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心,愍度於衆生。
如是諸大士,修習解脫門。
悲心愛樂佛,無量諸功德。
知諸有為法,皆從和合有。
得萬空三昧,無相無願定。
智慧轉增進,入於上順忍。
得於諸菩薩,無礙智解脫。
如是諸善根,轉勝利明淨。
供養無量佛,諸佛所稱贊。
於諸如來所,出家學佛道。
入佛諸法藏,善根轉增長。
猶以琉璃寶,瑩磨於真金。
光明轉清淨,馀所不能及。
如月行虛空,清涼被一切。
四種風所吹,不能令遏絕。
菩薩智慧光,滅諸煩惱火。
四魔不能壞,其義亦如是, 菩薩住是地,多作善化王。
諸根悉猛利,能破增上慢。
所作諸善業,皆悉随智慧。
聲聞諸問難,不能得窮荊 是佛子若欲,如是勤精進。
須臾即能得,百千億三昧。
見於百千億,十方世界佛。
如秋清涼時,月光明淨好。
如是第六地,深妙難知見。
聲聞所不了,大士略說竟。
第七地。
爾時諸天衆,在於虛空中。
雨香華珍寶,如雲散佛上。
踴躍發妙音,鹹贊言善哉!善哉金剛藏,善知第一義。
無量功德聚,人中之蓮華。
說此上妙行,利益諸世間。
他化自在王,雨光明寶華。
雰而供養,除憂煩惱者,諸天及天王,鹹發如是言: 若聞此地義,則為得大利。
時作百千種,上妙諸妓樂。
諸天女稱贊,承佛神力故。
諸佛最寂滅,能轉惡為善。
一切諸世間,皆所共恭敬。
雖出過世間,而示世間法。
知身同實相,而示種種身。
雖以諸言音,演說寂滅法。
而知於語言,無有音聲相。
能過百千土,上妙供諸佛。
知身佛國土,離相智自在。
雖教化衆生,而無彼我想。
廣集大功德,不於中起著。
以見取相故,三毒火然世。
不取一切相,慈悲起精進。
諸天及天女,歡喜設供養。
如是贊歎已,默然而觀佛。
解脫月菩薩,請金剛藏言:大衆皆清淨,願說七地行。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
菩薩摩诃薩已具足第六地。
欲入第七地。
從方便慧起十妙行。
何等為十。
善修空無相無願。
而以慈悲心處在衆生。
随諸佛平等法。
而不舍供養諸佛。
常樂思惟空智門。
而廣修集福德資糧。
遠離三界。
而莊嚴三界。
畢竟寂滅諸煩惱焰。
而為衆生起滅貪恚癡煩惱焰法。
随順諸法如幻如夢如水中月不二相。
而起分别種種煩惱。
及不失業果報。
知一切佛國土空如虛空皆是離相。
而起淨國土行。
知一切佛法身無身。
而起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以自莊嚴。
知諸佛音聲不可說寂滅相。
而随一切。
起種種莊嚴音聲。
知諸佛於一念中。
通達三世。
而知種種相。
種種時。
種種劫。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随衆生信解。
作如是說。
是名從慧方便生十妙行。
菩薩摩诃薩修此妙行。
如是方便慧現前故。
名為入七地。
是菩薩住七地。
入無量衆生界。
入無量諸佛教化衆生法。
入無量世界。
入諸佛無量清淨國土。
入無量諸法差别。
入無量諸佛智得無上道。
入無量諸劫數。
入無量諸佛通達三世。
入無量衆生欲樂差别。
入無量諸佛色身别異。
入無量諸佛知衆生志行諸根差别。
入無量諸佛音聲語言令衆生歡喜。
入無量衆生心心所行差别。
入無量諸佛随智慧行。
入示無量聲聞乘信解。
