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武力點評(3) -- 排名原則三:重戰例,輕推測
關燈
小
中
大
3重戰例,輕推測;
許多朋友都有這樣的看法:黃忠60歲時能跟關羽打成平手,那麼他48歲時武力一定比關羽高。
這就是推測。
為什麼呢?因為書中隻字未提老黃48歲時有過什麼戰例、表現出多高的武力,那些朋友不過是依據我們生活中的經驗(人在年老時力量和機動性不如青壯年時期)推測出了這個結論。這種推測存在幾個問題:
(1)關黃之戰黃忠是落于下風的(下文會有詳細評論),因此即使我們承認黃忠48歲時比長沙之戰時武力高些,也無法判定48歲時的黃忠就一定比48歲時的關羽武力高;另外,即使我們承認他比關羽為高,但我們又該如何比較他和呂布呢?因此這種推測所帶來的麻煩太多;(2)書中隻字未提黃忠因為年老而武力不如當年,如果您在這裡做這種推測和判定的話,那麼别人也可以在别的地方使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規律和經驗來做其他推測和判定。這個口子一開,勢必會衆說紛纭、莫衷一是,大家在讨論武力時将缺少一個共同的基礎,而完全依據個人偏愛和傾向性随意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推測能力,於是這個話題也就很難繼續讨論下去了;(3)我們讨論武将的武力時,我們真正關心的是他出場之後的表現,他出場之前是個什麼狀态、武力有多高,我們并不關心。因此,考察黃忠的武力自然應該以其出場以後的表現為唯一依據,他的青壯年時期在其出場之前,我們自然就無須考慮。
這裡,煮酒以黃忠的年齡與武力的關系問題為例,試圖說明推測對於武力讨論可能帶來的問題和麻煩。當然,推測還有許多其他表現形式,這裡就不一一陳述了。總之,我們應該重戰例分析而輕推測和想象,要想給黃忠的武力一個合理的定位,唯一正确的方法是,仔細分析其全部戰例,并拿他的全部戰例與其他武将的全部戰例進行仔細比較,而不應去憑空推測想象黃忠出場前的青壯年時期武力有多高。
----------------------------------------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本原則是“重戰例,[輕]推測”,而非完全不允許、不接受推測。用這個“輕”字,目的是要對推測進行嚴格限制,基本上:
(1)如果原文寫明是這麼個情況或這麼個原因,你就不應去推測是别的情況或原因。
比如馬超-張飛戰至第一個百合時,原文寫明劉備是“恐張飛有失”,而有的朋友卻堅持說劉備同時擔心張飛傷了馬超,這就是推測,而且這個推測沒有什麼說服力,因為原文中的确有一方君主人物由於擔心傷到對方武将而鳴金收軍的,比如曹操擔心許褚傷到徐晃,而在這種情況下原文都會明确交待清楚這個意思。既然馬-張之戰原文沒有交待,你推測劉備為馬超擔心就是沒有道理的。
(2)如果原文出現歧義或前後矛盾的描寫,那麼我們隻能依靠推測從而在兩種理解中做出判定。
具體例子比如,張飛帶兵劫營被曹八将合圍,這個地方原文的描寫就比較含糊,容易産生歧義,我們就需要借助推測來判定下面兩個理解究竟那個更合理些:
-張飛所部已完全為8路軍馬圍住,與8路軍馬均處於交鋒距離之内;-8路曹軍僅僅是對張飛所部完成了戰略合圍,但尚未能收縮包圍圈以有效殲敵;由於是役張飛最終率少數親随殺出重圍,因此判定為前者無疑比判定為後者更易讓人感覺張飛武力高強。甚至有朋友認為張飛此役表現出了與趙雲一樣的沖陣能力。因此,對於上述兩種情況的判定對我們認識張飛的武力就變得相當關鍵。
根據推測,我們可以判定是役情勢屬於後者(判斷過程此略),因此張飛武力沒有額外加分。
許多朋友都有這樣的看法:黃忠60歲時能跟關羽打成平手,那麼他48歲時武力一定比關羽高。
這就是推測。
為什麼呢?因為書中隻字未提老黃48歲時有過什麼戰例、表現出多高的武力,那些朋友不過是依據我們生活中的經驗(人在年老時力量和機動性不如青壯年時期)推測出了這個結論。這種推測存在幾個問題:
(1)關黃之戰黃忠是落于下風的(下文會有詳細評論),因此即使我們承認黃忠48歲時比長沙之戰時武力高些,也無法判定48歲時的黃忠就一定比48歲時的關羽武力高;另外,即使我們承認他比關羽為高,但我們又該如何比較他和呂布呢?因此這種推測所帶來的麻煩太多;(2)書中隻字未提黃忠因為年老而武力不如當年,如果您在這裡做這種推測和判定的話,那麼别人也可以在别的地方使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規律和經驗來做其他推測和判定。這個口子一開,勢必會衆說紛纭、莫衷一是,大家在讨論武力時将缺少一個共同的基礎,而完全依據個人偏愛和傾向性随意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推測能力,於是這個話題也就很難繼續讨論下去了;(3)我們讨論武将的武力時,我們真正關心的是他出場之後的表現,他出場之前是個什麼狀态、武力有多高,我們并不關心。因此,考察黃忠的武力自然應該以其出場以後的表現為唯一依據,他的青壯年時期在其出場之前,我們自然就無須考慮。
這裡,煮酒以黃忠的年齡與武力的關系問題為例,試圖說明推測對於武力讨論可能帶來的問題和麻煩。當然,推測還有許多其他表現形式,這裡就不一一陳述了。總之,我們應該重戰例分析而輕推測和想象,要想給黃忠的武力一個合理的定位,唯一正确的方法是,仔細分析其全部戰例,并拿他的全部戰例與其他武将的全部戰例進行仔細比較,而不應去憑空推測想象黃忠出場前的青壯年時期武力有多高。
----------------------------------------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本原則是“重戰例,[輕]推測”,而非完全不允許、不接受推測。用這個“輕”字,目的是要對推測進行嚴格限制,基本上:
(1)如果原文寫明是這麼個情況或這麼個原因,你就不應去推測是别的情況或原因。
比如馬超-張飛戰至第一個百合時,原文寫明劉備是“恐張飛有失”,而有的朋友卻堅持說劉備同時擔心張飛傷了馬超,這就是推測,而且這個推測沒有什麼說服力,因為原文中的确有一方君主人物由於擔心傷到對方武将而鳴金收軍的,比如曹操擔心許褚傷到徐晃,而在這種情況下原文都會明确交待清楚這個意思。既然馬-張之戰原文沒有交待,你推測劉備為馬超擔心就是沒有道理的。
(2)如果原文出現歧義或前後矛盾的描寫,那麼我們隻能依靠推測從而在兩種理解中做出判定。
具體例子比如,張飛帶兵劫營被曹八将合圍,這個地方原文的描寫就比較含糊,容易産生歧義,我們就需要借助推測來判定下面兩個理解究竟那個更合理些:
-張飛所部已完全為8路軍馬圍住,與8路軍馬均處於交鋒距離之内;-8路曹軍僅僅是對張飛所部完成了戰略合圍,但尚未能收縮包圍圈以有效殲敵;由於是役張飛最終率少數親随殺出重圍,因此判定為前者無疑比判定為後者更易讓人感覺張飛武力高強。甚至有朋友認為張飛此役表現出了與趙雲一樣的沖陣能力。因此,對於上述兩種情況的判定對我們認識張飛的武力就變得相當關鍵。
根據推測,我們可以判定是役情勢屬於後者(判斷過程此略),因此張飛武力沒有額外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