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

關燈
菩薩行。

    發如是大願。

    廣大如法界。

    究竟如虛空。

    盡未來際。

    盡一切劫。

    行如是大智慧道。

    無有休息。

    又乘不退輪。

    行菩薩道。

    身口意業所作不空。

    衆生見者,即必定佛法。

    聞我音聲。

    即得真實智慧。

    有見我者,心即歡喜。

    離諸煩惱。

    如藥樹王。

    為得如是行菩薩道。

    發如是大願。

    廣大如法界。

    究竟如虛空。

    盡未來際。

    盡一切劫。

    行不退道。

    所作不空。

    無有休息。

    又於一切世界。

    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於一毛端。

    示現入胎出家。

    坐道常成佛道。

    轉法輪。

    度衆生。

    示大涅槃。

    現諸如來大神智力。

    随一切衆生所應度者,念念中得佛道。

    知一切法如涅槃相。

    以一音聲。

    令一切衆生。

    皆發歡喜。

    示大涅槃。

    而不斷菩薩所行。

    示衆生大智地。

    使知一切法皆是假僞。

    以大智慧神通自在。

    出生變化充滿法界。

    發如是大願。

    廣大如法界。

    究竟如虛空。

    盡未來際。

    盡一切劫。

    得佛道事。

    求大智慧。

    大神通等。

    無有休息。

    諸佛子。

    菩薩住歡喜地。

    以十願為首。

    生如是等百萬阿僧祇大願。

    以十不可盡法。

    而生是願。

    為滿此願。

    勤行精進。

    何等為十。

    一衆生不可荊二世界不可荊三虛空不可荊四法界不可荊五涅槃不可荊六佛出世不可荊七諸佛智慧不可荊八心所緣不可荊九起智不可荊十世間轉法轉智轉不可荊若衆生荊我願乃荊若世界。

    虛空。

    法界。

    涅槃。

    佛出世。

    諸佛智慧。

    心所緣。

    起智。

    諸轉荊我願乃荊而衆生實不可荊世界。

    虛空。

    法界。

    涅槃。

    佛出世。

    諸佛智慧。

    心所緣起智。

    諸轉。

    實不可荊我諸願善根亦不可荊諸佛子。

    菩薩決定發是大願,則得利安心柔軟心。

    調順心。

    寂靜心。

    不放逸心。

    寂滅心。

    直心。

    和潤心。

    不恚心。

    不濁心。

    如是則成信者,樂以信分别功德。

    信諸佛本所行道。

    信行諸波羅蜜。

    而得增長。

    信善入諸地得殊勝功德。

    信得成佛十力。

    信具足四無所畏。

    信不共法不可壞。

    信諸佛法不可思議。

    信諸佛自在神力無量無邊。

    信諸如來無量行門。

    信從因緣以成果報。

    舉要言之。

    信諸菩薩普行。

    諸佛功德智慧。

    威神力等。

    諸佛子。

    菩薩作是念。

    諸佛正法如是甚深。

    如是離相。

    如是寂滅。

    如是空。

    如是無相。

    如是無作。

    如是無染。

    如是無量。

    如是廣大。

    如是難壞。

    而諸凡夫。

    心堕邪見。

    無明癡冥。

    蔽其慧眼。

    常立憍慢幢。

    堕在渴愛網。

    随順谄曲。

    常懷慳嫉。

    而作後身生處因緣。

    多集貪欲瞋恚愚癡。

    起諸重業。

    嫌恨猛風吹罪心火常令熾然。

    有所施作。

    皆與颠倒相應。

    欲流。

    有流。

    見流。

    無明流。

    相續起心意識種於三界地。

    生苦惱芽。

    所謂名色。

    名色和合。

    增長六入。

    根塵相對生觸。

    觸故生受。

    貪樂受故。

    生愛。

    愛增長故。

    生齲取因緣故。

    複起後有。

    有因緣故。

    有生老死憂悲苦惱。

    如是因緣。

    集諸苦聚。

    受諸苦惱。

    是中無我。

    無我所。

    無作者,無受者,無知者,如草木瓦石。

    又如影響。

    凡夫可愍。

    不知不覺。

    而受苦惱。

    菩薩於此見諸衆生不免諸苦。

    即生大悲智慧。

    是諸衆生我應救護。

    令住畢竟佛道之樂。

    即生大慈智慧。

    菩薩摩诃薩。

    随順如是大慈悲法。

    以深妙心。

    住在初地。

    於一切物。

    無所貪惜。

    尊重諸佛大妙智故。

    學行大施。

    即時所有盡能施與。

    金銀摩尼。

    砗磲碼瑙。

    琉璃珊瑚。

    琥珀珂貝。

    珍寶嬰珞。

    嚴身之具。

    及象馬辇輿。

    人民奴婢。

    國土城邑園林遊觀。

    妻妾男女。

    一切所愛。

    皆悉施與。

    頭目耳鼻。

    肢節手足。

    深重佛故。

    而不貪惜。

    菩薩摩诃薩住於初地。

    能行大施。

    是菩薩以大悲心。

    大施心。

    救一切衆生故。

    勤求世間出世間利益之事。

    心無疲懈。

    是故菩薩生無疲倦功德。

    於諸經書。

    能自開解。

    是故生知經書功德。

    得如是知經書智慧。

    善能籌量應作不作。

    於上中下衆生。

    随宜利益。

    是故菩薩生世智功德。

    得世智功德,則知時知量。

    慚愧莊嚴。

    修習自利利彼之道。

    是故則生慚愧功德。

    如是功德精勤修行。

    心不懈退。

    是精進不退功德。

    即得堪受力。

    得堪受力已,勤行供養一切諸佛。

    随佛所說,如說修行諸佛子。

    是菩薩悉知生起如是淨地法。

    所謂信慈悲施。

    無有疲倦。

    知諸經書。

    善解世法。

    慚愧堪受。

    供養諸佛。

    如所說行。

     又是菩薩住歡喜地。

    少見諸佛。

    以願力故。

    廣見數百千萬億那由他諸佛世尊,心大歡喜。

    深心愛敬。

    以上樂具。

    供養諸佛。

    及一切僧。

    以是福德。

    皆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菩薩因供養諸佛故。

    生教化衆生法。

    多以二攝攝取衆生。

    所謂布施愛語。

    後二攝法。

    以信解力行未善通達。

    是菩薩随所供養諸佛。

    教化衆生。

    皆能受行諸淨地法。

    如是諸功德。

    皆回向薩婆若。

    轉益明顯。

    堪任有用。

    譬如金師煉金随以火力調柔可用增益光色。

    如是菩薩供養諸佛。

    教化衆生。

    行淨地法。

    此諸功德。

    皆回向薩婆若。

    轉益明顯。

    随意所用。

    諸佛子。

    是菩薩摩诃薩於初地中。

    行果相貌。

    從諸佛菩薩善知識所。

    谘受請問成地之法。

    無有厭廢。

    是菩薩住初地中。

    於諸佛菩薩善知識所。

    谘受請問第二地中行果相貌。

    無有厭足。

    如是第三。

    第四。

    第五。

    第六。

    第七。

    第八。

    第九。

    第十地中。

    行果相貌。

    從諸佛菩薩善知識所。

    谘受請問。

    成十地法。

    無有厭廢。

    是菩薩善知諸地對治法。

    善知諸地成壞。

    善知諸地行果。

    善知分别得諸地。

    善知諸地清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