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伽不能執持。
除那羅延力。
菩提之心亦複如是,聲聞緣覺不能受持。
除諸菩薩摩诃薩。
譬如金剛器仗無不鑒徹。
非馀器仗之所能為。
菩提之心亦複如是,觀察三世教化衆生。
阿僧祇劫受無量苦。
聲聞緣覺所不能及。
譬如金剛馀不能持。
除金剛地。
菩提之心亦複如是出生菩薩行願功德。
聲聞緣覺所不能持。
除薩婆若正直心者,譬如金剛器中盛水。
不可消荊菩提之心亦複如是,安住勝妙回向善根。
入生死趣。
諸不善法不能消荊譬如金剛能持大地不令墜沒。
菩提之心亦複如是,持諸菩薩一切願行。
不令墜落沒於三界。
譬如金剛於百千劫處於水中。
而不爛壞亦無變異。
菩提之心亦複如是,於無量劫處生死中。
諸煩惱業不能斷滅亦無損減。
譬如金剛一切大火不能燒熱。
菩提之心亦複如是,一切生死貪恚癡火不能燒熱。
譬如金剛道場之座。
能持菩薩降伏諸魔成等正覺。
馀不能持。
菩提之心亦複如是,能持一切菩薩願行諸波羅蜜。
諸忍諸地回向受記。
修菩提道供養諸佛聞法受行。
一切諸心所不能持。
善男子,菩提之心。
成就如是無量功德。
若有衆生。
發菩提心,則具如是無量功德。
是故善男子,汝得善利。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修菩薩行。
具足如是無量功德。
善男子,汝先所問。
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者,汝今入是明淨莊嚴藏大樓觀者,則能了知。
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具足成就無量功德。
爾時善财童子,敬繞彌勒菩薩。
合掌白言:唯願大聖。
開樓觀門令我得入。
爾時彌勒菩薩。
即彈右指。
門自然開。
善财即入。
入已還閉。
爾時善财。
觀察樓觀。
廣大無量猶如虛空。
衆寶為地。
有阿僧祇窗牖。
卻敵欄楯七寶合成。
阿僧祇幡幢蓋莊嚴。
阿僧祇寶嬰珞垂帶。
阿僧祇大師子幢半月寶像諸寶缯采。
又阿僧祇天冠寶衣。
而以莊嚴。
阿僧祇寶網。
羅覆其上。
阿僧祇金鈴。
自然演出微妙音聲。
又雨無量寶華鬘雲。
諸妙香雲。
雨阿僧祇細末金屑。
放阿僧祇勝妙光明。
普照一切。
有阿僧祇異類衆鳥。
出和雅音。
雨阿僧祇優缽羅缽昙摩分陀利華。
出阿僧祇摩尼寶光。
普照一切。
於樓觀内。
具有百千諸妙樓觀。
不相障礙。
莊校嚴飾亦如上說。
爾時善财。
睹見樓觀不可思議衆妙莊嚴。
心大歡喜踴躍無量。
其心柔軟離諸妄想。
除滅一切愚癡闇障。
正念思惟專求妙趣。
以無礙身恭敬作禮。
禮已,彌勒菩薩威神力故。
諸樓觀中自見其身。
又見無量自在神力不思議事。
或見彌勒随本種姓。
壽命知識。
長養善根。
諸劫世界。
一切佛所及諸眷屬。
因諸大願。
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或見初得慈心三昧因以為名。
或見彌勒行菩薩行。
滿足一切諸波羅蜜諸忍諸地。
淨佛世界見諸如來。
聞法受持守護正法。
為大法師得無生忍。
知某方處某如來所劫數多少而得受記。
或見彌勒為轉輪王。
十善化世。
或為四天王,饒益一切衆生。
或為帝釋。
诃責五欲。
或為夜摩天王,贊不放逸。
或為兜率天王,贊歎一生菩薩功德。
或為化樂天王,贊自在法。
或為魔王。
說無常法。
或為他化自在天王,贊歎菩薩莊嚴化身。
或為梵王。
贊歎四無量心。
或為阿脩羅王。
調伏眷屬入大智海。
了達諸法悉如幻化。
或為閻羅王。
放大光明普照地獄滅一切苦。
或以肴膳飲食施諸餓鬼。