入諸佛無量說道因緣令衆生信解。
入無量辟支佛智慧習成。
入諸佛無量甚深智慧所說,入諸菩薩無量所行道。
入諸佛無量諸說大乘集成事。
令衆生得入。
菩薩作是念。
如是諸佛。
有無量無邊大勢力。
如是勢力。
我應修集。
得此勢力。
不以分别。
菩薩如是智慧思惟。
修習大方便慧。
安住佛智。
以不動法故。
常起種種度衆生道。
無有障礙。
行住坐卧。
皆悉能起度衆生法。
離諸陰蓋。
住諸威儀。
常不遠離如是想念。
是菩薩於念念中。
具足十波羅蜜。
及十地行。
何以故?是菩薩。
於念念中。
大悲為首。
修習佛法。
一切回向大智慧故。
十波羅蜜者,菩薩以求佛道所修善根。
與一切衆生。
是檀波羅蜜。
能滅一切煩惱熱。
是屍波羅蜜。
慈悲為首。
於一切衆生。
心無所傷。
是羼提波羅蜜。
求善根無厭足。
是毗梨耶波羅蜜。
修道心不散。
常向一切智。
是禅波羅蜜。
忍諸法不生門。
是般若波羅蜜能起無量智門。
是方便波羅蜜。
求轉勝智慧。
是願波羅蜜。
諸魔外道不能沮壞。
是力波羅蜜。
於一切法相如實說。
是智波羅蜜。
如是念念中。
具足十波羅蜜。
是菩薩具足十波羅蜜時。
四攝法。
三十七品。
三解脫門。
一切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於念念中。
皆悉具足。
解脫月菩薩問金剛藏菩薩言:佛子。
菩薩摩诃薩但七地具足助菩提法。
一切諸地亦能具足。
金剛藏言:佛子。
菩薩摩诃薩於諸地中。
皆悉具足助菩提法。
遠行勝故。
於此地說。
何以故?諸菩薩摩诃薩。
於七地中。
功行具足。
入智慧神通道故。
佛子。
菩薩於初地發願緣一切佛法故。
具足助菩提法。
二地除心惡垢故。
具足助菩提法。
三地願轉增長。
得法明故。
具足助菩提法。
四地入道故。
具足助菩提法。
五地随順行世間法故。
具足助菩提法。
六地入甚深法門故。
具足助菩提法。
此第七地起一切佛法故。
具足助菩提法。
何以故?菩薩摩诃薩。
於此地中。
得諸智慧所行道。
以是力故。
第八地自然得成。
佛子。
譬如二世界。
一定清淨。
一定垢穢。
是二中間。
難可得過。
欲過此界。
當以神通。
及大願力。
菩薩亦如是,行於雜道。
難可得過。
以大願力。
大智慧力。
大方便力故。
爾乃得過。
解脫月言:第七菩薩。
為是淨行。
為是垢行。
金剛藏言:從歡喜地菩薩所行皆離罪業。
何以故?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随地所行清淨不名為過。
佛子。
譬如轉輪聖王。
乘大寶象。
遊四天下。
見諸衆生。
貧窮困惱。
王雖無苦。
而未離人。
若舍王身。
生於梵世。
遊千世界。
現大威力。
爾時乃名離於人身。
菩薩亦如是,從初地在諸波羅蜜乘。
知一切衆生心所行事。
及煩惱垢。
不為煩惱垢之所污。
雖乘善道不名為過。
若舍一切所修功行。
入於八地。
爾時名為乘清淨乘。
悉知一切諸煩惱垢。
不為煩惱垢之所污。
乃名為過。
諸佛子。
菩薩住七地。
過貪欲等諸煩惱垢。
在此七地。
不名有煩惱。
不名無煩惱。
何以故?一切煩惱不起故。
不名有煩惱。
貪求如來智慧。
未滿願故。
不名無煩惱菩薩住七地。
成就深淨身口意業。
是菩薩所有不善業随煩惱者,悉已舍離。
所有善業常修習行。
又世間經書。
如五地說自然而得。
於三千大千世界。
最為希有。
