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世明言 第二十四卷 楊思溫燕山逢故人
關燈
小
中
大
一夜東風,不見柳梢殘雪。
禦樓煙暖,對鳌山彩結。
箫鼓向晚,鳳辇初回宮阙。
千門燈火,九衢風月。
繡閣人人,乍嬉遊、困又歇。
豔妝初試,把珠簾半揭。
嬌羞向人,手撚玉梅低說。
相逢長是,上元時節。
這一首詞,名《傳言玉女》,乃胡浩然先生所作。
道君皇帝朝宣和年間,元宵最盛。
每年上元正月十四日,車駕幸五嶽觀凝祥池。
每常駕出,有紅紗貼金燭籠二百對;元夕加以琉璃玉柱掌扇,快行客各執紅紗珠珞燈籠。
至晚還内,駕入燈山。
禦辇院人員辇前唱《随竿媚》來。
禦辇旋轉一遭,倒行觀燈山,謂之“鹁鴿旋”,又謂“踏五花兒”,則辇官有賞賜矣。
駕登宣德樓,遊人奔赴露台下。
十五日,駕幸上清宮,至晚還内。
上元後一日,進早膳訖,車駕登門卷簾,禦座臨軒,宣百姓先到門下者,得瞻天表。
小帽紅袍獨坐,左右侍近,簾外金扇執事之人。
須臾下簾,則樂作,縱萬姓遊賞。
華燈寶燭,月色光輝,霏霏融融,照耀遠迩。
至三鼓,樓上以小紅紗燈緣索而至半,都人皆知車駕還内。
當時禦制夾鐘宮《小重山》詞,道:羅绮生香嬌豔呈,金蓮開陸海,繞都城。
寶輿四望翠峰青。
東風急,吹下半天星。
萬井賀升平。
行歌花滿路,月随人。
紗籠一點禦燈明。
箫韶遠,高宴在蓬瀛。
今日說一個官人,從來隻在東京看這元宵,誰知時移事變,流寓在燕山看元宵。
那燕山元宵卻如何:雖居北地,也重元宵。
未聞鼓樂喧天,隻聽胡笳聒耳。
家家點起,應無陸地金蓮;處處安排,那得玉梅雪柳?小番鬓邊挑大蒜,岐婆頭上帶生蔥。
漢兒誰負一張琴,女們盡敲三棒鼓。
每年燕山市井,如東京制造,到己酉歲方成次第。
當年那燕山裝那鳌山,也賞元宵,士大夫百姓皆得觀看。
這個官人,本身是肅王府使臣,在貴妃位掌箋奏,姓楊,雙名思溫,排行第五,呼為楊五官人。
因靖康年間流寓在燕山,猶幸相逢姨夫張二官人在燕山開客店,遂寓居焉。
楊思溫無可活計,每日肆前與人寫文字,得些胡亂度日。
忽值元宵,見街上的人皆去看燈,姨夫也來邀思溫看燈,同去消遣旅況。
思溫情緒索然,辭姨夫道:“看了東京的元宵,如何看得此間元宵? 姨夫自穩便先去,思溫少刻追陪。
”張二官人先去了。
楊思溫挨到黃昏,聽得街上喧鬧,靜坐不過,隻得也出門來看燕山元宵。
但見:蓮燈燦爛,隻疑吹下半天星;士女骈阗,便是列成王母隊。
一輪明月婵娟照,半是京華流寓人。
見街上往來遊人無數,思溫行至昊天寺前,隻見真金身鑄五十三參,銅打成幅竿十丈,上有金書“敕賜昊天憫忠禅寺”。
思溫入寺看時,佛殿兩廊,盡皆點照。
信步行到羅漢堂,乃渾金鑄成五百尊阿羅漢。
入這羅漢堂,有一行者,立在佛座前化香油錢,道:“諸位看燈檀越,布施燈油之資,祝延福壽。
” 思溫聽其語音,類東京人,問行者道:“參頭,仙鄉何處?”行者答言:“某乃大相國寺河沙院行者,今在此間複為行者,請官人坐于凳上,閑話則個。
” 思溫坐凳上,正看來往遊人,睹一簇婦人,前遮後擁,入羅漢堂來。
内中一個婦人與思溫四目相盼,思溫睹這婦人打扮,好似東京人。
但見:輕盈體态,秋水精神。
四珠環勝内家妝,一字冠成宮裡樣。
未改宣和妝束,猶存帝裡風流。
思溫認得是故鄉之人,感慨情懷,悶悶不已,因而困倦,假寐片時。
