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三國十大謀士 作者:wubo593

關燈


    在初見劉備之時,諸葛亮就提出了跨有荊、益,外結孫權,以待天下有變的三分戰略大計,為劉備的霸業指明了方向。

     不久劉備被曹操擊敗,諸葛亮出使東吳,他的分析解除了孫權疑慮,孫劉聯盟正式形成,圓滿地完成了任務,孫劉聯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

    之後劉備撫平荊州,命他為軍師中郎将,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

    劉備與龐統入蜀,龐統戰死後軍力不足,調諸葛亮與張飛,趙雲等平定州縣,而後合圍成都,升任軍師将軍。

    以後很長時間他鎮守成都,負責國事治理與後方調度,有力地支持了前線的劉備取得漢中之戰的勝利。

    後勸劉備登上帝位,封為丞相。

    而後劉備發動了對東吳戰争,敗于陸遜之手,托孤于諸葛亮。

    值得一提的是諸葛亮并沒有勸戒不要伐吳,估計主要原因在于他跨有荊、益的戰略構想,不過關羽的大意和劉備精銳部隊的失敗讓他不得不重新修正自己的戰略路線,再次與東吳聯合。

    此後他掌握了蜀國的軍政大權,南征孟獲攻心為上,有力地鞏固了後方的穩定,随後幾度北伐,都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五十四歲病死于北征途中,葬于漢中定軍山。

     諸葛亮幾次北征無功而返,大部分原因在于蜀國國力不如魏國,他的軍事才能沒有得到最大發揮。

    正如賈诩所說:諸葛亮明于治國而為相,關張等勇冠三軍而為将。

    再從劉備的知人之明和對諸葛亮的使用情況來看,諸葛亮的治國才能高于他的軍事才能。

    三國志也如此評價:諸葛亮之為相國,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然連年動衆,未能成功,蓋應變将略,非其所長欤!不過從他斃王雙,射殺張合以及司馬懿巡視他軍營對他天下奇才的評價來看,其軍事能力也是一絕。

    諸葛亮的才能十分全面,長于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陳圖,鹹得其要,三國演義神化他困東吳大将陸遜于陣中;還作書二十四篇。

     諸葛亮是全才,也是天才。

    然“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諸葛亮苛于求全的性格有着正反兩方面的影響。

    蜀國後期“蜀中無大将,廖化為先鋒”的局面跟他有很大的關系。

    魏延長于謀略,但諸葛亮抓住他“不肯下人”的缺點,對魏延任用但不重用;李嚴押運糧草出了一些毛病,諸葛亮把他罷歸田裡;馬谡有才,在南征時提出了“兵戰為下,攻心為上”的策略,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謀士,諸葛亮卻讓他為将鎮守街亭,後又在本缺人才的情況下斬了馬谡。

    其實諸葛亮更擅長在劉備這樣一位明主手下做事,他在掌權後用人上有着不小的缺陷,縱觀他的用人,由于他自己本身過于謹慎,對下屬要求很是嚴格,使得這些人在他手下做事小心翼翼,畏首畏尾,久而久之,這些人隻會聽命行事,才能不得發揮。

    而且諸葛亮事必躬親既浪費了自己的才能,也從一定程度上打壓的他人的能力和積極性。

    早在新野的時候,他和徐庶共事了劉備一段時間,後曹操獲得了徐母,對徐庶的離去他沒有強留,為母盡孝還可以說得過去,而下面的事則有點不近情理:劉封為劉備養子,非常有才能,史書記載他勇力過人,平定郡縣,攻拔上庸等地所戰皆克,是一員難得的年輕優秀将領,比劉禅不知強了多少倍,但劉封處于一個尴尬的位置,他不救關羽有錯誤,但孟達的反叛和魏軍的交戰可以看出他對劉備還是忠心耿耿,劉封敗回成都後,諸葛亮以封剛猛難治、劉備百年之後無人可治為由勸劉備把他了……;彭漾是一位很有才的人,得到龐統的認可和劉備賞識,平定成都後被提拔為“治中從事”,但他為人狂妄,登上高位後更是如此,得罪了諸葛亮,諸葛亮立刻進言把他貶到外地做太守,彭漾有些不滿,酒後向馬超發牢騷,結果馬超向劉備做了報告,将彭漾下獄。

    彭漾酒醒後十分後悔,向諸葛亮寫了很長一封道歉信,說身受劉備知遇之恩,無以為報,絕不是像馬超說的那樣要謀反,并隆重像諸葛亮道歉,表示要悔過自新,讓諸葛亮代他向劉備進言。

    照理來講諸葛亮該認真考慮才是,也許諸葛亮對彭漾印象太壞,反而勸劉備賜死彭漾于獄中……。

    當然人無完人,諸葛亮有着一定的性格缺陷,但諸葛亮一直為人們所稱道,在他身上散發出太多讓人佩服讓人學習讓人崇敬的東西,讓他的英名流芳千古。

     其實諸葛亮留給後人的更多是一種“鞠躬盡瘁,死而後以”的光輝形象。

    他在位期間盡力輔佐,親曆親為,為蜀漢政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得到了人民的愛戴乃至對手的尊重。

    數千年來他一直被視為智慧的代名詞,這一形象活在了每一個人的心裡。

    曆朝曆代不乏賢才良相,然而不管他們有多麼大的貢獻多麼高的才能,諸葛亮卻超然于他們之上,成為智慧不可替代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