得為大師。
如是諸大士,修習解脫門。
悲心愛樂佛,無量諸功德。
知諸有為法,皆從和合有。
得萬空三昧,無相無願定。
智慧轉增進,入於上順忍。
得於諸菩薩,無礙智解脫。
如是諸善根,轉勝利明淨。
供養無量佛,諸佛所稱贊。
於諸如來所,出家學佛道。
入佛諸法藏,善根轉增長。
猶以琉璃寶,瑩磨於真金。
光明轉清淨,馀所不能及。
如月行虛空,清涼被一切。
四種風所吹,不能令遏絕。
菩薩智慧光,滅諸煩惱火。
四魔不能壞,其義亦如是, 菩薩住是地,多作善化王。
諸根悉猛利,能破增上慢。
所作諸善業,皆悉随智慧。
聲聞諸問難,不能得窮荊 是佛子若欲,如是勤精進。
須臾即能得,百千億三昧。
見於百千億,十方世界佛。
如秋清涼時,月光明淨好。
如是第六地,深妙難知見。
聲聞所不了,大士略說竟。
第七地。
爾時諸天衆,在於虛空中。
雨香華珍寶,如雲散佛上。
踴躍發妙音,鹹贊言善哉!善哉金剛藏,善知第一義。
無量功德聚,人中之蓮華。
說此上妙行,利益諸世間。
他化自在王,雨光明寶華。
雰而供養,除憂煩惱者,諸天及天王,鹹發如是言: 若聞此地義,則為得大利。
時作百千種,上妙諸妓樂。
諸天女稱贊,承佛神力故。
諸佛最寂滅,能轉惡為善。
一切諸世間,皆所共恭敬。
雖出過世間,而示世間法。
知身同實相,而示種種身。
雖以諸言音,演說寂滅法。
而知於語言,無有音聲相。
能過百千土,上妙供諸佛。
知身佛國土,離相智自在。
雖教化衆生,而無彼我想。
廣集大功德,不於中起著。
以見取相故,三毒火然世。
不取一切相,慈悲起精進。
諸天及天女,歡喜設供養。
如是贊歎已,默然而觀佛。
解脫月菩薩,請金剛藏言:大衆皆清淨,願說七地行。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
菩薩摩诃薩已具足第六地。
欲入第七地。
從方便慧起十妙行。
何等為十。
善修空無相無願。
而以慈悲心處在衆生。
随諸佛平等法。
而不舍供養諸佛。
常樂思惟空智門。
而廣修集福德資糧。
遠離三界。
而莊嚴三界。
畢竟寂滅諸煩惱焰。
而為衆生起滅貪恚癡煩惱焰法。
随順諸法如幻如夢如水中月不二相。
而起分别種種煩惱。
及不失業果報。
知一切佛國土空如虛空皆是離相。
而起淨國土行。
知一切佛法身無身。
而起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以自莊嚴。
知諸佛音聲不可說寂滅相。
而随一切。
起種種莊嚴音聲。
知諸佛於一念中。
通達三世。
而知種種相。
種種時。
種種劫。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随衆生信解。
作如是說。
是名從慧方便生十妙行。
菩薩摩诃薩修此妙行。
如是方便慧現前故。
名為入七地。
是菩薩住七地。
入無量衆生界。
入無量諸佛教化衆生法。
入無量世界。
入諸佛無量清淨國土。
入無量諸法差别。
入無量諸佛智得無上道。
入無量諸劫數。
入無量諸佛通達三世。
入無量衆生欲樂差别。
入無量諸佛色身别異。
入無量諸佛知衆生志行諸根差别。
入無量諸佛音聲語言令衆生歡喜。
入無量衆生心心所行差别。
入無量諸佛随智慧行。
入示無量聲聞乘信解。
入諸佛無量說道因緣令衆生信解。
入無量辟支佛智慧習成。
入諸佛無量甚深智慧所說,入諸菩薩無量所行道。
