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武力點評(30) -- 單挑中的逃走(5) -- 關文之戰(2)
關燈
小
中
大
(接上文)
原文:
[......文醜沿河趕來。忽見十餘騎軍馬,旗号翩翻,一将當頭,提刀出馬而來,乃漢壽亭侯關雲長也,大喝一聲:“賊将休走!”與文醜交馬,戰二合,文醜心怯,撥馬繞河而走。關公是千裡龍駒,早趕上文醜,腦後一刀,将文醜斬下馬來。......]
酒評:
首先必須明确,文醜逃跑以後為關羽所追斬,這一點并不重要,因為這僅說明赤兔速度确實很快,卻沒有告訴我們兩人武力的高下情況。換句話說,如果是文醜在前面跑,公孫瓒騎着赤兔在後面追,如果文醜未加提防的話,也同樣會被追斬,但我們卻不能說公孫瓒武力比文醜高。
對我們武力讨論真正重要的是:文醜為何選擇逃走,究竟是武力原因還是其他原因。
原文給出的文醜逃走的直接原因是“心怯”,而非其他原因。我們不妨找出三種描述“逃走”的典型措辭來加以比較:
(1)堅與華雄戰十數合。堅敗。(嘉靖元年本5回)
原文點明:孫堅與華雄單挑失敗。
如果作者要表達的真是文醜武力不及關羽、單挑失敗的話,何不使用“文醜敗走”這樣的措辭呢?可見,文醜在這兩個回合的交鋒中并未落敗。
(2)邰與子龍戰十餘合,氣力不加,撥馬便走。(嘉靖元年本31回)
此處作者的意思很明确:張合武力不濟,氣力已經不夠用,單挑失敗;此退帶有明顯的被迫意味,有點非跑不可的意思;比孫堅之敗更狼狽一些,但比劉封對曹彰的“大敗”要從容一些。
文醜之逃,顯然更不屬於這種情況。
(3)雲更不答話,挺槍便戰。約十餘合,雲不敢戀戰,奪路而走。(兩本相同,41回)
作者點明:趙雲并非單挑不敵張合,而是因為無法短時間之内拿下對手,而自己又耽擱不起長時間交鋒,所以才退走的;此退是主動退走。既然單挑未敗且趙雲此前曾擊敗過張合,因此趙雲無須“心怯”。
文醜逃走的原因是“心怯”,因此與趙雲之逃也不相同;文醜逃走雖也有“不敢戀戰”的因素,但決不是這麼簡單。“心怯”二字表示了文醜深深的忌憚心理。
那麼文醜究竟忌憚的是什麼呢?由於原文沒有直接交待,我們隻好使用推測和想象。文醜“心怯”的原因,不外乎這麼幾個:
1文醜意識到關羽武力明顯高于自己,雖然也有其他原因,但此為主因;2文醜意識到戰局明顯對自己不利,雖然也有其他原因,但此為主因;3顔良之死對於文醜心理上所造成的恐懼感--文醜突然意識到對方極有可能就是斬殺顔良之人,因此心生恐懼;雖然也有其他原因,但此為主因;4以上兩種或三種原因兼而有之,難分主次。
下文将一一比較究竟哪個解釋相對更合理一些。
原文:
[......文醜沿河趕來。忽見十餘騎軍馬,旗号翩翻,一将當頭,提刀出馬而來,乃漢壽亭侯關雲長也,大喝一聲:“賊将休走!”與文醜交馬,戰二合,文醜心怯,撥馬繞河而走。關公是千裡龍駒,早趕上文醜,腦後一刀,将文醜斬下馬來。......]
酒評:
首先必須明确,文醜逃跑以後為關羽所追斬,這一點并不重要,因為這僅說明赤兔速度确實很快,卻沒有告訴我們兩人武力的高下情況。換句話說,如果是文醜在前面跑,公孫瓒騎着赤兔在後面追,如果文醜未加提防的話,也同樣會被追斬,但我們卻不能說公孫瓒武力比文醜高。
對我們武力讨論真正重要的是:文醜為何選擇逃走,究竟是武力原因還是其他原因。
原文給出的文醜逃走的直接原因是“心怯”,而非其他原因。我們不妨找出三種描述“逃走”的典型措辭來加以比較:
(1)堅與華雄戰十數合。堅敗。(嘉靖元年本5回)
原文點明:孫堅與華雄單挑失敗。
如果作者要表達的真是文醜武力不及關羽、單挑失敗的話,何不使用“文醜敗走”這樣的措辭呢?可見,文醜在這兩個回合的交鋒中并未落敗。
(2)邰與子龍戰十餘合,氣力不加,撥馬便走。(嘉靖元年本31回)
此處作者的意思很明确:張合武力不濟,氣力已經不夠用,單挑失敗;此退帶有明顯的被迫意味,有點非跑不可的意思;比孫堅之敗更狼狽一些,但比劉封對曹彰的“大敗”要從容一些。
文醜之逃,顯然更不屬於這種情況。
(3)雲更不答話,挺槍便戰。約十餘合,雲不敢戀戰,奪路而走。(兩本相同,41回)
作者點明:趙雲并非單挑不敵張合,而是因為無法短時間之内拿下對手,而自己又耽擱不起長時間交鋒,所以才退走的;此退是主動退走。既然單挑未敗且趙雲此前曾擊敗過張合,因此趙雲無須“心怯”。
文醜逃走的原因是“心怯”,因此與趙雲之逃也不相同;文醜逃走雖也有“不敢戀戰”的因素,但決不是這麼簡單。“心怯”二字表示了文醜深深的忌憚心理。
那麼文醜究竟忌憚的是什麼呢?由於原文沒有直接交待,我們隻好使用推測和想象。文醜“心怯”的原因,不外乎這麼幾個:
1文醜意識到關羽武力明顯高于自己,雖然也有其他原因,但此為主因;2文醜意識到戰局明顯對自己不利,雖然也有其他原因,但此為主因;3顔良之死對於文醜心理上所造成的恐懼感--文醜突然意識到對方極有可能就是斬殺顔良之人,因此心生恐懼;雖然也有其他原因,但此為主因;4以上兩種或三種原因兼而有之,難分主次。
下文将一一比較究竟哪個解釋相對更合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