那行者叫得醒來,開眼看時,不見那婦人。
楊思溫嗟呀道:“我卻待等他出來,恐有親戚在其間,相認則個,又挫過了。
”對行者道:“适來入院婦女何在?”行者道:“婦女們施些錢去了。
臨行道:‘今夜且歸,明日再來做些功德,追薦親戚則個。
’官人莫悶,明日卻來相候不妨。
”思溫見說,也施些油錢,與行者相辭了,離羅漢院。
繞寺尋遍,忽見僧堂壁上,留題小詞一首,名《浪淘沙》:盡日倚危欄,觸目凄然。
乘高望處是居延。
忍聽樓頭吹畫角,雷滿長川。
荏苒又經年,暗想南園。
與民同樂午門前。
僧院猶存宣政字,不見鳌山。
楊思溫看罷留題,情緒不樂。
歸來店中,一夜睡不着。
巴到天明起來,當日無話得說。
至晚,分付姨夫,欲往昊天寺,尋昨夜的婦人。
走到大街上,人稠物攘,正是熱鬧。
正行之間,忽然起一陣雷聲,思溫恐下雨,驚而欲回。
擡頭看時,隻見:銀漢現一輪明月,天街點萬盞華燈。
寶燭燒空,香風拂地。
仔細看時,卻見四圍人從,擁着一輪大車,從西而來。
車聲動地,跟随番官,有數十人。
但見:呵殿喧天,儀仗塞路。
前面列十五對紅紗照道,燭焰争輝;兩下擺二十柄畫杆金槍,寶光交際。
香車似箭,侍從如雲。
車後有侍女數人,其中有一婦女穿紫者,腰佩銀魚,手持淨巾,以帛擁項。
思溫于月光之下,仔細看時,好似哥哥國信所掌儀韓思厚妻,嫂嫂鄭夫人意娘。
這鄭夫人,原是喬貴妃養女,嫁得韓掌儀,與思溫都是同裡人,遂結拜為表兄弟,思溫呼意娘為嫂嫂。
自後睽離,不複相問。
著紫的婦人見思溫,四目相睹,不敢公然招呼。
思溫随從車子到燕市秦樓住下,車盡入其中。
貴人上樓去,番官人從樓下坐。
原來秦樓最廣大,便似東京白樊樓一般,樓上有
禦樓煙暖,對鳌山彩結。
箫鼓向晚,鳳辇初回宮阙。
千門燈火,九衢風月。
繡閣人人,乍嬉遊、困又歇。
豔妝初試,把珠簾半揭。
嬌羞向人,手撚玉梅低說。
相逢長是,上元時節。
這一首詞,名《傳言玉女》,乃胡浩然先生所作。
道君皇帝朝宣和年間,元宵最盛。
每年上元正月十四日,車駕幸五嶽觀凝祥池。
每常駕出,有紅紗貼金燭籠二百對;元夕加以琉璃玉柱掌扇,快行客各執紅紗珠珞燈籠。
至晚還内,駕入燈山。
禦辇院人員辇前唱《随竿媚》來。
禦辇旋轉一遭,倒行觀燈山,謂之“鹁鴿旋”,又謂“踏五花兒”,則辇官有賞賜矣。
駕登宣德樓,遊人奔赴露台下。
十五日,駕幸上清宮,至晚還内。
上元後一日,進早膳訖,車駕登門卷簾,禦座臨軒,宣百姓先到門下者,得瞻天表。
小帽紅袍獨坐,左右侍近,簾外金扇執事之人。
須臾下簾,則樂作,縱萬姓遊賞。
華燈寶燭,月色光輝,霏霏融融,照耀遠迩。
至三鼓,樓上以小紅紗燈緣索而至半,都人皆知車駕還内。
當時禦制夾鐘宮《小重山》詞,道:羅绮生香嬌豔呈,金蓮開陸海,繞都城。
寶輿四望翠峰青。
東風急,吹下半天星。
萬井賀升平。
行歌花滿路,月随人。
紗籠一點禦燈明。
箫韶遠,高宴在蓬瀛。
今日說一個官人,從來隻在東京看這元宵,誰知時移事變,流寓在燕山看元宵。
那燕山元宵卻如何:雖居北地,也重元宵。
未聞鼓樂喧天,隻聽胡笳聒耳。
家家點起,應無陸地金蓮;處處安排,那得玉梅雪柳?小番鬓邊挑大蒜,岐婆頭上帶生蔥。
漢兒誰負一張琴,女們盡敲三棒鼓。
每年燕山市井,如東京制造,到己酉歲方成次第。
當年那燕山裝那鳌山,也賞元宵,士大夫百姓皆得觀看。
