己這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打算,因為李、郭等人本就是馬賊及軍人出身,未必是一個亭長可以捉拿的。

     此舉的直接後果,是李、郭等人“遂将其衆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長安,衆十馀萬,……與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圍長安城。

    十日城陷,與布戰城中,布敗走。

    傕等放兵略長安老少,殺之悉盡,死者狼籍。

    誅殺卓者,屍王允于市……傕、汜入長安城,屯南宮掖門,殺太仆魯馗、大鴻胪周奂、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颀。

    吏民死者不可勝數”,漢獻帝北李、郭等所挾,而關東豪傑乘動亂之機自此開始了大規模的攻城掠地行為,以壯大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