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五

關燈
色。

    随應現前色。

    随應度衆生色。

    普照無礙色。

    離垢色。

    不壞淨身色。

    不思議法方便光明色。

    非比非無比妙絕色。

    非明闇色。

    滅一切闇色。

    積集一切白淨法色。

    功德大海之所生色。

    過去修行恭敬生色。

    淨直心生如虛空色。

    勝廣大色。

    無斷無盡色。

    海光明色。

    一切世間無所依止不可壞色。

    充滿一切十方無礙色。

    念念色。

    海色。

    令一切衆生大歡喜色。

    攝取一切衆生堅固色。

    一切毛孔中如來功德師子吼色。

    淨一切衆生深心色。

    顯現一切法義色。

    圓滿光明無礙色。

    離垢虛空等色。

    不依垢無著色。

    普照離垢法界色。

    不可稱色。

    随眼見色。

    照諸方色。

    随時顯現應衆生色。

    寂靜色。

    滅一切煩惱色。

    一切衆生功德福田光明色。

    見不虛色。

    大智光色。

    無礙法身滿一切色。

    顯現威儀不虛色。

    積集大慈海色。

    具足功德須彌山色。

    普照一切趣色。

    淨大智色。

    正念一切世間色。

    一切寶光色。

    淨寶藏色。

    不壞淨衆生色。

    趣薩婆若色。

    悅衆生眼色。

    一切寶莊嚴勝光明色。

    不取不舍一切衆生色。

    無決定無究竟色。

    顯現自在諸持力色。

    一切自在神足色。

    佛種姓色。

    遠離衆惡滿法界色。

    悉詣一切諸佛大衆照一切色。

    成諸海色。

    善行依果色。

    随化授色。

    一切世間見無厭色。

    種種光明普照色。

    顯現三世一切色。

    顯現一切海色。

    放一切光明海色。

    種種光色。

    過一切世間一切香光色。

    顯現圓滿諸日雲色。

    持圓滿淨月雲色。

    放須彌山妙華雲色。

    出種種鬘雲色。

    顯現一切缽昙摩華雲色。

    一切香像雲充滿法界色。

    散一切末香雲色。

    現一切佛淨願身色。

    一切音聲出師子吼法界海色。

    普賢菩薩清淨身色。

    於念念中。

    現如是等色。

    充滿十方教化衆生。

    或見或念而得度脫。

    或現轉法輪。

    或現随時應。

    或現親近。

    或現覺悟。

    或現自在神力。

    或現種種變化。

    或現不可思議自在神力變化。

    度脫衆生。

    滅不善法安立善法。

    滿足大願。

    一切智勢力。

    菩薩法門勢力。

    具足成就大慈大悲。

    佛子。

    我住此法門。

    現無量色身。

    分别了達一切色海。

    放無量無邊法雲。

    普照一切諸佛世界。

    現無量無邊諸佛。

    現無量無邊自在神力。

    覺悟衆生長養善根。

    於念念中。

    令不可思議衆生。

    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佛子。

    如汝所問。

    得此法門為幾時者,我今承佛神力為汝解說。

    佛子。

    菩薩圓滿智慧。

    離一切虛妄。

    本性清淨。

    一切種智。

    超出一切諸障礙山。

    随所應化皆悉普照。

    佛子。

    譬如日性無有暗冥。

    但日沒已天下則闇。

    出則大明。

    菩薩圓滿明淨智日。

    亦複如是,離一切虛妄。

    普照一切教化衆生。

    佛子。

    譬如淨日出閻浮提。

    普照天下衆寶山樹。

    影現一切大海河池。

    衆生之類莫不對見。

    日亦不來入此池流。

    菩薩智日。

    亦複如是,出三有海。

    於佛實法虛空中行。

    住於寂滅。

    應現一切趣趣生處。

    同衆生身而化度之。

    實不生死無所染著。

    離一切虛妄無脩短想。

    何以故?佛子。

    菩薩摩诃薩。

    離諸颠倒。

    了一切世悉如夢幻。

    解真實法無有衆生。

    圓滿大悲皆悉對現。

    一切衆生而教化之。

    佛子。

    譬如大船。

    不依此岸不樂彼岸不著中流。

    於大海中濟度衆生。

    菩薩摩诃薩。

