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世界。
各於本國不動智佛乃至伏怨智佛所。
淨修梵行。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
以偈頌曰: 無量無數劫,一念悉觀察。
無來亦無去,現在亦不祝一切生滅法,悉知真實相。
超度方便岸,具足十種力。
無等大名稱,普遍十方刹。
永離生死難,究竟一切法。
皆悉能遍至,一切諸世界。
具足能敷演,清淨微妙法。
普為衆生類,正心奉諸佛。
是故獲直心,真實淨依果。
随順分别知,了達如如相。
得佛自在力,十方靡不現。
從始供養佛,樂行忍辱法。
能入深禅定,觀察真實義。
悉令一切衆,歡喜向如來。
菩薩行是法,速逮無上道。
能問十方佛,其心常湛然。
信佛不退轉,威儀悉具足。
一切有無法,了達非有無。
如是正觀察,能見真實佛。
無量淨樂心,境界滿十方。
一切國土中,能說真實義。
滅除衆垢難,安住平等法。
若能如是化,斯人等如來。
聞佛妙音聲,逮得無上法。
常轉淨法輪,甚深難知見。
最勝所說法,具足七覺義。
如是無上觀,常見諸佛身。
不見如來空,寂滅猶幻化。
雖見無所見,如盲對五色。
虛妄取相者,是人不見佛。
一切無所著,乃見真如來。
衆生種種業,難可分别知。
十方内外身,種種無量色。
佛身亦如是,一切滿十方。
難知能知者,彼是大導師。
譬如無量刹,依止虛空祝不從十方來,去亦無所至。
世界若成敗,本來無所依。
佛身亦如是,充滿虛空界。
△菩薩明難品第六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
問覺首菩薩言:佛子。
心性是一。
雲何能生種種果報。
或至善趣或至惡趣。
或具諸根或不具者,或生善處或生惡處。
端正鬼陋苦樂不同。
業不知心心不知業。
受不知報報不知受。
心不知受受不知心。
因不知緣緣不知因。
智不知法法不知智。
爾時覺首菩薩。
以偈答曰: 為化衆生故,乃能問斯義。
諸法如實性,我說仁谛聽。
諸法不自在,求實不可得。
是故一切法,二俱不相知。
譬如駛水流,流流無絕已,二俱不相知,諸法亦如是,亦如明燈焰,焰焰不暫停。
二俱不相知,諸法亦如是, 亦如長風起,鼓拂生動勢。
二俱不相知,諸法亦如是,亦如深廣地,展轉相依祝二俱不相知,諸法亦如是, 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
因此轉衆苦,而實無所轉。
法性無所轉,示現故有轉。
於彼無示現,示現無所有。
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
其性悉空寂,虛妄無真實。
觀察正思惟,有者無所有。
彼見不颠倒,法眼清淨故。
虛妄非虛妄,若實若不實。
世間出世間,但有假言說。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
問财首菩薩言:佛子。
一切衆生非衆生。
如來雲何随衆生時。
随命。
随身。
随行。
随欲樂。
随願。
随意。
随方便。
随思惟。
随籌量。
随衆生見。
而教化之。
爾時财首菩薩。
以偈答曰:明智心境界,常樂寂滅行。
我今如實說,仁者善谛聽。
分别觀内身,我身何所有。
若能如是觀,彼達我有無。
觀身一切分,無所依止祝谛了是身者,於身無所著。
能解身如實,明達一切法。
知法悉虛妄,其心無所染。
身命相随順,展轉更相因。
猶如旋火輪,前後不可知。
智者能觀察,一切有無常。
諸法空無我,則離一切相。
因緣所起業,無我猶如夢。
果報性寂滅,前後無異相。
一切世間法,唯以心為主。
随樂取相者,皆悉是颠倒。
世間所有法,一切悉虛妄。
不能解諸法,真實無有二。
一切生滅法,皆悉從緣起。
念念速歸滅,始終無異相。
爾時文殊師利。
問寶首菩薩言:佛子。
一切衆生四大。
悉非我非我所。
雲何衆生。
或受苦受樂。
或作惡作善。
或内端正或外端正。
或受少報或受多報。
