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難題 作者:郭亮
關燈
小
中
大
以外,大部分棄之不用也用不了,他在北方有四州之地,人才濟濟還無從安排呢。
因此有為的士人隻能投孫權和劉備。
而孫權也用不了,他挑三揀四不甚重視荊州之士(連龐統都隻能做個功曹這樣的小吏,遑論他人),所以大多數隻能歸順劉備。
因曹軍南下,東吳面臨巨大的壓力,必然要和劉備聯合,對荊州的地盤顧不上,正好任由劉備攻城略地,名正言順取得荊州,有了地盤,又有士人的歸順,劉備真正成為荊州之主,既無不道德的指責,又得到荊州軍民熱情的擁戴,因為他在曹軍大兵壓境之際,明确表示以民為本,“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雖有被消滅的危險,仍帶着十萬民衆一起南逃,這一行動征服了荊州人,習鑿齒說“先主雖颠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偪事危而言不失道。
追慕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
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他不奪劉琮之荊州,不棄追随的十萬大衆,一感動了劉表的軍隊,為以後紛紛歸來成為劉備的軍隊基礎,二使荊州士人心甘情願地投向劉備使他們死心塌地的跟着他。
他實現了第一階段的戰略成果,拿下荊州以此為基礎再進取益州。
那麼他拿下益州就沒有道義上的難題了嗎?與荊州情況相同,益州之主也是劉備的同宗兄弟,他為了阻止孫權攻打益州,曾做了表白,《獻帝春秋》記“孫瑜率水軍住夏口。
備不聽軍過,謂瑜曰:汝欲取蜀,吾當被發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
使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南郡,備自住孱陵,權知備意,因召瑜還。
”在這裡劉備還從軍事上向孫權講不宜打益州的道理,然後就部署軍隊阻止孫權軍隊進益州。
在《魯肅傳》裡他是從親情上講理,“周瑜、甘甯并勸權取蜀,權以咨備,備内欲自規,仍僞報曰:備與璋託為宗室,冀憑英靈,以匡漢朝。
今璋得罪左右,備獨竦懼,非所敢聞,願加寬貸。
若不獲請,備當放發歸于山林。
”劉備不支持孫權進益州,也是不忍同宗被人所攻,這個态度誰都無法反駁。
那麼後來劉備打益州又怎麼解釋呢?其實劉備還是有其道義上的理由的。
他不是主動進入益州去打劉璋的,而是劉璋請他去攻張魯以抵擋後邊的曹操的軍隊,劉備如約進川。
劉璋的下屬都倒向劉備,張松、法正勸說,在與劉璋歡會之時“便可于會所襲璋”,龐統也認為這辦法可行。
劉備不同意“此大事也,不可倉卒。
”(《先主傳》)劉備到前線打張魯,并未馬上用兵,而是“厚樹恩德,以收衆心。
”雖用心有問題,但于道義上還沒什麼可指責的地方。
第二年,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讨伐孫權,“權呼先主自救”,這是一個轉折點,劉備不失時機地提出要回去援救,“孫氏與孤本為唇齒,又樂進在青泥與關羽相據,今不往救羽,進必大克,轉侵州界,其憂有甚于魯。
”要求劉璋給一萬軍馬及軍備,這也在情理之中。
但劉璋的愚蠢在這時體現出來了,你要人家為你打張魯,人家來了,可人家有難,怎麼能不幫助呢?“璋但許兵四千,其餘皆給半。
”充分顯出劉璋的糊塗,既給了人家,還讓人不滿意。
更有甚者,當張松密信洩露,他做出了一個最錯誤的決定,“璋敕關戍諸将文書勿複關通先主。
”不放劉備出關,不讓他回去,既愚蠢又不講道理,一些愚蠢的人往往就是這樣處理問題的。
在這種情況下還能怎麼辦?劉備表面上本無謀取蜀中的打算,這是逼他,讓他那麼幹。
下邊的事就是人們所熟知的,拿下了益州。
從這些過程看,很少能指責劉備做錯了什麼,尤其是在道義上可指責的。
荊州的解決,是有賴于曹操的進攻,劉表的死劉琮的降,使劉備避開了道義的難題,既拿下荊州又沒擔着謀取同宗州郡的惡名,是劉備在政治上最成功的一次謀劃與實踐。
而益州的奪取,蒙世上的指責最多,尤其是奪同宗的地盤,道義上有虧。
可從曆史資料上看,劉備也是沒什麼更多好指責的,也不那麼非要擔道義上惡名,那是劉璋愚蠢決定給了他機會,而且劉備在統一自己一方思想方面,也完全能說得通,不會遭到官員下屬人等的反感,雖然外人會說三道四,那他可管不着了。