或為畜生受種種身。
而為說法除其癡闇。
或為四天王眷屬說法。
乃至為諸梵天王眷屬說法。
或為諸龍眷屬說法。
乃至為人非人等眷屬說法。
或為聲聞緣覺及諸菩薩大衆說法。
或為發心菩薩乃至十地菩薩說法。
或見贊歎初發心菩薩乃至十地菩薩功德。
或見滿足一切波羅蜜。
入於平等諸法忍門。
廣三昧門樂深法門。
修禅三昧出生通明。
充滿一切行菩薩行。
随順世間成就大願。
或見與同行菩薩俱饒益衆生。
或見與一生菩薩諸佛現前授記者俱。
或見彌勒於百千劫。
經行誦念書寫經卷無有懈息。
或觀法門思惟實義。
或入諸禅四無量心。
解脫三昧一切入等。
或見出生菩薩通明。
或見正受變化三昧。
一一毛孔出化身雲。
所謂天身雲。
諸龍夜叉乃至摩睺羅伽身雲。
四天王身雲。
乃至梵王身雲。
轉輪聖王王子大臣長者居士聲聞緣覺如來身雲。
複見一一毛孔中。
出一切衆生等化身雲。
或出菩薩法門。
所謂贊歎菩提心功德門。
檀波羅蜜門。
乃至願波羅蜜門。
四攝諸禅無量三昧。
通明總持諸谛諸辯。
止觀解脫緣起。
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
聲聞緣覺二乘所行。
菩薩大乘諸地諸忍。
菩薩願行。
現如是等一切法門。
或於樓觀見諸如來大衆圍繞。
又知諸佛家族不同種姓不同。
其身壽量劫刹。
教授無量法門。
正法住世。
分别了知皆悉不同。
爾時善财。
諸樓觀中見一樓觀。
高廣嚴飾勝妙於前。
包容三千大千世界。
百億閻浮提。
百億兜率天。
菩薩命終降神。
受胎出生。
遊行七步。
觀察十方大師子吼。
帝釋梵王恭敬奉侍。
現童子身處宮殿中。
出遊園觀。
以薩婆若心出家苦行。
現受乳糜。
往詣道場降伏衆魔。
觀菩提樹轉正法輪。
昇天宮殿。
方土劫數眷屬壽量。
行菩薩行滿足大願。
演說正法教化衆生。
現分舍利皆悉不同。
除那羅延力。
菩提之心亦複如是,聲聞緣覺不能受持。
除諸菩薩摩诃薩。
譬如金剛器仗無不鑒徹。
非馀器仗之所能為。
菩提之心亦複如是,觀察三世教化衆生。
阿僧祇劫受無量苦。
聲聞緣覺所不能及。
譬如金剛馀不能持。
除金剛地。
菩提之心亦複如是出生菩薩行願功德。
聲聞緣覺所不能持。
除薩婆若正直心者,譬如金剛器中盛水。
不可消荊菩提之心亦複如是,安住勝妙回向善根。
入生死趣。
諸不善法不能消荊譬如金剛能持大地不令墜沒。
菩提之心亦複如是,持諸菩薩一切願行。
不令墜落沒於三界。
譬如金剛於百千劫處於水中。
而不爛壞亦無變異。
菩提之心亦複如是,於無量劫處生死中。
諸煩惱業不能斷滅亦無損減。
譬如金剛一切大火不能燒熱。
菩提之心亦複如是,一切生死貪恚癡火不能燒熱。
譬如金剛道場之座。
能持菩薩降伏諸魔成等正覺。
馀不能持。
菩提之心亦複如是,能持一切菩薩願行諸波羅蜜。
諸忍諸地回向受記。
修菩提道供養諸佛聞法受行。
一切諸心所不能持。
善男子,菩提之心。
成就如是無量功德。
若有衆生。
發菩提心,則具如是無量功德。
是故善男子,汝得善利。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修菩薩行。
具足如是無量功德。
善男子,汝先所問。
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者,汝今入是明淨莊嚴藏大樓觀者,則能了知。
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具足成就無量功德。
爾時善财童子,敬繞彌勒菩薩。
合掌白言:唯願大聖。
開樓觀門令我得入。
爾時彌勒菩薩。
即彈右指。
門自然開。
善财即入。
入已還閉。
爾時善财。
觀察樓觀。