入諸佛無量諸說大乘集成事。
令衆生得入。
菩薩作是念。
如是諸佛。
有無量無邊大勢力。
如是勢力。
我應修集。
得此勢力。
不以分别。
菩薩如是智慧思惟。
修習大方便慧。
安住佛智。
以不動法故。
常起種種度衆生道。
無有障礙。
行住坐卧。
皆悉能起度衆生法。
離諸陰蓋。
住諸威儀。
常不遠離如是想念。
是菩薩於念念中。
具足十波羅蜜。
及十地行。
何以故?是菩薩。
於念念中。
大悲為首。
修習佛法。
一切回向大智慧故。
十波羅蜜者,菩薩以求佛道所修善根。
與一切衆生。
是檀波羅蜜。
能滅一切煩惱熱。
是屍波羅蜜。
慈悲為首。
於一切衆生。
心無所傷。
是羼提波羅蜜。
求善根無厭足。
是毗梨耶波羅蜜。
修道心不散。
常向一切智。
是禅波羅蜜。
忍諸法不生門。
是般若波羅蜜能起無量智門。
是方便波羅蜜。
求轉勝智慧。
是願波羅蜜。
諸魔外道不能沮壞。
是力波羅蜜。
於一切法相如實說。
是智波羅蜜。
如是念念中。
具足十波羅蜜。
是菩薩具足十波羅蜜時。
四攝法。
三十七品。
三解脫門。
一切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於念念中。
皆悉具足。
解脫月菩薩問金剛藏菩薩言:佛子。
菩薩摩诃薩但七地具足助菩提法。
一切諸地亦能具足。
金剛藏言:佛子。
菩薩摩诃薩於諸地中。
皆悉具足助菩提法。
遠行勝故。
於此地說。
何以故?諸菩薩摩诃薩。
於七地中。
功行具足。
入智慧神通道故。
佛子。
菩薩於初地發願緣一切佛法故。
具足助菩提法。
二地除心惡垢故。
具足助菩提法。
三地願轉增長。
得法明故。
具足助菩提法。
四地入道故。
具足助菩提法。
五地随順行世間法故。
具足助菩提法。
六地入甚深法門故。
具足助菩提法。
此第七地起一切佛法故。
具足助菩提法。
何以故?菩薩摩诃薩。
於此地中。
得諸智慧所行道。
以是力故。
第八地自然得成。
佛子。
譬如二世界。
一定清淨。
一定垢穢。
是二中間。
難可得過。
欲過此界。
當以神通。
及大願力。
菩薩亦如是,行於雜道。
難可得過。
以大願力。
大智慧力。
大方便力故。
爾乃得過。
解脫月言:第七菩薩。
為是淨行。
為是垢行。
金剛藏言:從歡喜地菩薩所行皆離罪業。
何以故?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随地所行清淨不名為過。
佛子。
譬如轉輪聖王。
乘大寶象。
遊四天下。
見諸衆生。
貧窮困惱。
王雖無苦。
而未離人。
若舍王身。
生於梵世。
遊千世界。
現大威力。
爾時乃名離於人身。
菩薩亦如是,從初地在諸波羅蜜乘。
知一切衆生心所行事。
及煩惱垢。
不為煩惱垢之所污。
雖乘善道不名為過。
若舍一切所修功行。
入於八地。
爾時名為乘清淨乘。
悉知一切諸煩惱垢。
不為煩惱垢之所污。
乃名為過。
諸佛子。
菩薩住七地。
過貪欲等諸煩惱垢。
在此七地。
不名有煩惱。
不名無煩惱。
何以故?一切煩惱不起故。
不名有煩惱。
貪求如來智慧。
未滿願故。
不名無煩惱菩薩住七地。
成就深淨身口意業。
是菩薩所有不善業随煩惱者,悉已舍離。
所有善業常修習行。
又世間經書。
如五地說自然而得。
於三千大千世界。
最為希有。
得為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