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義 第94回 安祿山屠腸殒命 南霁雲齧指乞師
關燈
小
中
大
詞曰:
逆賊負卻君恩重,受報親生逆種。
家賊一時發動,老命無端 送。
渠魁雖珍兵還弄,強帥有兵不用。
烈士淚如泉湧,斷指何 知痛? 調寄“胡搗練” 君之尊猶天也,猶父也。
而逆天背父,罪不容于死。
然使其被戮于王師,伏誅于國法,猶不足為異。
唯是逆賊之報,即報之以逆子。
臣方背其君,子旋弑其父,既足使人快心,又足使人寒心。
天之報惡人,可謂巧于假手矣。
乃若身雖未嘗為背道之事,然手握重兵,專制一方,卻全不以國家土地之存亡為念,隻是心懷私慮,防人暗算,忌人成功,坐視孤城危在旦夕。
忠臣義士,枵腹而守,奮身而戰,力盡神疲,疼心泣血,哀号請救,不啻包胥秦庭之哭,而竟擁兵不發,漠然不關休戚于其心,以緻城池失陷,軍将喪亡,百姓罹災,忠良殒命,此其人與亂臣賊子何異,言之可為發指!且說安祿山自兩目既盲之後,性情愈加暴厲,左右供役之人,稍不如意,即痛加鞭撻,或時竟就殺死。
他有個貼身伏侍的内監,叫做李豬兒,日夕不離左右,卻偏是他日夕要受些鞭撻。
更可笑者,那嚴莊是他極親信的大臣了,卻也常一言不合,便不免于鞭撻。
因此内外諸人,都懷怨恨。
祿山深居宮禁,文武官将稀得見其面。
向已立安慶緒為太子,後有愛妾段氏,生一子,名喚慶恩。
祿山因愛其母,并愛其子,意欲廢慶緒而立慶恩為嗣。
慶緒因失愛于父,時遭垂楚,心中驚懼,計無所出。
乃私召嚴莊入宮,屏退左右,密與商議,要求一自全之策。
嚴莊這惡賊,是慣勸人反叛的,近又受了祿山鞭撻之苦,忿恨不過。
平日見慶給生性愚呆,易于播弄,常自暗想:“若使他早襲了位,便可憑我專權用事。
”今因他來求計,就動了個歹心,要勸他行弑逆之事。
卻不好即出諸口,且隻沉吟不語。
慶緒再三請問道:“我國下受父皇的打罵,還不打緊,隻恐偏愛了少子,将來或有廢立之舉。
必得先生長策,方可無慮,幸勿吝教。
”嚴莊慨然發歎道:“從來說母愛者子抱,主上既寵幸段妃,自然偏愛那段氏所生之子,将來廢位之事,斷乎必有。
殿下且休想承大位了,隻恐還有不測之禍,性命不可保。
”慶緒愕然道:“我無罪何至于此?”嚴莊道:“殿下未曾讀書,不知前代的故事。
自古立一子廢一子,那被廢之子,曾有幾個保得性命的?總因猜嫌疑忌之下,勢必至驅除而後止,豈論你有罪無罪。
”慶緒聞言,大駭道:“若如此則奈何?”嚴莊道:“以父而臨其子,惟有逆來順受而已。
”慶緒道:“難道便無可逃避了?”嚴莊道:“古人有雲:小杖則受,大杖則走。
此不過調一家父子之間,教訓督責,當父母盛怒之時,以大杖加來,或受重傷,反使父母懊悔不安,且贻父母以不慈之名。
不若暫行逃避,所以說大杖則走。
今以父而兼君之尊,既起了忍心,欲殺其子,隻須發一言,出片紙,便可完事,更無走處,待逃到那裡?”慶緒道:“此非先生不能救我!”嚴莊道:“臣若以直言進谏,必将複遭鞭撻,且恐激惱了,反速其禍,教我如何可以相救!”慶緒道:“我是嫡出之子,苟不能承襲大位,已極可恨,豈肯并喪其身?”嚴莊道:“殿下若能自免于死亡之禍,便并不緻有廢立之事矣!”慶緒道:“願先生早示良策,我必不肯束手待死!” 嚴莊假意躊躇了半晌,說道:“殿下,你不肯束手待死麼?你若束手,則必至于死;若欲不死,卻束不得手了。
