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武力點評(11) -- 單挑與突襲(1)
關燈
小
中
大
本篇以及随後的幾篇将緻力于将單挑與非單挑戰例區分開來。這種工作相當枯燥,但卻是武力讨論的基礎,因為這實際上是在對證據進行核實。如果不排除掉那些“僞證”、“假證”,你的推理再嚴謹,最終的結論也有可能南轅北轍。
非單挑戰例大緻包括三種:使用暗箭暗器及非馬戰/步戰技能的戰例,突襲戰例,以及混戰戰例。
單挑之可以成為單挑,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1)以軍器和馬戰/步戰為特徵---排除使用暗箭、暗器的戰例,排除水中交鋒(如周倉擒龐德);(2)交鋒雙方必須是一對一(多将對一将的情況可視為“廣義的單挑”,後面會有所涉及)---排除有一方或雙方士兵參與的混戰亂戰;(3)當甲方對乙方發動攻擊之前,乙方已意識到甲方有可能對自己實施攻擊--排除突襲戰例;本篇将首先探讨相對較容易的“突襲戰例”與“單挑戰例”的差别,并大緻歸納一個如何區别的煮酒定律。
單挑的一個核心特征是“交鋒”,即在雙方進入交鋒狀态之前,彼此都已意識到即将交鋒;注意這個“交”字,含有“相互”的意思,強調的是“雙方面”。單方面的攻擊不能算“交鋒”,隻能算“襲擊”或“突襲”。
突襲的核心特征是“單方面的攻擊”,具體可以歸納為兩種情況:
(1)當一方發起攻擊時,被攻擊方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遭到攻擊--所謂“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2)被攻擊方雖然意識到對方的攻擊,但對方的攻擊已然發出,而自己已失去做出有效防衛動作的時間---所謂“眼睜睜看着對方殺死自己”,即: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卻已無力防止這一事件的發生;前一種情況的戰例有:
-張英撥馬回走,被陳武一槍刺死。(15)
-關公約退車仗,拍馬來迎。孟坦戰不三合,撥回馬便走。關公趕來。孟坦隻指望引誘關公,不想關公馬快,早已趕上,隻一刀,砍為兩段。(27)
後一種情況則比比皆是:
--程遠志見折了鄧茂,拍馬舞刀,直取張飛。雲長舞動大刀,縱馬飛迎。程遠志見了,早吃一驚,措手不及,被雲長刀起處,揮為兩段。(1)
--顔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沖來,方欲問時,關公赤兔馬快,早已跑到面前;顔良措手不及,被雲長手起一刀,刺于馬下。(25)
分析:
張英是在逃命中被陳武從背後殺死的,因此很有可能張英在背後着槍之前并不知道對方已實施攻擊;孟坦也是在逃跑中尚未意識到對方追及的情況下被追斬的。兩者都屬於“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程遠之和顔良雖然在最後時刻都看到了對方在向自己實施攻擊,卻已沒有時間做出有效防衛動作,屬於“眼睜睜看着對方殺死自己”。
前後兩種情況、四個戰例,都屬於突襲戰例,而非單挑戰例。
對於後一種情況,有朋友會說:那是程、顔他們自己反應太慢,如果這事兒要擱在呂、趙、馬、關、張等人身上,一定不會被殺死,因此這樣的戰例也應算做單挑。
按照常理,我們必須承認,人的反應速度是有差别的,在遭到同樣速率的突發性攻擊時,少數頂尖高手的确有可能比普通武将反應快些從而躲過這緻命一擊。這是從理論上說,可惜演義中卻沒有這樣的戰例支持這一說法。如果呂布、趙雲、馬超、關羽、張飛這些公認的高手有過被突襲但卻能逃得性命的戰例,那麼我們自然可以說:你沒躲開隻能怪你自己反應太慢、武力不高;你瞧人家呂、趙、馬等人,他們怎麼就能躲開突襲呀?可惜,演義中沒有這樣的戰例。因此我們就不能說那些因突襲而喪命的武将是因為其反應太慢、武力不高;因此這種戰例不能算做單挑。
非單挑戰例大緻包括三種:使用暗箭暗器及非馬戰/步戰技能的戰例,突襲戰例,以及混戰戰例。
單挑之可以成為單挑,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1)以軍器和馬戰/步戰為特徵---排除使用暗箭、暗器的戰例,排除水中交鋒(如周倉擒龐德);(2)交鋒雙方必須是一對一(多将對一将的情況可視為“廣義的單挑”,後面會有所涉及)---排除有一方或雙方士兵參與的混戰亂戰;(3)當甲方對乙方發動攻擊之前,乙方已意識到甲方有可能對自己實施攻擊--排除突襲戰例;本篇将首先探讨相對較容易的“突襲戰例”與“單挑戰例”的差别,并大緻歸納一個如何區别的煮酒定律。
單挑的一個核心特征是“交鋒”,即在雙方進入交鋒狀态之前,彼此都已意識到即将交鋒;注意這個“交”字,含有“相互”的意思,強調的是“雙方面”。單方面的攻擊不能算“交鋒”,隻能算“襲擊”或“突襲”。
突襲的核心特征是“單方面的攻擊”,具體可以歸納為兩種情況:
(1)當一方發起攻擊時,被攻擊方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遭到攻擊--所謂“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2)被攻擊方雖然意識到對方的攻擊,但對方的攻擊已然發出,而自己已失去做出有效防衛動作的時間---所謂“眼睜睜看着對方殺死自己”,即: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卻已無力防止這一事件的發生;前一種情況的戰例有:
-張英撥馬回走,被陳武一槍刺死。(15)
-關公約退車仗,拍馬來迎。孟坦戰不三合,撥回馬便走。關公趕來。孟坦隻指望引誘關公,不想關公馬快,早已趕上,隻一刀,砍為兩段。(27)
後一種情況則比比皆是:
--程遠志見折了鄧茂,拍馬舞刀,直取張飛。雲長舞動大刀,縱馬飛迎。程遠志見了,早吃一驚,措手不及,被雲長刀起處,揮為兩段。(1)
--顔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沖來,方欲問時,關公赤兔馬快,早已跑到面前;顔良措手不及,被雲長手起一刀,刺于馬下。(25)
分析:
張英是在逃命中被陳武從背後殺死的,因此很有可能張英在背後着槍之前并不知道對方已實施攻擊;孟坦也是在逃跑中尚未意識到對方追及的情況下被追斬的。兩者都屬於“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程遠之和顔良雖然在最後時刻都看到了對方在向自己實施攻擊,卻已沒有時間做出有效防衛動作,屬於“眼睜睜看着對方殺死自己”。
前後兩種情況、四個戰例,都屬於突襲戰例,而非單挑戰例。
對於後一種情況,有朋友會說:那是程、顔他們自己反應太慢,如果這事兒要擱在呂、趙、馬、關、張等人身上,一定不會被殺死,因此這樣的戰例也應算做單挑。
按照常理,我們必須承認,人的反應速度是有差别的,在遭到同樣速率的突發性攻擊時,少數頂尖高手的确有可能比普通武将反應快些從而躲過這緻命一擊。這是從理論上說,可惜演義中卻沒有這樣的戰例支持這一說法。如果呂布、趙雲、馬超、關羽、張飛這些公認的高手有過被突襲但卻能逃得性命的戰例,那麼我們自然可以說:你沒躲開隻能怪你自己反應太慢、武力不高;你瞧人家呂、趙、馬等人,他們怎麼就能躲開突襲呀?可惜,演義中沒有這樣的戰例。因此我們就不能說那些因突襲而喪命的武将是因為其反應太慢、武力不高;因此這種戰例不能算做單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