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世明言 第三十二卷 遊酆都胡母迪吟詩

關燈
自古機深禍亦深,休貪富貴昧良心。

     檐前滴水毫無錯,報應昭昭自古今。

     話說宋朝第一個奸臣,姓秦名桧,字會之,江甯人氏。

    生來有一異相,腳面連指長一尺四寸,在太學時,都喚他做“長腳秀才”。

    後來登科及第,靖康年間,累官至禦史中丞。

    其時金兵陷汴,徽、欽二帝北遷,秦桧亦陷在虜中,與金酋撻懶郎君相善,對撻懶說道:“若放我南歸,願為金邦細作。

    僥幸一朝得志,必當主持和議,使南朝割地稱臣,以報大金之恩。

    ”撻懶奏知金主,金主教四太子兀術與他私立了約誓,然後縱之南還。

     秦桧同妻王氏,航海奔至臨安行在,隻說道殺了金家監守之人,私逃歸宋。

    高宗皇帝信以為真,因而訪問他北朝之事。

    秦桧盛稱金家兵強将勇,非南朝所能抵敵。

    高宗果然懼怯,求其良策。

    秦桧奏道:“自石晉臣事夷敵,中原至今喪氣,一時不能振作。

    靖康之變,宗社幾絕,此殆天意,非獨人力也。

    今行在草創,人心惶惶,而諸将皆握重兵在外,倘一人有變,陛下大事去矣。

    為今之計,莫若息兵講和,以南北分界,各不侵犯,罷諸将之兵權,陛下高枕而享富貴,生民不緻塗炭,豈不美哉!”高宗道:“朕欲講和,隻恐金人不肯。

    ” 秦桧道:“臣在虜中,頗為金酋所信服。

    陛下若以此事專委之臣,臣自有道理,保為陛下成此和議,可必萬全不失。

    ”高宗大喜,即拜秦桧為尚書仆射。

    未幾,遂為左丞相。

    桧乃專主和議,用勾龍如淵為禦史中丞,凡朝臣谏沮和議者,上疏擊去之。

    趙鼎、張浚、胡铨、晏敦複、劉大中、尹-、王居正、吳師古、張九成、喻樗等,皆被貶逐。

     其時嶽飛累敗金兵,殺得兀術四太子奔走無路。

    兀術情急了,遣心腹王進,蠟丸内藏着書信,送與秦桧。

    書中寫道:“既要講和,如何邊将卻又用兵?此乃丞相之不信也。

    必須殺了嶽飛,和議可成。

    ”秦桧寫了回書,許以殺飛為信,打發王進去訖。

    一日發十二道金牌,召嶽飛班師。

    軍中皆憤怒,河南父老百姓,無不痛哭。

    飛既還,罷為萬壽觀使。

    秦桧必欲置飛于死地,與心腹張俊商議。

    訪得飛部下統制王俊與副都統制張憲有隙,将厚賞誘緻王俊,教他妄告張憲謀據襄陽,還飛兵權。

    王俊依言出首,桧将張憲執付大理獄,矯诏遣使召嶽飛父子與張憲對理。

    禦史中丞何鑄,鞫審無實,将冤情白知秦桧。

    桧大怒,罷去何鑄不用,改命萬俟。

    那萬俟-素與嶽飛有隙,遂将無作有,構成其獄,說嶽飛、嶽雲父子與部将張憲、王貴通謀造反。

    大理寺卿薛仁輔等訟飛之冤;判宗正寺士-,請以家屬百口,保飛不反;樞密使韓世忠憤不平,親詣桧府争論,俱各罷斥。

     獄既成,秦桧獨坐于東窗之下,躊躇此事:“欲待不殺嶽飛,恐他阻撓和議,失信金邦,後來朝廷覺悟,罪歸于我;欲待殺之,奈衆人公論有礙。

    ”心中委決不下。

    其妻長舌夫人王氏适至,問道:“相公有何事遲疑?”秦桧将此事與之商議。

    王氏向袖中摸出黃柑一隻,雙手劈開,将一半奉與丈夫,說道:“此柑一劈兩開,有何難決?豈不聞古語雲‘擒虎易縱虎難’乎?”隻因這句話,提醒了秦桧,其意遂決。

    将片紙寫幾個密字封固,送大理寺獄官。

    是晚就獄中缢死了嶽飛。

    其子嶽雲與張憲、王貴,皆押赴市曹處斬。

     金人聞飛之死,無不置酒相賀,從此和議遂定。

    以淮水中流及唐、鄧二州為界,北朝為大邦,稱伯父;南朝為小邦,稱侄。

    秦桧加封太師魏國公,又改封益國公,賜第于望仙橋,壯麗比于皇居。

    其子秦-,十六歲上狀元及第,除授翰林學士,專領史館-生子名埙,襁褓中便注下翰林之職-女方生,即封崇國夫人。

    一時權勢,古今無比。

     且說崇國夫人六七歲時,愛弄一個獅貓。

    一日偶然走失,責令臨安府府尹,立限挨訪。

    府尹曹泳差人遍訪,數日間拿到獅貓數百,帶累貓主吃苦使錢,不可盡述。

    押送到相府,檢驗都非。

    乃圖形千百幅,張挂茶坊酒肆,官給賞錢一千貫。

    此時鬧動了臨安府,亂了一月有餘,那貓兒竟無蹤影。

    相府遣官督責,曹泳心慌,乃将黃金鑄成金貓,重賂奶娘,送與崇國夫人,方才罷手。

    隻這一節,桧賊之威權,大概可知。

     晚年謀篡大位,為朝中諸舊臣未盡,心懷疑忌,欲興大獄,誣陷趙鼎、張浚、胡铨等五十三家,謀反大逆。

    吏寫奏牍已成,隻待秦桧署名進禦。

    是日,桧适遊西湖。

    正飲酒間,忽見一人披發而至,視之,乃嶽飛也。

    厲聲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