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真實的趙雲--一生以失敗告終 作者:征西将軍
關燈
小
中
大
了與劉璋主力的正面交鋒,始終沒有獨自與劉璋大軍交戰。
蜀中平定後,趙雲以援軍之功受封翊軍将軍。
這之後本書上對趙雲的記載又有很長時間的阙如,而趙雲别傳中倒是記載漢中戰役時趙雲與黃忠曾共同作戰,劉備東征伐吳時趙雲被留在江州為劉備後援等事。
單以史料而言,趙雲在漢中時遇曹操大軍,在營地被包圍的情況下以“空城計”吓退曹操一事的真實性相當可疑;而劉備東征前力谏劉備先魏後吳,以至于被劉備留在江州一事則較有可能。
建興元年,劉禅登基後大行封賞,趙雲受封中護軍、征南将軍,永昌亭侯等職銜,不久又晉升為鎮東将軍。
這些封賞,應該和當時趙雲在蜀漢集團中的地位密不可分。
蜀漢政權的權力其實是在原從集團、荊州集團和益州集團三者之間共同分配的。
劉備死後,原從集團中的元老級人物隻剩下趙雲一人而已,而新皇帝登基後,為了安定人心,對三個集團的代表進行賞賜也在常理之中。
原從集團的代表人物,趙雲這一特殊的身份在為他帶來了榮譽和地位的同時,也意味着他要卷入複雜的政治鬥争之中。
蜀漢軍制,分為内軍和外軍兩種,内軍由皇帝親自統帥,在建興年間,基本上為諸葛亮所掌控;外軍是劉備推行都督制的産物,其代表為駐漢中的魏延以及駐永安的李嚴。
趙雲雖然身為鎮東将軍,但他并不屬于外軍之列,沒有都督的官職就是最好的證據。
當然,如依本文的一貫論點,趙雲自身缺乏統兵才能,自然不會受封重要的都督職位。
以此推論,趙雲應該屬于内軍編制。
而這也符合本書記載的“五年,随諸葛亮駐漢中”,即與諸葛亮同以内軍将領身份北伐。
而正是這次北伐,标志着趙雲在内部權力鬥争中的全面落敗,也意味着他政治生命的結束。
建興六年,諸葛亮北伐,派趙雲、鄧芝領偏師出箕谷,吸引曹真主力,自己率大軍往攻祁山。
肩負重任的趙雲在與曹真作戰中失利,被迫據險固守,直到終戰。
回成都後,因此過被貶為鎮軍将軍,直至建興七年病逝,再無升遷。
這段經曆看似簡單,但其中卻大有可以推敲之處。
最重要的一點是,這是本書所記趙雲第一次獨自領兵與敵人大軍作戰,而所負的責任又相當重大。
作為偏師,目的是與曹軍周旋,進可能的拖延其趕赴主戰場的時間,甚至還可以配合主力部隊對敵軍前後夾擊,其意義絕不能小視。
就是這麼一個關鍵的職位,諸葛亮卻偏偏派給了缺乏統兵經驗與能力的趙雲,這個戰略失誤,不在其誤用馬谡之下。
其實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的表現有很多值得探讨之處,不過這不在本文的範圍内,暫且擱置。
這次北伐的直接後果,即是以諸葛亮為代表,融合了荊州人士以及新進益州人士的新荊州集團在蜀漢權力架構中站上了頂點,而原從集團和原益州集團逐漸趨向沒落。
尤其是原從集團,唯一的元老趙雲從此一蹶不振,不久即病逝,勞苦功高的原從集團也就此消亡。
趙雲雖然在最後幾乎是以一個政治鬥争失敗者的身份病逝的,但他畢竟跟随劉備多年,所謂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再加上曾經于亂軍之中救下劉禅,素為後主感恩。
因而在他死後多年,蜀漢滅亡前的景耀四年三月,劉禅終于下诏追谥其為順平侯。
這在趙雲别傳記載的劉禅诏書裡反映的很明顯:“雲昔從先帝,功積既著。
朕以幼沖,涉塗艱難,賴恃忠順,濟於危險。
夫谥所以叙元勳也,外議雲宜谥。
”姑且不論該诏書的真僞,其中所叙的趙雲得以受谥的原因則不會有太大的偏差。
其實,看一下趙雲所受封的谥号就可以大緻明白對他所謂的蓋棺定論了:“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
也就是說,趙雲獲此殊榮憑借的并不主要是戰功。
也正因功績的不著,他才會成為蜀漢最後一批才追谥的宿将。
當然“建興六年,諸葛亮北伐,派趙雲、鄧芝領偏師出箕谷,吸引曹真主力,自己率大軍往攻祁山。
肩負重任的趙雲在與曹真作戰中失利,被迫據險固守,直到終戰。
回成都後,因此過被貶為鎮軍将軍,直至建興七年病逝,再無升遷。
這段經曆看似簡單,但其中卻大有可以推敲之處。
最重要的一點是,這是本書所記趙雲第一次獨自領兵與敵人大軍作戰,而所負的責任又相當重大。
作為偏師,目的是與曹軍周旋,進可能的拖延其趕赴主戰場的時間,甚至還可以配合主力部隊對敵軍前後夾擊,其意義絕不能小視。
就是這麼一個關鍵的職位,諸葛亮卻偏偏派給了缺乏統兵經驗與能力的趙雲,這個戰略失誤,不在其誤用馬谡之下。
” 請問當時曹軍和蜀軍的比例是多少?曹真也是有名的大将,如果再加上手中兵多将廣,趙雲難以戰勝也是情理之中了! 作者将趙雲從大衆盲目景仰的神壇上請下來的做法,在下是非常認同的!但是随後卻又踩上一腳,卻讓人錯愕難解,你是否走上了過尤不及之道??? 趙雲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神勇,也沒有你說的那麼膿包!“一生以失敗告終?”這話太過了!