俗諺雲: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
說便如此說,人極則計生。
即如主上與唐朝皇帝,豈不是君臣。
況又曾為楊妃義子,也算君臣而兼父子了。
隻因後來被他逼得慌了,卻也不肯束手待死,竟興動幹戈起來,彼遂無如我何,不但免于禍患,且自攻城奪地,正位稱尊,大快平生之志。
以此推之,可見凡事須随時度勢,敢作敢為,方可轉禍為福;但不知殿下能從此萬無奈何之計,行此萬不得已之事否?”慶緒聽說低頭一想,便道:“先生深為我謀,敢不敬從。
”嚴莊道:“雖然如此,必須假手于一人,此非李豬兒不可,臣當密谕之。
”慶緒道:“凡事全仗先生大力扶持,遲恐有變,以速為貴。
”嚴莊應諾,當下辭别出宮,恰好遇見李豬兒于宮門首,遂面約他晚間乘閑到我府中來,有話相商。
至夜李豬兒果至,嚴莊置酒肴于密室,二人相對小飲。
嚴莊笑問道:“足下日來,又領過幾多鞭子了?”李豬兒忿然道:“不要說起,我前後所受鞭子,已不計其數,正不知鞭撻到何日是了?”嚴莊道:“莫說足下,即如不佞吞為大臣,也常遭鞭撻。
太子以儲貳之貴,亦屢被鞭撻。
聖人雲:君使臣以禮。
又道:為人父,止于慈。
主上恁般作為,豈是待臣子之禮,豈是慈父之道?如今天下尚未定,萬一内外人心離散,大事去矣!”李豬兒道:“太子還不知道哩!今主上已久懷廢長立幼,廢嫡立庶之意,将來還有不可知之事。
”嚴莊道:“太子豈不知之,日間正與我共慮此事。
我想太子,為人仁厚,若得他早襲大位,我和你正有好處,不但免于鞭辱而己。
怎地畫個妙策,強要主上禅位于太子才好。
”李豬兒搖手道:“主上如此暴厲,誰敢進此言,如何勉強得他。
”
家賊一時發動,老命無端 送。
渠魁雖珍兵還弄,強帥有兵不用。
烈士淚如泉湧,斷指何 知痛? 調寄“胡搗練” 君之尊猶天也,猶父也。
而逆天背父,罪不容于死。
然使其被戮于王師,伏誅于國法,猶不足為異。
唯是逆賊之報,即報之以逆子。
臣方背其君,子旋弑其父,既足使人快心,又足使人寒心。
天之報惡人,可謂巧于假手矣。
乃若身雖未嘗為背道之事,然手握重兵,專制一方,卻全不以國家土地之存亡為念,隻是心懷私慮,防人暗算,忌人成功,坐視孤城危在旦夕。
忠臣義士,枵腹而守,奮身而戰,力盡神疲,疼心泣血,哀号請救,不啻包胥秦庭之哭,而竟擁兵不發,漠然不關休戚于其心,以緻城池失陷,軍将喪亡,百姓罹災,忠良殒命,此其人與亂臣賊子何異,言之可為發指!且說安祿山自兩目既盲之後,性情愈加暴厲,左右供役之人,稍不如意,即痛加鞭撻,或時竟就殺死。
他有個貼身伏侍的内監,叫做李豬兒,日夕不離左右,卻偏是他日夕要受些鞭撻。
更可笑者,那嚴莊是他極親信的大臣了,卻也常一言不合,便不免于鞭撻。
因此内外諸人,都懷怨恨。
祿山深居宮禁,文武官将稀得見其面。
向已立安慶緒為太子,後有愛妾段氏,生一子,名喚慶恩。
祿山因愛其母,并愛其子,意欲廢慶緒而立慶恩為嗣。
慶緒因失愛于父,時遭垂楚,心中驚懼,計無所出。
乃私召嚴莊入宮,屏退左右,密與商議,要求一自全之策。
嚴莊這惡賊,是慣勸人反叛的,近又受了祿山鞭撻之苦,忿恨不過。
平日見慶給生性愚呆,易于播弄,常自暗想:“若使他早襲了位,便可憑我專權用事。
”今因他來求計,就動了個歹心,要勸他行弑逆之事。
