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世明言 第三十四卷 李公子救蛇獲稱心
關燈
小
中
大
勸人休誦經,念甚消災咒。
經咒總慈悲,冤業如何救? 種麻還得麻,種豆還得豆。
報應本無私,作了還自受。
這八句言語,乃徐神翁所作,言人在世,積善逢善,積惡逢惡。
古人有雲: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于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
昔日孫叔敖曉出,見兩頭蛇一條,橫截其路。
孫叔敖用磚打死而埋之。
歸家告其母曰:“兒必死矣。
”母曰:“何以知之?”敖曰:“嘗聞人見兩頭蛇者必死,兒今日見之。
” 母曰:“何不殺乎?”叔敖曰:“兒已殺而埋之,免使後人再見,以傷其命,兒甯一身受死。
”母曰:“兒有救人之心,此乃陰骘,必然不死。
”後來叔敖官拜楚相。
今日說一個秀才,救一條蛇,亦得後報。
南宋神宗朝熙甯年間,汴梁有個官人,姓李,名懿,由杞縣知縣,除佥杭州判官。
本官世本陳州人氏,有妻韓氏。
子李元,字伯元,學習儒業。
李懿到家收拾行李,不将妻子,隻帶兩個仆人,到杭州赴任。
在任倏忽一年,猛思子李元在家攻書,不知近日學業如何?寫封家書,使王安往陳州,取孩兒李元來杭州,早晚作伴,就買書籍。
王安辭了本官,不一日,至陳州,參見恭人,呈上家書。
書院中喚出李元,令讀了父親家書,收拾行李。
李元在前曾應舉不第,近日琴書意懶,止遊山玩水,以自娛樂。
聞父命呼召,收拾琴劍書箱,拜辭母親,與王安登程。
沿路覓船,不一日,到揚子江。
李元看了江山景物,觀之不足,乃賦詩曰:西出昆侖東到海,驚濤拍岸浪掀天。
月明滿耳風雷吼,一派江聲送客船。
渡江至潤州,迤逦到常州,過蘇州,至吳江。
是日申牌時分,李元舟中看見吳江風景,不減潇湘圖畫,心中大喜,令梢公泊舟近長橋之側。
元登岸上橋,來垂虹亭上,憑欄而坐,望太湖晚景。
李元觀之不足,忽見橋東一帶粉牆中有殿堂,不知何所。
卻值漁翁卷網而來,揖而問之:“橋東粉牆,乃是何家?”漁人曰:“此三高士祠。
”李元問曰:“三高何人也?”漁人曰:“乃範蠡、張翰、陸龜蒙三個高士。
” 元喜,尋路渡一橫橋,至三高士祠。
入側門,觀石碑。
上堂,見三人列坐,中範蠡,左張翰,右陸龜蒙。
李元尋思間,一老人策杖而來。
問之,乃看祠堂之人。
李元曰:“此祠堂幾年矣?”老人曰:“近千餘年矣。
”元曰:“吾聞張翰在朝,曾為顯官,因思鲈魚莼菜之美,棄官歸鄉,徹老不仕,乃是急流中勇退之人,世之高士也。
陸龜蒙絕代詩人,隐居吳淞江上,惟以養鴨為樂,亦世之高士。
此二人立祠,正當其理。
範蠡乃越國之上卿,因獻西施于吳王夫差,就中取事,破了吳國。
後見越王義薄,扁舟遨遊五湖,自号鸱夷子。
此人雖賢,乃吳國之仇人,如何于此受人享祭?”老人曰:“前人所建,不知何意。
”李元于老人處借筆硯,題詩一絕于壁間,以明鸱夷子不可于此受享。
詩曰:地靈人傑誇張陸,共預清祠事可宜。
千載難消亡國恨,不應此地着鸱夷。
題罷,還了老人筆硯,相辭出門。
見數個小孩兒,用竹杖于深草中戲打小蛇。
李元近前視之,見小蛇生得奇異,金眼黃口,赭身錦鱗,體如珊瑚之狀,腮下有綠毛,可長寸餘。
其蛇長尺餘,如瘦竹之形。
元見尚有遊氣,慌忙止住小童休打:“我與你銅錢百文,可将小蛇放了,賣與我。
”小童簇定要錢。
李元将朱蛇用衫袖包裹,引小童到船邊,與了銅錢自去。
喚王安開書箱取艾葉煎湯,少等溫貯于盤中,将小蛇洗去污血。
命梢公開船,遠望岸上草木茂盛之處,急無人到,就那裡将朱蛇放了。
蛇乃回頭數次,看着李元。
元曰:“李元今日放了你,可于僻靜去處躲避,休再教人見。
”朱蛇遊入水中,穿波底而去。
李元令移舟望杭州而行。
三日已到,拜見父親,言訖家中之事。
父問其學業,李元一一對答,父心甚喜。
在衙中住了數日,李元告父曰:“母親在家,早晚無人侍奉,兒欲歸家,就赴春眩”父乃收拾俸餘之資,買些土物,令元回鄉,又令王安送歸。
行李已搬下船,拜辭父親,與王安二人離了杭州。
出東新橋官塘大路,過長安壩,至嘉禾,近吳江。
從舊歲所觀山色湖光,意中不舍。
