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關燈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二一切菩薩衆,聞說上地義。

    其心皆清淨,歡喜無有量。

    各於所坐處,踴住虛空中。

     以諸上妙華,散於金剛藏。

    鹹皆稱贊言,善哉金剛藏。

    大智無所畏,善說菩薩地。

    解脫月大士,知衆心清淨。

     欲聞第二地,行相之諸說。

    即請金剛藏,大智願解說。

    第二地行相,一切皆欲聞。

     金剛藏菩薩語解脫月菩薩言:佛子。

    菩薩摩诃薩。

    已具足初地。

    欲得第二地者,當生十種直心。

    何等為十。

    一柔軟心。

    二調和心。

    三堪受心。

    四不放逸心。

    五寂滅心。

    六真心。

    七不雜心。

    八無貪吝心。

    九勝心。

    十大心。

    菩薩以是十心。

    得入第二地。

    菩薩住離垢地。

    自然遠離一切殺生。

    舍棄刀仗。

    無瞋恨心。

    有慚有愧。

    於一切衆生。

    起慈悲心。

    常求樂事。

    尚不惡心惱於衆生。

    何況加害。

    離諸劫盜。

    資生之物常知止足。

    若物屬他。

    他所受用。

    於是物中。

    不與不齲離於邪淫。

    自足妻色。

    於他女人。

    不生一念。

    離於妄語。

    常真實語。

    谛語随語。

    乃至夢中尚不妄語。

    何況故作。

    離於兩舌。

    無破壞心。

    於鬥诤離散人中。

    常好和合。

    離於惡口。

    所有言語粗獷苦惡。

    自壞其身。

    亦壞於他。

    如是等語。

    皆悉舍離。

    離無義語。

    常自守護所可言說。

    應作不作。

    常知時語。

    利益語。

    順法語。

    籌量語。

    乃至戲笑尚無所犯。

    何況故作。

    不貪他物。

    若物屬他。

    他所攝用。

    不作是念。

    我當取之。

    離瞋害心。

    常於衆生。

    求愛潤心。

    慈悲心。

    離於占相。

    習行正見。

    決定深信罪福因緣。

    離於谄曲。

    誠信三寶。

    生決定心。

    菩薩如是常護善道。

    作是思惟。

    一切衆生堕惡道者,皆由十不善道。

    我當自住善法。

    亦當為人說諸善法。

    示正行處。

    何以故?若人自不行善。

    為他說法。

    令住善者,無有是處。

    又深思惟行十不善道,則堕地獄。

    畜生。

    餓鬼。

    行十善道,則生人處。

    乃至有頂。

    又是十善道。

    與智慧和合修行。

    若心劣弱。

    樂少功德。

    厭畏三界。

    大悲心保從他聞法。

    至聲聞乘。

    若行是十善道。

    不從他聞。

    自然得知。

    不能具足大悲方便。

    而能深入衆因緣法。

    至辟支佛乘。

    若行是十善道。

    清淨具足。

    其心廣大無量無邊。

    於衆生中。

    起大慈悲。

    有方便力。

    志願堅固。

    不舍一切衆生。

    求佛大智慧。

    淨菩薩諸地。

    淨諸波羅蜜。

    入深廣大行,則能得佛十力。

    四無所畏。

    四無礙智。

    大慈大悲。

    乃至具足一切種智。

    集諸佛法。

    是故我應行十善道。

    求一切智。

    是菩薩複作是思惟。

    此十不善道。

    上者地獄因緣。

    中者畜生因緣。

    下者餓鬼因緣。

    於中殺生之罪。

    能令衆生。

    堕於地獄。

    畜生。

    餓鬼。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短命。

    二者多玻劫盜之罪。

    亦令衆生。

    堕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貧窮。

    二者共财不得自在。

    邪淫之罪。

    亦令衆生。

    堕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婦不貞潔。

    二者得不随意眷屬。

    妄語之罪。

    亦令衆生。

    堕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多被诽謗。

    二者為人所诳。

    兩舌之罪。

    亦令衆生。

    堕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得弊惡眷屬。

    二者得不和眷屬。

    惡口之罪。

    亦令衆生。

    堕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常聞惡音。

    二者所可言說恒有诤訟。

    無義語罪。

    亦令衆生。

    堕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所有言語人不信受。

    二者有所言說不能明了。

    貪欲之罪。

    亦令衆生。

    堕三惡道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多欲。

    二者無有厭足瞋惱之罪。

    亦令衆生。

    堕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常為一切。

    求其長短。

    二者常為衆人之所惱害。

    邪見之罪。

    亦令衆生。

    堕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生邪見家。

    二者其心谄曲。

    諸佛子。

    如是十不善道。

    皆是衆苦大聚因緣。

    菩薩複作是念。

    我何故不離是十不善道。

    行十善道。

    亦令他人。

    行此善道。

    如是念已,即離十不善道。

    安住十善道。

    亦令他人。

    住於善道。

    是菩薩爾時於一切衆生。

    生安隐心。

    樂心。

    慈心。

    悲心。

    哀愍心。

    利益心。

    守護心。

    師心。

    大師心。

    自己心。

    作是念。

    是諸衆生。

    堕於邪見随逐邪心。

    行邪險道。

    甚可哀愍。

    我應令彼住正見道如實法中。

    是諸衆生常共鬥诤分别彼我。

    我應令彼住於大慈是諸衆生。

    常貪财物。

    無有厭足。

    恒以邪命而自生活。

    我應令彼住於清淨身口意業。

    是諸衆生。

    随逐貪欲。

    瞋恚。

    愚癡。

    常為種種煩惱大火之所燒然。

    不能志求出要方便。

    我應令彼滅煩惱火。

    置清涼處。

    是諸衆生常為無明所覆。

    入大黑闇。

    離慧光明。

    入於生死大險道中。

    随逐種種無量邪見。

    我應令彼得無障礙清淨慧眼。

    以是眼故。

    知一切法如實相。

    得不随他一切如實無障礙智。

    是諸衆生。

    堕生死道。

    将墜地獄。

    畜生餓鬼。

    入邪見網。

    為種種愚癡叢林所覆。

    随逐虛妄邪道徑路。

    常為愚癡之所盲冥。

    遠離導師。

    非出要道謂為出要。

    随順魔心。

    遠離佛意。

    我應令彼度於生死險道艱難。

    安處令住一切智人。

    無畏大城。

    無諸衰惱。

    是諸衆生。

    為諸煩惱暴水所沒。

    欲。

    有。

    見。

    無明。

    四流所漂。

    随生死流。

    入大愛河。

    為諸煩惱勢力所食。

    不能得求出要之道。

    常為欲覺。

    恚覺。

    惱覺。

    惡蟲所害。

    又為水中身。

    見羅刹所執。

    入於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