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鼎立之我見

關燈
至于三足鼎立,大概是在赤壁之戰後開始的。

    赤壁一戰,魏軍83萬大軍隻有27騎返回許都,兵力大損,而蜀吳雙方則兵力有所上升,便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

    三國中,魏國雖曾遭赤壁慘敗,但還是實力最強的國,相比之下,蜀吳兩國則遜色一些。

    雖然如此,三國各有所長,互相牽制,都沒有統一中原。

    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下面來談談我的見解。

     魏 魏國曹操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還是一位大詩人,《觀滄海》、《龜雖壽》等名史詩都出自曹操之首。

    曹操的統領全軍方面應該是三個君主中最好的。

    他首先領導了反董卓聯盟,雖然沒有成功,但也顯示出了曹操卓越的軍事才能。

    而後與袁紹作戰,官渡一戰大敗紹軍,是一場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又征烏桓,伐張魯,這都體現出了曹操過人的軍事領導能力。

    至于他的品行方面就有些差了。

    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欲加九錫,手下謀士荀彧進谏,曹操懷恨在心,後荀彧被迫服毒自殺。

    曹操不久又欲加三公,荀彧之侄荀攸谏,曹操不悅,荀攸亦郁郁而終。

    曹操對其手下主薄楊修極其反感。

    征劉備時,曹操借口楊修出言不遜,命手下将其斬首,其實是為了拔除了他的眼中釘。

     再看魏國的将領。

    曹操手下可謂人才濟濟。

    文有郭嘉、賈诩、荀攸、荀彧、程昱、司馬懿等謀士;武有夏侯敦、許褚、張遼、曹洪、夏侯淵、龐德、徐晃等大将。

    郭嘉,字奉孝,可謂是曹操手下第一謀士,但可惜天妒良才,死是僅僅38歲,但已屢立奇功,尤其是死後,遺計定江東,曹操就是聽從了他的遺計,使得不費一兵一卒就殺了袁紹二子:袁尚、袁熙。

    赤壁之戰慘敗後,曹操仰天長歎:“若奉孝在,不使孤如此。

    ”可見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乃至以後的司馬懿大概也不及他。

    許褚,字仲康,原是曹操手下虎衛軍副統領,自虎衛軍統領典韋在宛城一戰為救曹操陣亡後,許褚便成為虎衛軍統領。

    在曹操與馬超交戰時,許褚曾與馬超200餘合,衆将皆目瞪口呆,回營後,曹操道:“子真吾樊哙也!”從此,許褚也得到了“虎癡”的稱号。

    可見許褚之勇猛。

    雖然魏國有如此多的良将智士,但也未能扭轉三足鼎立之局勢。

     魏國本是三國中最強大的國家,但卻沒有統一三國,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曹操的種種暴行及其妒賢嫉能吧。

     蜀 蜀漢在初期是實力最弱的國家,但由于主公劉備禮賢下士,有許多文人武将慕名投來;如趙雲、黃忠、馬超、關羽、張飛等将;還有諸葛亮、龐統、法正、李嚴等謀士。

    劉備很會随機應變。

    在他與曹操煮酒論英雄時,曹操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劉備心中一驚,竟把筷子扔到了地上,恰逢此時一聲轟雷,驚天動地。

    曹操問為何投箸,劉備便借口說是受雷所驚,免除了曹操對他的懷疑。

    但他卻不能把這種随機應變的才能運用到領兵打仗上來。

    在沒有人獻計的情況下,他幾乎從未取得過勝利。

    為了為關羽報仇,與吳國交戰時,他把苦谏的諸葛亮放在都城守衛,自己去攻打吳國。

    這是他在有孔明後第一次獨立帶兵打仗,也是第一次取得如此大的失敗。

    最終病死白帝城。

    劉備還很懂得收買人心。

    在長坂坡一戰,趙雲為救劉備之子劉禅在曹營中七進七出,見到劉備時,他一把将劉禅摔在地上,佯怒說:“此子幾折吾一大将!”使得趙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