因此有為的士人隻能投孫權和劉備。
而孫權也用不了,他挑三揀四不甚重視荊州之士(連龐統都隻能做個功曹這樣的小吏,遑論他人),所以大多數隻能歸順劉備。
因曹軍南下,東吳面臨巨大的壓力,必然要和劉備聯合,對荊州的地盤顧不上,正好任由劉備攻城略地,名正言順取得荊州,有了地盤,又有士人的歸順,劉備真正成為荊州之主,既無不道德的指責,又得到荊州軍民熱情的擁戴,因為他在曹軍大兵壓境之際,明确表示以民為本,“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雖有被消滅的危險,仍帶着十萬民衆一起南逃,這一行動征服了荊州人,習鑿齒說“先主雖颠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偪事危而言不失道。
追慕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
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他不奪劉琮之荊州,不棄追随的十萬大衆,一感動了劉表的軍隊,為以後紛紛歸來成為劉備的軍隊基礎,二使荊州士人心甘情願地投向劉備使他們死心塌地的跟着他。
他實現了第一階段的戰略成果,拿下荊州以此為基礎再進取益州。
那麼他拿下益州就沒有道義上的難題了嗎?與荊州情況相同,益州之主也是劉備的同宗兄弟,他為了阻止孫權攻打益州,曾做了表白,《獻帝春秋》記“孫瑜率水軍住夏口。
備不聽軍過,謂瑜曰:汝欲取蜀,吾當被發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
使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南郡,備自住孱陵,權知備意,因召瑜還。
”在這裡劉備還從軍事上向孫權講不宜打益州的道理,然後就部署軍隊阻止孫權軍隊進益州。
在《魯肅傳》裡他是從親情上講理,“周瑜、甘甯并勸權取蜀,權以咨備,備内欲自規,仍僞報曰:備與璋託為宗室,冀憑英靈,以匡漢朝。
今璋得罪左右,備獨竦懼,非所敢聞,願加寬貸。
若不獲請,備當放發歸于山林。
”劉備不支持孫權進益州,也是不忍同宗被人所攻,這個态度誰都無法反駁。
那麼後來劉備打益州又怎麼解釋呢?其實劉備還是有其道義上的理由的。
他不是主動進入益州去打劉璋的,而是劉璋請他去攻張魯以抵擋後邊的曹操的軍隊,劉備如約進川。
劉璋的下屬都倒向劉備,張松、法正勸說,在與劉璋歡會之時“便可于會所襲璋”,龐統也認為這辦法可行。
劉備不同意“此大事也,不可倉卒。
”(《先主傳》)劉備到前線打張魯,并未馬上用兵,而是“厚樹恩德,以收衆心。
”雖用心有問題,但于道義上還沒什麼可指責的地方。
第二年,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讨伐孫權,“權呼先主自救”,這是一個轉折點,劉備不失時機地提出要回去援救,“孫氏與孤本為唇齒,又樂進在青泥與關羽相據,今不往救羽,進必大克,轉侵州界,其憂有甚于魯。
”要求劉璋給一萬軍馬及軍備,這也在情理之中。
但劉璋的愚蠢在這時體現出來了,你要人家為你打張魯,人家來了,可人家有難,怎麼能不幫助呢?“璋但許兵四千,其餘皆給半。
”充分顯出劉璋的糊塗,既給了人家,還讓人不滿意。
更有甚者,當張松密信洩露,他做出了一個最錯誤的決定,“璋敕關戍諸将文書勿複關通先主。
”不放劉備出關,不讓他回去,既愚蠢又不講道理,一些愚蠢的人往往就是這樣處理問題的。
在這種情況下還能怎麼辦?劉備表面上本無謀取蜀中的打算,這是逼他,讓他那麼幹。
下邊的事就是人們所熟知的,拿下了益州。
從這些過程看,很少能指責劉備做錯了什麼,尤其是在道義上可指責的。
荊州的解決,是有賴于曹操的進攻,劉表的死劉琮的降,使劉備避開了道義的難題,既拿下荊州又沒擔着謀取同宗州郡的惡名,是劉備在政治上最成功的一次謀劃與實踐。
而益州的奪取,蒙世上的指責最多,尤其是奪同宗的地盤,道義上有虧。
可從曆史資料上看,劉備也是沒什麼更多好指責的,也不那麼非要擔道義上惡名,那是劉璋愚蠢決定給了他機會,而且劉備在統一自己一方思想方面,也完全能說得通,不會遭到官員下屬人等的反感,雖然外人會說三道四,那他可管不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