    亦複如是,以波羅蜜力船。

    於生死海濟度衆生。

    不依此岸不樂彼岸而度衆生。

    於一切劫修菩薩行。

    不起劫想。

    亦不見劫有脩短相。

    佛子。

    譬如虛空出過法界。

    一切世界有成有敗。

    而彼虛空本性清淨。

    無所染污不可沮壞。

    遠離恐怖一切障礙。

    而能普持未來諸劫。

    一切佛刹。

    菩薩摩诃薩心。

    亦複如是,以虛空等圓滿智慧。

    莊嚴其心。

    發起一切大願風輪。

    持一切衆生。

    令滅惡道生諸善趣。

    心無憂喜。

    安立衆生一切智道。

    除滅煩惱生死過患。

    佛子。

    譬如化人無有實形生老病死饑渴等苦。

    菩薩出生如化智慧不可沮壞妙色法身。

    亦複如是,於一切劫諸生死中。

    化度衆生而無所著。

    亦無恐怖。

    無貪無恚。

    除滅一切熾然煩惱。

    心不貪樂一切趣生。

    佛子。

    菩薩智慧。

    雖複如是甚深難測。

    我當承佛神力為汝解說。

    令未來世諸菩薩等。

    滿足大願成就諸力。

    佛子。

    乃往古世。

    過世界海微塵等劫。

    複過是數有劫。

    名善光。

    彼有世界。

    名曰寶光。

    於彼劫中。

    有萬如來出興于世。

    最初如來号法輪音聲虛空燈。

    彼閻浮提中。

    有寶莊嚴王都。

    彼有大林名善光明。

    於此林中。

    有一道場名曰善華。

    彼道場上。

    有寶蓮花師子之座。

    時彼如來。

    於此座上。

    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人民壽十千歲。

    殺盜淫佚妄言兩舌惡口绮語貪恚邪見。

    行如是等十不善道。

    時彼如來。

    於百歲中坐於道常為諸菩薩及諸天王并閻浮提宿植德者,而為說法。

    其馀衆生待善根熟。

    爾時國王名曰勝光。

    時彼人民行十不善貪著五欲。

    作種種惡遠離善法。

    不孝父母。

    不敬沙門婆羅門。

    有無量衆生犯王治法。

    囚執囹圄受諸楚毒。

    爾時彼王。

    有一太子。

    名曰善伏。

    端正殊特成就妙色。

    具二十八大人之相。

    處在中宮采女圍繞。

    聞彼獄人楚毒音聲。

    聞已憂惱起大悲心。

    入彼獄中見諸罪人。

    裸形亂發系縛搒笞。

    悲号流淚苦毒無量。

    太子見已發大悲心。

    慰谕之言莫恐莫怖。

    我今能令汝等解脫。

    於是太子往詣王所。

    白言大王。

    獄中罪人願施無畏。

    大王。

    哀愍幸垂矜赦。

    時彼大王。

    召諸群臣而共參議。

    此事雲何。

    群臣答言:彼諸罪人竊盜官物。

    謀弑大王侵犯宮人。

    有如是罪必應刑戮。

    若救彼者罪應至死。

    時彼太子大悲深至。

    救護彼故作如是言:我代獄囚受諸楚毒。

    願苦治我。

    我為救彼不惜身命。

    欲令罪囚悉得解脫。

    所以者何。

    若我不救此衆生者,雲何能濟三界牢獄。

    諸在生死牢獄衆生。

    悉為貪愛之所纏縛。

    愚癡所蔽受種種苦。

    身形鄙陋心常放逸。

    而不能知出要之道。

    無智慧光著諸法界。

    無有福慧遠離實智。

    染縛結垢幽閉苦獄。

    随順惡魔生老病死。

    常為憂惱之所逼迫。

    我當雲何令彼解脫。

    我今應當舍自身命而救拔之。

    爾時五百大臣。

    鹹發聲言:大王當知。

    如太子意。

    放獄囚者,毀壞王法危及我等。

    不治太子國不久立。

    王聞此言即發威怒令誅太子。

    王後聞之毀容降服。

    與千采女馳詣王所。

    頭面禮足。

    如是請言:大王當知。

    太子有罪。

    願垂慈恕賜其壽命。

    時彼大王即召太子。

    太子既至。

    複白王言:願垂哀赦獄囚苦人。

    若不矜耍我代受苦。

    王言随意。

    爾時太子。

    即入獄中。

    放諸罪人。

    代受楚毒曾無中悔。

    一向正念一切種智。

    大悲為首饒益衆生。

    夫人白王。

    願聽太子。

    在外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