或有現報或有後報。
然諸法性無善無惡。
爾時寶首菩薩。
以偈答言: 随所行諸業,受果報亦然。
造者無所有,諸佛如是說。
猶如明淨鏡,随其面像現。
内外無所有,業性亦如是, 亦如田種子,各各不相知。
自然能作因,業性亦如是,亦如大幻師,在彼四衢道。
示現種種色,業性亦如是, 如匠造木人,能出種種聲。
彼無我非我,業性亦如是,亦如衆鳥類,出[W083]音不同。
能作種種聲,業性亦如是, 如親因緣會,受生無來者,諸根各别異,業性亦如是,如大地獄中,衆生受苦惱。
苦惱無來處,業性亦如是, 亦如轉輪王,成就勝七寶。
彼無所從來,業性亦如是,亦如諸世界,有成或有敗。
成敗無來去,業性亦如是, 爾時文殊師利。
問德首菩薩言:佛子。
如來唯覺一法。
雲何乃說無量諸法。
音聲遍滿無量世界。
悉能教化無量衆生。
出無量聲現無量身。
了知無量衆生心意。
示現無量神足自在示現無量無邊世界。
示現無量殊勝莊嚴。
示現無量種種境界。
而法性分别實不可得。
爾時德首菩薩。
以偈答曰: 佛子乃能問,甚深微妙義。
智者若知此,常樂求功德。
猶如地性一,能持種種物。
不分别一異,諸佛法如是, 猶如火性一,能燒世間物。
火性無分别,諸佛法如是,猶如大海水,注以百川流。
其味無别異,諸佛法如是, 猶如風性一,吹動一切物。
風性無分别,諸佛法如是,猶如龍雷震,普雨一切地。
雨渧無分别,諸佛法如是, 猶如大地一,能生種種芽。
地性無别異,諸佛法如是,猶日無雲曀,普能照十方。
光明無異性,諸佛法如是, 猶如空中月,世間靡不見。
非至一切處,諸佛法如是,猶如大梵王,普應現大千。
其身無别異,諸佛法如是, 爾時文殊師利。
問目首菩薩言:佛子。
如來福田等一無異。
雲何布施果報不同。
有種種色。
種種性。
種種家。
種種根。
種種财。
種種奇特。
種種眷屬。
種種自在。
種種功德。
種種慧。
如來平等無有怨親。
爾時目首菩薩。
以偈答曰: 譬如大地一,能生種種芽。
於彼無怨親,佛福田亦然。
譬如水一味,因器故不同
各於本國不動智佛乃至伏怨智佛所。
淨修梵行。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
以偈頌曰: 無量無數劫,一念悉觀察。
無來亦無去,現在亦不祝一切生滅法,悉知真實相。
超度方便岸,具足十種力。
無等大名稱,普遍十方刹。
永離生死難,究竟一切法。
皆悉能遍至,一切諸世界。
具足能敷演,清淨微妙法。
普為衆生類,正心奉諸佛。
是故獲直心,真實淨依果。
随順分别知,了達如如相。
得佛自在力,十方靡不現。
從始供養佛,樂行忍辱法。
能入深禅定,觀察真實義。
悉令一切衆,歡喜向如來。
菩薩行是法,速逮無上道。
能問十方佛,其心常湛然。
信佛不退轉,威儀悉具足。
一切有無法,了達非有無。
如是正觀察,能見真實佛。
無量淨樂心,境界滿十方。
一切國土中,能說真實義。
滅除衆垢難,安住平等法。
若能如是化,斯人等如來。
聞佛妙音聲,逮得無上法。
常轉淨法輪,甚深難知見。
最勝所說法,具足七覺義。
如是無上觀,常見諸佛身。
不見如來空,寂滅猶幻化。
雖見無所見,如盲對五色。
虛妄取相者,是人不見佛。
一切無所著,乃見真如來。
衆生種種業,難可分别知。
十方内外身,種種無量色。
佛身亦如是,一切滿十方。
難知能知者,彼是大導師。
譬如無量刹,依止虛空祝不從十方來,去亦無所至。
世界若成敗,本來無所依。
佛身亦如是,充滿虛空界。
△菩薩明難品第六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
問覺首菩薩言:佛子。
心性是一。
雲何能生種種果報。
或至善趣或至惡趣。
或具諸根或不具者,或生善處或生惡處。
端正鬼陋苦樂不同。
業不知心心不知業。
受不知報報不知受。
心不知受受不知心。
因不知緣緣不知因。
智不知法法不知智。
爾時覺首菩薩。
以偈答曰: 為化衆生故,乃能問斯義。
諸法如實性,我說仁谛聽。
諸法不自在,求實不可得。
是故一切法,二俱不相知。