到長橋時,日已平西,李元教暫住行舟,且觀景物,宿一宵來早去就橋下
經咒總慈悲,冤業如何救? 種麻還得麻,種豆還得豆。
報應本無私,作了還自受。
這八句言語,乃徐神翁所作,言人在世,積善逢善,積惡逢惡。
古人有雲: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于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
昔日孫叔敖曉出,見兩頭蛇一條,橫截其路。
孫叔敖用磚打死而埋之。
歸家告其母曰:“兒必死矣。
”母曰:“何以知之?”敖曰:“嘗聞人見兩頭蛇者必死,兒今日見之。
” 母曰:“何不殺乎?”叔敖曰:“兒已殺而埋之,免使後人再見,以傷其命,兒甯一身受死。
”母曰:“兒有救人之心,此乃陰骘,必然不死。
”後來叔敖官拜楚相。
今日說一個秀才,救一條蛇,亦得後報。
南宋神宗朝熙甯年間,汴梁有個官人,姓李,名懿,由杞縣知縣,除佥杭州判官。
本官世本陳州人氏,有妻韓氏。
子李元,字伯元,學習儒業。
李懿到家收拾行李,不将妻子,隻帶兩個仆人,到杭州赴任。
在任倏忽一年,猛思子李元在家攻書,不知近日學業如何?寫封家書,使王安往陳州,取孩兒李元來杭州,早晚作伴,就買書籍。
王安辭了本官,不一日,至陳州,參見恭人,呈上家書。
書院中喚出李元,令讀了父親家書,收拾行李。
李元在前曾應舉不第,近日琴書意懶,止遊山玩水,以自娛樂。
聞父命呼召,收拾琴劍書箱,拜辭母親,與王安登程。
沿路覓船,不一日,到揚子江。
李元看了江山景物,觀之不足,乃賦詩曰:西出昆侖東到海,驚濤拍岸浪掀天。
月明滿耳風雷吼,一派江聲送客船。
渡江至潤州,迤逦到常州,過蘇州,至吳江。
是日申牌時分,李元舟中看見吳江風景,不減潇湘圖畫,心中大喜,令梢公泊舟近長橋之側。
元登岸上橋,來垂虹亭上,憑欄而坐,望太湖晚景。
李元觀之不足,忽見橋東一帶粉牆中有殿堂,不知何所。
卻值漁翁卷網而來,揖而問之:“橋東粉牆,乃是何家?”漁人曰:“此三高士祠。
”李元問曰:“三高何人也?”漁人曰:“乃範蠡、張翰、陸龜蒙三個高士。
” 元喜,尋路渡一橫橋,至三高士祠。
入側門,觀石碑。
上堂,見三人列坐,中範蠡,左張翰,右陸龜蒙。
李元尋思間,一老人策杖而來。
問之,乃看祠堂之人。
李元曰:“此祠堂幾年矣?”老人曰:“近千餘年矣。
”元曰:“吾聞張翰在朝,曾為顯官,因思鲈魚莼菜之美,棄官歸鄉,徹老不仕,乃是急流中勇退之人,世之高士也。
陸龜蒙絕代詩人,隐居吳淞江上,惟以養鴨為樂,亦世之高士。
此二人立祠,正當其理。
範蠡乃越國之上卿,因獻西施于吳王夫差,就中取事,破了吳國。
後見越王義薄,扁舟遨遊五湖,自号鸱夷子。
此人雖賢,乃吳國之仇人,如何于此受人享祭?”老人曰:“前人所建,不知何意。
”李元于老人處借筆硯,題詩一絕于壁間,以明鸱夷子不可于此受享。
詩曰:地靈人傑誇張陸,共預清祠事可宜。
千載難消亡國恨,不應此地着鸱夷。
題罷,還了老人筆硯,相辭出門。
見數個小孩兒,用竹杖于深草中戲打小蛇。
李元近前視之,見小蛇生得奇異,金眼黃口,赭身錦鱗,體如珊瑚之狀,腮下有綠毛,可長寸餘。
其蛇長尺餘,如瘦竹之形。
元見尚有遊氣,慌忙止住小童休打:“我與你銅錢百文,可将小蛇放了,賣與我。
”小童簇定要錢。
李元将朱蛇用衫袖包裹,引小童到船邊,與了銅錢自去。
喚王安開書箱取艾葉煎湯,少等溫貯于盤中,将小蛇洗去污血。
命梢公開船,遠望岸上草木茂盛之處,急無人到,就那裡将朱蛇放了。
蛇乃回頭數次,看着李元。
元曰:“李元今日放了你,可于僻靜去處躲避,休再教人見。
”朱蛇遊入水中,穿波底而去。
李元令移舟望杭州而行。
三日已到,拜見父親,言訖家中之事。
父問其學業,李元一一對答,父心甚喜。
在衙中住了數日,李元告父曰:“母親在家,早晚無人侍奉,兒欲歸家,就赴春眩”父乃收拾俸餘之資,買些土物,令元回鄉,又令王安送歸。
行李已搬下船,拜辭父親,與王安二人離了杭州。
出東新橋官塘大路,過長安壩,至嘉禾,近吳江。
從舊歲所觀山色湖光,意中不舍。
到長橋時,日已平西,李元教暫住行舟,且觀景物,宿一宵來早去就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