廣大無量猶如虛空。
衆寶為地。
有阿僧祇窗牖。
卻敵欄楯七寶合成。
阿僧祇幡幢蓋莊嚴。
阿僧祇寶嬰珞垂帶。
阿僧祇大師子幢半月寶像諸寶缯采。
又阿僧祇天冠寶衣。
而以莊嚴。
阿僧祇寶網。
羅覆其上。
阿僧祇金鈴。
自然演出微妙音聲。
又雨無量寶華鬘雲。
諸妙香雲。
雨阿僧祇細末金屑。
放阿僧祇勝妙光明。
普照一切。
有阿僧祇異類衆鳥。
出和雅音。
雨阿僧祇優缽羅缽昙摩分陀利華。
出阿僧祇摩尼寶光。
普照一切。
於樓觀内。
具有百千諸妙樓觀。
不相障礙。
莊校嚴飾亦如上說。
爾時善财。
睹見樓觀不可思議衆妙莊嚴。
心大歡喜踴躍無量。
其心柔軟離諸妄想。
除滅一切愚癡闇障。
正念思惟專求妙趣。
以無礙身恭敬作禮。
禮已,彌勒菩薩威神力故。
諸樓觀中自見其身。
又見無量自在神力不思議事。
或見彌勒随本種姓。
壽命知識。
長養善根。
諸劫世界。
一切佛所及諸眷屬。
因諸大願。
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或見初得慈心三昧因以為名。
或見彌勒行菩薩行。
滿足一切諸波羅蜜諸忍諸地。
淨佛世界見諸如來。
聞法受持守護正法。
為大法師得無生忍。
知某方處某如來所劫數多少而得受記。
或見彌勒為轉輪王。
十善化世。
或為四天王,饒益一切衆生。
或為帝釋。
诃責五欲。
或為夜摩天王,贊不放逸。
或為兜率天王,贊歎一生菩薩功德。
或為化樂天王,贊自在法。
或為魔王。
說無常法。
或為他化自在天王,贊歎菩薩莊嚴化身。
或為梵王。
贊歎四無量心。
或為阿脩羅王。
調伏眷屬入大智海。
了達諸法悉如幻化。
或為閻羅王。
放大光明普照地獄滅一切苦。
或以肴膳飲食施諸餓鬼。
或為畜生受種種身。
而為說法除其癡闇。
或為四天王眷屬說法。
乃至為諸梵天王眷屬說法。
或為諸龍眷屬說法。
乃至為人非人等眷屬說法。
或為聲聞緣覺及諸菩薩大衆說法。
或為發心菩薩乃至十地菩薩說法。
或見贊歎初發心菩薩乃至十地菩薩功德。
或見滿足一切波羅蜜。
入於平等諸法忍門。
廣三昧門樂深法門。
修禅三昧出生通明。
充滿一切行菩薩行。
随順世間成就大願。
或見與同行菩薩俱饒益衆生。
或見與一生菩薩諸佛現前授記者俱。
或見彌勒於百千劫。
經行誦念書寫經卷無有懈息。
或觀法門思惟實義。
或入諸禅四無量心。
解脫三昧一切入等。
或見出生菩薩通明。
或見正受變化三昧。
一一毛孔出化身雲。
所謂天身雲。
諸龍夜叉乃至摩睺羅伽身雲。
四天王身雲。
乃至梵王身雲。
轉輪聖王王子大臣長者居士聲聞緣覺如來身雲。
複見一一毛孔中。
出一切衆生等化身雲。
或出菩薩法門。
所謂贊歎菩提心功德門。
檀波羅蜜門。
乃至願波羅蜜門。
四攝諸禅無量三昧。
通明總持諸谛諸辯。
止觀解脫緣起。
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
聲聞緣覺二乘所行。
菩薩大乘諸地諸忍。
菩薩願行。
現如是等一切法門。
或於樓觀見諸如來大衆圍繞。
又知諸佛家族不同種姓不同。
其身壽量劫刹。
教授無量法門。
正法住世。
分别了知皆悉不同。
爾時善财。
諸樓觀中見一樓觀。
高廣嚴飾勝妙於前。
包容三千大千世界。
百億閻浮提。
百億兜率天。
菩薩命終降神。
受胎出生。
遊行七步。
觀察十方大師子吼。
帝釋梵王恭敬奉侍。
現童子身處宮殿中。
出遊園觀。
以薩婆若心出家苦行。
現受乳糜。
往詣道場降伏衆魔。
觀菩提樹轉正法輪。
昇天宮殿。
方土劫數眷屬壽量。
行菩薩行滿足大願。
演說正法教化衆生。
現分舍利皆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