卻不好即出諸口,且隻沉吟不語。
慶緒再三請問道:“我國下受父皇的打罵,還不打緊,隻恐偏愛了少子,将來或有廢立之舉。
必得先生長策,方可無慮,幸勿吝教。
”嚴莊慨然發歎道:“從來說母愛者子抱,主上既寵幸段妃,自然偏愛那段氏所生之子,将來廢位之事,斷乎必有。
殿下且休想承大位了,隻恐還有不測之禍,性命不可保。
”慶緒愕然道:“我無罪何至于此?”嚴莊道:“殿下未曾讀書,不知前代的故事。
自古立一子廢一子,那被廢之子,曾有幾個保得性命的?總因猜嫌疑忌之下,勢必至驅除而後止,豈論你有罪無罪。
”慶緒聞言,大駭道:“若如此則奈何?”嚴莊道:“以父而臨其子,惟有逆來順受而已。
”慶緒道:“難道便無可逃避了?”嚴莊道:“古人有雲:小杖則受,大杖則走。
此不過調一家父子之間,教訓督責,當父母盛怒之時,以大杖加來,或受重傷,反使父母懊悔不安,且贻父母以不慈之名。
不若暫行逃避,所以說大杖則走。
今以父而兼君之尊,既起了忍心,欲殺其子,隻須發一言,出片紙,便可完事,更無走處,待逃到那裡?”慶緒道:“此非先生不能救我!”嚴莊道:“臣若以直言進谏,必将複遭鞭撻,且恐激惱了,反速其禍,教我如何可以相救!”慶緒道:“我是嫡出之子,苟不能承襲大位,已極可恨,豈肯并喪其身?”嚴莊道:“殿下若能自免于死亡之禍,便并不緻有廢立之事矣!”慶緒道:“願先生早示良策,我必不肯束手待死!” 嚴莊假意躊躇了半晌,說道:“殿下,你不肯束手待死麼?你若束手,則必至于死;若欲不死,卻束不得手了。
俗諺雲: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
說便如此說,人極則計生。
即如主上與唐朝皇帝,豈不是君臣。
況又曾為楊妃義子,也算君臣而兼父子了。
隻因後來被他逼得慌了,卻也不肯束手待死,竟興動幹戈起來,彼遂無如我何,不但免于禍患,且自攻城奪地,正位稱尊,大快平生之志。
以此推之,可見凡事須随時度勢,敢作敢為,方可轉禍為福;但不知殿下能從此萬無奈何之計,行此萬不得已之事否?”慶緒聽說低頭一想,便道:“先生深為我謀,敢不敬從。
”嚴莊道:“雖然如此,必須假手于一人,此非李豬兒不可,臣當密谕之。
”慶緒道:“凡事全仗先生大力扶持,遲恐有變,以速為貴。
”嚴莊應諾,當下辭别出宮,恰好遇見李豬兒于宮門首,遂面約他晚間乘閑到我府中來,有話相商。
至夜李豬兒果至,嚴莊置酒肴于密室,二人相對小飲。
嚴莊笑問道:“足下日來,又領過幾多鞭子了?”李豬兒忿然道:“不要說起,我前後所受鞭子,已不計其數,正不知鞭撻到何日是了?”嚴莊道:“莫說足下,即如不佞吞為大臣,也常遭鞭撻。
太子以儲貳之貴,亦屢被鞭撻。
聖人雲:君使臣以禮。
又道:為人父,止于慈。
主上恁般作為,豈是待臣子之禮,豈是慈父之道?如今天下尚未定,萬一内外人心離散,大事去矣!”李豬兒道:“太子還不知道哩!今主上已久懷廢長立幼,廢嫡立庶之意,将來還有不可知之事。
”嚴莊道:“太子豈不知之,日間正與我共慮此事。
我想太子,為人仁厚,若得他早襲大位,我和你正有好處,不但免于鞭辱而己。
怎地畫個妙策,強要主上禅位于太子才好。
”李豬兒搖手道:“主上如此暴厲,誰敢進此言,如何勉強得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