這個官人,本身是肅王府使臣,在貴妃位掌箋奏,姓楊,雙名思溫,排行第五,呼為楊五官人。
因靖康年間流寓在燕山,猶幸相逢姨夫張二官人在燕山開客店,遂寓居焉。
楊思溫無可活計,每日肆前與人寫文字,得些胡亂度日。
忽值元宵,見街上的人皆去看燈,姨夫也來邀思溫看燈,同去消遣旅況。
思溫情緒索然,辭姨夫道:“看了東京的元宵,如何看得此間元宵? 姨夫自穩便先去,思溫少刻追陪。
”張二官人先去了。
楊思溫挨到黃昏,聽得街上喧鬧,靜坐不過,隻得也出門來看燕山元宵。
但見:蓮燈燦爛,隻疑吹下半天星;士女骈阗,便是列成王母隊。
一輪明月婵娟照,半是京華流寓人。
見街上往來遊人無數,思溫行至昊天寺前,隻見真金身鑄五十三參,銅打成幅竿十丈,上有金書“敕賜昊天憫忠禅寺”。
思溫入寺看時,佛殿兩廊,盡皆點照。
信步行到羅漢堂,乃渾金鑄成五百尊阿羅漢。
入這羅漢堂,有一行者,立在佛座前化香油錢,道:“諸位看燈檀越,布施燈油之資,祝延福壽。
” 思溫聽其語音,類東京人,問行者道:“參頭,仙鄉何處?”行者答言:“某乃大相國寺河沙院行者,今在此間複為行者,請官人坐于凳上,閑話則個。
” 思溫坐凳上,正看來往遊人,睹一簇婦人,前遮後擁,入羅漢堂來。
内中一個婦人與思溫四目相盼,思溫睹這婦人打扮,好似東京人。
但見:輕盈體态,秋水精神。
四珠環勝内家妝,一字冠成宮裡樣。
未改宣和妝束,猶存帝裡風流。
思溫認得是故鄉之人,感慨情懷,悶悶不已,因而困倦,假寐片時。
那行者叫得醒來,開眼看時,不見那婦人。
楊思溫嗟呀道:“我卻待等他出來,恐有親戚在其間,相認則個,又挫過了。
”對行者道:“适來入院婦女何在?”行者道:“婦女們施些錢去了。
臨行道:‘今夜且歸,明日再來做些功德,追薦親戚則個。
’官人莫悶,明日卻來相候不妨。
”思溫見說,也施些油錢,與行者相辭了,離羅漢院。
繞寺尋遍,忽見僧堂壁上,留題小詞一首,名《浪淘沙》:盡日倚危欄,觸目凄然。
乘高望處是居延。
忍聽樓頭吹畫角,雷滿長川。
荏苒又經年,暗想南園。
與民同樂午門前。
僧院猶存宣政字,不見鳌山。
楊思溫看罷留題,情緒不樂。
歸來店中,一夜睡不着。
巴到天明起來,當日無話得說。
至晚,分付姨夫,欲往昊天寺,尋昨夜的婦人。
走到大街上,人稠物攘,正是熱鬧。
正行之間,忽然起一陣雷聲,思溫恐下雨,驚而欲回。
擡頭看時,隻見:銀漢現一輪明月,天街點萬盞華燈。
寶燭燒空,香風拂地。
仔細看時,卻見四圍人從,擁着一輪大車,從西而來。
車聲動地,跟随番官,有數十人。
但見:呵殿喧天,儀仗塞路。
前面列十五對紅紗照道,燭焰争輝;兩下擺二十柄畫杆金槍,寶光交際。
香車似箭,侍從如雲。
車後有侍女數人,其中有一婦女穿紫者,腰佩銀魚,手持淨巾,以帛擁項。
思溫于月光之下,仔細看時,好似哥哥國信所掌儀韓思厚妻,嫂嫂鄭夫人意娘。
這鄭夫人,原是喬貴妃養女,嫁得韓掌儀,與思溫都是同裡人,遂結拜為表兄弟,思溫呼意娘為嫂嫂。
自後睽離,不複相問。
著紫的婦人見思溫,四目相睹,不敢公然招呼。
思溫随從車子到燕市秦樓住下,車盡入其中。
貴人上樓去,番官人從樓下坐。
原來秦樓最廣大,便似東京白樊樓一般,樓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