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真實的趙雲--一生以失敗告終 作者:征西将軍

關燈
魏延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史載其“身長八尺,姿顔雄偉”,屬于那種标準的河北漢子。

    現在很多人受演義和遊戲的影響,往往将趙雲視為文武雙全的代表,但其實曆史上真正的趙雲與其說是智勇兼備,不如說他雖然武勇過人,但卻缺乏統帥大軍作戰能力。

    若将他與同時代的武将相比較,他應該是和典韋、許諸較相像。

     趙雲初出山時可以選擇的勢力有兩個,一個是袁紹,一個是公孫瓒。

    可能是考慮到自己無顯赫的身世背景,況且袁紹手下良将如雲,較難會受重用,于是就率領當地的一些義勇兵投靠了公孫瓒。

    當然,史書上借他與公孫瓒的交談,将他選擇公孫瓒的動機作了十足的美化。

    (雲答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縣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将軍也。

    ”) 在跟随公孫瓒幾年後,趙雲終于遇上了真正有雄才大略的人物——劉備。

    當時寄身于公孫瓒的劉備缺兵少将,對勇猛的趙雲自然是禮遇有加,而趙雲也看中劉備是成大器之人,雙方很快便“情投意合”。

    不久,趙雲便借口兄喪,離開了公孫瓒,臨行前更是向劉備信誓旦旦的保證:“終不背德也”。

    果然,劉備轉投袁紹不久,趙雲即到鄴與劉備會合。

    此時劉備為了取得趙雲的忠誠,又使出他拿手的一套方法,與趙雲“同床眠卧”,以表示對他的無條件信任。

    受到如此恩寵的趙雲自然對劉備忠心耿耿,當時他奉劉備密令,私下裡招募了數百人。

    雖然史書上并沒有記載招募這些人的用意,但以常理推測,這些人應該是作為劉備的秘密警衛隊而存在的,那麼作為這支部隊統領的趙雲,他當時的身份應該是類似于劉備的警衛長之類。

     之後趙雲跟着劉備東奔西跑,直到荊州。

    這期間内他顯然并沒有立下什麼功勞,因為不但史書上缺少他這段時間的活動記載,而且最重要的證據就是趙雲一直沒有受封官職。

    再然後便是到了趙雲一生中最輝煌的地點——當陽長阪。

    由于受到曹操精銳騎兵的連夜追擊,劉備在長阪一敗塗地,抛棄嬌妻幼子,獨自與幾個手下倉皇逃竄。

    史載趙雲此時懷抱後主劉禅,同時還保護着劉禅之母甘夫人,在一片混亂之中将他們平安帶出戰區,并以此功勞受封為牙門将軍。

    這一段經曆其實是趙雲研究中很重要的一段,有很多可以探讨的地方。

    其一,劉備當初逃竄時重臣如徐庶、諸葛亮、張飛等都在身邊,獨獨趙雲卻和劉禅母子在一起,那麼他在劉備集團中的地位問題大可打個問号;其二,史書上至此才終于出現趙雲受封官職的記載,而且還是品級很低的牙門将軍,這更進一步應證了在此前趙雲雖然跟随劉備多年,但始終是毫無功績的推斷。

    而如果依作者在前面文章中的臆斷,趙雲在劉備集團中多是以警衛長身份立足的話,那麼以上這兩條都可以有較圓滿的解釋。

    正是因為趙雲警衛長的特殊身份,他才會在長阪之戰中待在後方負責保衛家眷,從而得以保護了劉禅母子,而徐庶、諸葛亮、張飛等應該是作為大本營成員與劉備共同迎敵,而後一同逃亡。

    作為警衛長,自然不象将領上陣殺敵般容易取得功勞,領受封賞,那麼趙雲多年來沒有官職也是正常的了那麼,接下來問題就又擺在我們面前,為何長期以來劉備隻是将趙雲作為一介警衛長使用,而不是讓他上陣殺敵?以劉備用人之能,斷無屈才之事,這應該能說明兩點。

    其一,劉、趙關系密切,正因為對趙雲的信任,劉備才會委以貼身警衛的重職;其二,劉備認為趙雲擅長格鬥而不擅長領兵作戰,故不讓他帶兵。

     長阪之後,本書上直接轉到劉備入蜀,而趙雲則被留在荊州,關于趙雲在赤壁大戰以及随後的荊州攻略戰中的表現如何,隻字未提。

    倒是裴注所引的趙雲别傳中記載着趙雲在荊州攻略戰後受封偏将軍,領桂陽太守,劉備入蜀時他出任留營司馬,并随後與張飛一起“橫江截阿鬥”。

    但該别傳以史料而論并不嚴謹,所記載的多是與趙雲相關的逸事,真實性有待商榷。

    雖然前文有幾處引用了别傳中的記述,但在涉及到趙雲所立功績,受封官職等重大事件上,還是依從本書。

     劉備在蜀中的攻略中遇到頑強的抵抗,損失慘重,陷入進退不能的窘境,隻得急招諸葛亮率領張飛、趙雲增援,此時趙雲在劉備集團中的地位已經發生了改變,正從單純的貼身警衛而過渡為上陣搏殺的武将。

    乍看之下,這與文章前面的觀點有所矛盾,但其實不然。

    一方面,此時劉備已經有了自己的地盤,不再象以前寄人籬下時需要時時刻刻防備他人的暗害;另一方面,赤壁戰後劉備勢力急劇擴充,而身邊舊部下人數太少,新歸附的荊州人士又不放心将兵權交付給他們。

    相比之下,趙雲的忠誠是毫無疑問的,即使缺乏統兵的能力,但他的武勇始終是影響戰鬥結局的一個重大因素。

    因此,此後趙雲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是或領兵作後備,或在他人的指揮下參加戰鬥。

    以入蜀為例,趙雲先是在諸葛亮率領下“溯江西上”,到江州後又領偏師“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于成都”,避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