譬如駛水流,流流無絕已,二俱不相知,諸法亦如是,亦如明燈焰,焰焰不暫停。
二俱不相知,諸法亦如是, 亦如長風起,鼓拂生動勢。
二俱不相知,諸法亦如是,亦如深廣地,展轉相依祝二俱不相知,諸法亦如是, 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
因此轉衆苦,而實無所轉。
法性無所轉,示現故有轉。
於彼無示現,示現無所有。
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
其性悉空寂,虛妄無真實。
觀察正思惟,有者無所有。
彼見不颠倒,法眼清淨故。
虛妄非虛妄,若實若不實。
世間出世間,但有假言說。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
問财首菩薩言:佛子。
一切衆生非衆生。
如來雲何随衆生時。
随命。
随身。
随行。
随欲樂。
随願。
随意。
随方便。
随思惟。
随籌量。
随衆生見。
而教化之。
爾時财首菩薩。
以偈答曰:明智心境界,常樂寂滅行。
我今如實說,仁者善谛聽。
分别觀内身,我身何所有。
若能如是觀,彼達我有無。
觀身一切分,無所依止祝谛了是身者,於身無所著。
能解身如實,明達一切法。
知法悉虛妄,其心無所染。
身命相随順,展轉更相因。
猶如旋火輪,前後不可知。
智者能觀察,一切有無常。
諸法空無我,則離一切相。
因緣所起業,無我猶如夢。
果報性寂滅,前後無異相。
一切世間法,唯以心為主。
随樂取相者,皆悉是颠倒。
世間所有法,一切悉虛妄。
不能解諸法,真實無有二。
一切生滅法,皆悉從緣起。
念念速歸滅,始終無異相。
爾時文殊師利。
問寶首菩薩言:佛子。
一切衆生四大。
悉非我非我所。
雲何衆生。
或受苦受樂。
或作惡作善。
或内端正或外端正。
或受少報或受多報。
或有現報或有後報。
然諸法性無善無惡。
爾時寶首菩薩。
以偈答言: 随所行諸業,受果報亦然。
造者無所有,諸佛如是說。
猶如明淨鏡,随其面像現。
内外無所有,業性亦如是, 亦如田種子,各各不相知。
自然能作因,業性亦如是,亦如大幻師,在彼四衢道。
示現種種色,業性亦如是, 如匠造木人,能出種種聲。
彼無我非我,業性亦如是,亦如衆鳥類,出[W083]音不同。
能作種種聲,業性亦如是, 如親因緣會,受生無來者,諸根各别異,業性亦如是,如大地獄中,衆生受苦惱。
苦惱無來處,業性亦如是, 亦如轉輪王,成就勝七寶。
彼無所從來,業性亦如是,亦如諸世界,有成或有敗。
成敗無來去,業性亦如是, 爾時文殊師利。
問德首菩薩言:佛子。
如來唯覺一法。
雲何乃說無量諸法。
音聲遍滿無量世界。
悉能教化無量衆生。
出無量聲現無量身。
了知無量衆生心意。
示現無量神足自在示現無量無邊世界。
示現無量殊勝莊嚴。
示現無量種種境界。
而法性分别實不可得。
爾時德首菩薩。
以偈答曰: 佛子乃能問,甚深微妙義。
智者若知此,常樂求功德。
猶如地性一,能持種種物。
不分别一異,諸佛法如是, 猶如火性一,能燒世間物。
火性無分别,諸佛法如是,猶如大海水,注以百川流。
其味無别異,諸佛法如是, 猶如風性一,吹動一切物。
風性無分别,諸佛法如是,猶如龍雷震,普雨一切地。
雨渧無分别,諸佛法如是, 猶如大地一,能生種種芽。
地性無别異,諸佛法如是,猶日無雲曀,普能照十方。
光明無異性,諸佛法如是, 猶如空中月,世間靡不見。
非至一切處,諸佛法如是,猶如大梵王,普應現大千。
其身無别異,諸佛法如是, 爾時文殊師利。
問目首菩薩言:佛子。
如來福田等一無異。
雲何布施果報不同。
有種種色。
種種性。
種種家。
種種根。
種種财。
種種奇特。
種種眷屬。
種種自在。
種種功德。
種種慧。
如來平等無有怨親。
爾時目首菩薩。
以偈答曰: 譬如大地一,能生種種芽。
於彼無怨親,佛福田亦然。
譬如水一味,因器故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