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的選擇 作者:郭亮

關燈
人的一生是漫長的,可當面臨人生的十字路口走什麼路怎麼走的選擇時又是短暫的,人們難得碰上幾次這種人生抉擇,然而每一次瞬時間做出的選擇對人生又往往是決定性的。

    選擇是很難的:一是前途如何難以斷定,楊朱悲歧路,阮籍哭途窮,均是慨歎人生前途選擇的迷惘。

    二是複雜的社會關系利害權衡價值取向等等制約着左右着人們的決心。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條歇後語常被人們用來比喻人之不進言不賣力氣還略微帶點兒不滿,身雖然在這兒而心實在圈兒外,實際這句話反映了人們所處尴尬時采取沉默态度的複雜邏輯關系,徐庶是痛苦的,而這痛苦又是他自己選擇的結果,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自己決定走的這麼條走不通的路,有苦說不出,怨不得别人。

    這一段故事,出自《三國演義》:謀士徐庶多年飄零困頓,劉備來到荊州後廣招人才禮賢下士明君之譽甚著,徐庶前去投奔不僅被收留,還委以重任甚為器重倚為心腹。

    後曹操進軍荊州,掠去徐庶老母,徐庶不得已辭别劉備,去了曹營。

     小說的這段描寫很出色一波三折,富有人情味,最高明的是把人情與政治結合起來寫,通過徐庶的來去,暴露了曹操欲收羅天下英才而不擇手段,表現了劉備思賢若渴愛才如命,又尊重人的選擇,決不勉強。

    劉備送徐庶的走的那一路上的戀戀不舍,把劉備愛惜人才寫得情真意切寫到了極緻,使人掩卷不禁為之長歎。

     小說的徐庶不是可有可無的配角,而是為渲染諸葛亮出場的鋪墊之重要序幕人物。

    是他引出一個二千年來為中國人所敬仰勤勤懇懇謹慎愛民的丞相形象。

    曆史上的徐庶常與諸葛亮、石廣元、孟公威一起交往,所謂惺惺惜惺惺,英雄愛英雄,都是當時的才俊,能與高士英才相處他也不會是凡庸之輩吧。

    可惜一個青史留下光輝的一頁,而他除了在荊州有過短暫的閃光,一直默默無聞,道路選擇的教訓是如此的深刻,後人還能忽視人生選擇的重要性嗎?徐庶史冊無傳,隻在諸葛亮傳附帶提了幾句,共一百三十三個字。

    “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将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

    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緻也。

    将軍宜枉駕顧之。

    ”曹操進軍荊州,劉備南逃“亮與徐庶并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

    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将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

    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于事,請從此别。

    遂詣曹公。

    ”《三國志》是史籍中的經典之作,陳壽作史極為精煉傳神,惜墨如金,然而内涵豐富,信息量大。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徐庶有過人的才幹,得到了劉備的肯定,“器之”不是一般作為行事很優秀的評價而是倚為心腹的推崇,在不長的時間得到這樣器重的待遇,說明他腹有良謀,又善于溝通運作,是個高級人才;向劉備舉薦天才諸葛亮,是徐庶從事組織人事工作方面的傑作。

    劉備雖然愛才,但能讓身經百戰走南闖北的統帥對一個二十七歲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給予充分重視,畢竟不容易。

    徐庶肯定調用了他的高超智慧,可惜史傳沒留下這方面的材料,隻露出一點兒痕迹,“卧龍也”三個字的極高評價,确實讓劉備做好了心理準備,為劉備重用孔明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先入為主是任何人都免不了的,既有對立面給你在尊長上級墊的壞話,使之産生厭惡,你後來所作所為都要大打折扣,好事隻得六七分,而壞事三四分一般會被看成七八分。

    相反,也有朋友為你說的好話,産生決定性的影響,當然要靠自己真實的本領,可要是先入為主帶來的是機遇,那你會從此騰達如鷹擊長空魚翔淺底,大顯英雄建功立業之本色,何等惬意!人生能有幾次決定命運的機遇呢?使孔明得遇劉備賞識,這是徐庶對社會最重要的貢獻;徐庶策劃了孔明出山的方式,是請五十幾歲的諸侯降尊纾貴前往深山請年輕人,不是徐庶做不出這樣大膽的建議:他提出諸葛亮這樣的大才,不能“屈緻”随便讓人把他叫來,而要“枉駕顧之”,親自出馬去請。

    不是劉備這樣的大英雄,也決做不出如此禮賢下士的創舉,而諸葛亮如沒有超人的才能,也不會留下“三顧茅廬”的千古佳話。

    但是這一切決不是碰巧發生的,而是基于徐庶與諸葛亮多少年來的交往對朋友的深切了解,又對劉備愛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