蜀中平定後,趙雲以援軍之功受封翊軍将軍。
這之後本書上對趙雲的記載又有很長時間的阙如,而趙雲别傳中倒是記載漢中戰役時趙雲與黃忠曾共同作戰,劉備東征伐吳時趙雲被留在江州為劉備後援等事。
單以史料而言,趙雲在漢中時遇曹操大軍,在營地被包圍的情況下以“空城計”吓退曹操一事的真實性相當可疑;而劉備東征前力谏劉備先魏後吳,以至于被劉備留在江州一事則較有可能。
建興元年,劉禅登基後大行封賞,趙雲受封中護軍、征南将軍,永昌亭侯等職銜,不久又晉升為鎮東将軍。
這些封賞,應該和當時趙雲在蜀漢集團中的地位密不可分。
蜀漢政權的權力其實是在原從集團、荊州集團和益州集團三者之間共同分配的。
劉備死後,原從集團中的元老級人物隻剩下趙雲一人而已,而新皇帝登基後,為了安定人心,對三個集團的代表進行賞賜也在常理之中。
原從集團的代表人物,趙雲這一特殊的身份在為他帶來了榮譽和地位的同時,也意味着他要卷入複雜的政治鬥争之中。
蜀漢軍制,分為内軍和外軍兩種,内軍由皇帝親自統帥,在建興年間,基本上為諸葛亮所掌控;外軍是劉備推行都督制的産物,其代表為駐漢中的魏延以及駐永安的李嚴。
趙雲雖然身為鎮東将軍,但他并不屬于外軍之列,沒有都督的官職就是最好的證據。
當然,如依本文的一貫論點,趙雲自身缺乏統兵才能,自然不會受封重要的都督職位。
以此推論,趙雲應該屬于内軍編制。
而這也符合本書記載的“五年,随諸葛亮駐漢中”,即與諸葛亮同以内軍将領身份北伐。
而正是這次北伐,标志着趙雲在内部權力鬥争中的全面落敗,也意味着他政治生命的結束。
建興六年,諸葛亮北伐,派趙雲、鄧芝領偏師出箕谷,吸引曹真主力,自己率大軍往攻祁山。
肩負重任的趙雲在與曹真作戰中失利,被迫據險固守,直到終戰。
回成都後,因此過被貶為鎮軍将軍,直至建興七年病逝,再無升遷。
這段經曆看似簡單,但其中卻大有可以推敲之處。
最重要的一點是,這是本書所記趙雲第一次獨自領兵與敵人大軍作戰,而所負的責任又相當重大。
作為偏師,目的是與曹軍周旋,進可能的拖延其趕赴主戰場的時間,甚至還可以配合主力部隊對敵軍前後夾擊,其意義絕不能小視。
就是這麼一個關鍵的職位,諸葛亮卻偏偏派給了缺乏統兵經驗與能力的趙雲,這個戰略失誤,不在其誤用馬谡之下。
其實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的表現有很多值得探讨之處,不過這不在本文的範圍内,暫且擱置。
這次北伐的直接後果,即是以諸葛亮為代表,融合了荊州人士以及新進益州人士的新荊州集團在蜀漢權力架構中站上了頂點,而原從集團和原益州集團逐漸趨向沒落。
尤其是原從集團,唯一的元老趙雲從此一蹶不振,不久即病逝,勞苦功高的原從集團也就此消亡。
趙雲雖然在最後幾乎是以一個政治鬥争失敗者的身份病逝的,但他畢竟跟随劉備多年,所謂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再加上曾經于亂軍之中救下劉禅,素為後主感恩。
因而在他死後多年,蜀漢滅亡前的景耀四年三月,劉禅終于下诏追谥其為順平侯。
這在趙雲别傳記載的劉禅诏書裡反映的很明顯:“雲昔從先帝,功積既著。
朕以幼沖,涉塗艱難,賴恃忠順,濟於危險。
夫谥所以叙元勳也,外議雲宜谥。
”姑且不論該诏書的真僞,其中所叙的趙雲得以受谥的原因則不會有太大的偏差。
其實,看一下趙雲所受封的谥号就可以大緻明白對他所謂的蓋棺定論了:“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
也就是說,趙雲獲此殊榮憑借的并不主要是戰功。
也正因功績的不著,他才會成為蜀漢最後一批才追谥的宿将。
當然“建興六年,諸葛亮北伐,派趙雲、鄧芝領偏師出箕谷,吸引曹真主力,自己率大軍往攻祁山。
肩負重任的趙雲在與曹真作戰中失利,被迫據險固守,直到終戰。
回成都後,因此過被貶為鎮軍将軍,直至建興七年病逝,再無升遷。
這段經曆看似簡單,但其中卻大有可以推敲之處。
最重要的一點是,這是本書所記趙雲第一次獨自領兵與敵人大軍作戰,而所負的責任又相當重大。
作為偏師,目的是與曹軍周旋,進可能的拖延其趕赴主戰場的時間,甚至還可以配合主力部隊對敵軍前後夾擊,其意義絕不能小視。
就是這麼一個關鍵的職位,諸葛亮卻偏偏派給了缺乏統兵經驗與能力的趙雲,這個戰略失誤,不在其誤用馬谡之下。
” 請問當時曹軍和蜀軍的比例是多少?曹真也是有名的大将,如果再加上手中兵多将廣,趙雲難以戰勝也是情理之中了! 作者将趙雲從大衆盲目景仰的神壇上請下來的做法,在下是非常認同的!但是随後卻又踩上一腳,卻讓人錯愕難解,你是否走上了過尤不及之道??? 趙雲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神勇,也沒有你說的那麼膿包!“一生以失敗告終?”這話太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