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義 第100回 遷西内離間父子情 遣鴻都結證隋唐事
關燈
小
中
大
詞曰:
最恨小人女子,每接踵比肩而起,攪亂天家父子意。
遠庭闱, 移官寝,尊養廢。
晚景添憔悴,追思舊寵常揮淚。
魂魄還堪尋 覓來,遇仙翁,說前因,明往事。
調寄“夜遊宮” 百行莫先于孝,而天子之孝,又與常人之孝不同。
孟子雲:孝于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
尊之至,方為孝之至。
頑如瞽(目叟),而舜能盡事親之道,故孔子稱之為大孝。
迨乎後世,偏是帝王之家,其于父子之間,偏是易起嫌疑,易生釁隙。
此不必皆因親之不慈,子之不孝,大抵多因勢阻于妻子,情間于小人。
即如唐肅宗之奉事上皇,原未嘗不孝,上皇之待肅宗,亦未嘗不慈。
卻因媳婦驕悍,宦豎肆橫,遂緻為父的老景失歡,為子的孝道有缺。
乃或者雲:上皇當年聽信讒言,一日殺三子,且納壽王之妃楊氏為貴妃,有傷輪理,後來受那逆婦逆奴的氣,正是天之報施,往往如此。
上皇與楊妃,原因宿世有緣,所以今生會合,其他諸人,或承寵幸,或被誅戮,當亦各有宿因,事非偶然。
此系仙翁所言,見之逸史,今編迷于演義之末,完結隋炀帝、唐明皇兩朝天子的事,好教看官們明白這些前因後果。
話說上皇自梅妃死後,愈覺寂寥,又因肅宗的皇後張氏,驕蹇不恭,失事上之禮。
上皇且聞宦官李輔國内外比附弄權,心上甚是不悅。
要與肅宗說知,教他嚴加訓饬。
高力士再三谏阻,上皇隻是忍耐不住。
一日,肅宗來問安,上是賜宴,飲宴之際,說了些朝務。
上皇道:“從來治國平天下,必先齊其家,今聞庵奴李輔國附比宮中,估勢作威,汝知之否?”肅宗聞言,悚然起應道:“容即查治。
”上皇道:“此時若不即為防禁,恐後将不可複制。
”肅宗唯唯而退。
原來那皇後恃寵驕悍,肅宗因愛而生畏,不敢少加以聲色。
李輔國掌握兵權,阿附張後,恃勢弄權,肅宗雖亦心忌之,卻急切奈何他不得。
放雖承上皇嚴谕,且隻隐忍不發。
正是: 堪笑君王也怕婆,奴乘婆勢莫如何。
小人女子真難養,一任嚴 親相诋河。
肅宗便隐忍不發。
那知上皇這幾句言語,内侍們忽私相傳說,早傳入車輔國耳中。
輔國密地啟知皇後,各懷怨怒,相與計議道:“上皇深居宮禁,久已不預朝政,今何忽有煩言,此必高力士妄生議論,聞于上皇故也。
力士為上皇耳目,當回去之,更須使官家莫要常與上皇相見,須遷上皇于西内為妙。
”自此肅宗欲往朝上皇,都被張後尋些事情阻隔往了。
上皇所居南内興慶宮,與民間闾闾相近,其西北隅有一高樓,名長慶樓,登樓而望,可見街市。
上皇時常臨幸此樓,街市過往的人遙望叩拜,上皇有時以禦膳餘剩之物,命高力士宣賜街市中父者,人都歡忻,共呼萬歲。
李輔國便乘機借端密奏肅宗道:“上皇居興慶宮,而高力士日與外人交通,恐其不利于陛下。
且興慶宮與民居逼近,非至尊所宜居。
西内深嚴,當奉迎太上居之,庶可杜絕小人,無有他虞。
”肅宗道:“上皇愛興慶宮,自蜀中歸,即退居于此,今無故遷徙,殊佛這聖意,斷乎不可。
”輔國見肅宗不從其言,乃密啟張後,使亦以此言上奏。
肅宗恐驚動上皇,也不肯聽。
張後忿然道:“此妾為陛下計耳,今日不聽良言,莫叫後日追悔!”說罷,拂衣而起。
肅宗默默含怒,适又偶觸風寒,身上不豫,暫罷設朝,隻于宮中靜養。
輔國途乘此機會,與張後定計,矯旨遣心腹内侍及羽林軍士,整備車馬,詣興慶宮奉迎上皇,遷居西内,請即日發駕。
上皇錯愕不知所謂,内侍奏稱皇爺以興慶宮逼近民居,有亵至尊,故特奉請駕幸西内。
皇爺現在西内,候太上駕到。
上皇心下驚疑,欲待不行,又恐有他變。
高力士奏道:“既皇帝有旨來迎,太上且可一往,俟至彼處,與皇帝面言,或遷或否,再作計議,老奴護駕前去。
”上皇無奈,隻得匆匆上辇。
高力士令軍士前導,内侍擁護,銮輿緩緩行動。
将至西内,隻見李輔國戎服佩劍,率領軍士數百人,各執戈矛,排列道旁。
上皇在辇上望見,大驚失色。
高力士見這光景,勃然怒起,厲聲大喝道:“太上皇爺駕幸西内,李輔國戎服引衆而來,意欲何為?”輔國蓦被這一喝,不覺喪氣,忙俯伏奏道:“奴輩奉旨來迎護車駕。
”力士喝道:“既來護駕,可便脫劍扶辇!”輔國隻得解下腰間佩劍,與力士一同護辇而行。
力士傳呼軍士們且退,不必随駕。
既入西内,至甘露殿,上皇下辇,升殿坐定,問:“皇帝何在?”輔國奏道:“皇爺适間正欲至此迎駕,因觸風寒,忽然疾作,不能前來。
命奴輩轉奏,俟即日稍疾,便來朝見。
”上皇道:“皇帝既有恙,不必便來,待痊愈了來罷。
”輔國領旨,叩辭而去。
上皇歎息,謂高力士道:“今日非高将軍有膽,朕幾不免。
”力士叩頭道:“因太上過于驚疑耳,五十年太平天子,誰敢不敬?”上皇搖首道:“此一時,彼一時。
”力士道:“今日遷宮之舉,還恐是輔國作祟,皇後主張,非皇帝聖意。
”上皇道:“興慶宮是朕所建,于此娛老,頗亦自适。
不意忽又徙居此地,茕茕老身,幾無甯處,真可為長歎!”上皇說罷,凄然欲淚。
後人有詩歎雲: 三子冤誅最慘凄,那堪又納壽王妻?今當道婦欺翁日,懊悔從 前志太迷。
李輔
遠庭闱, 移官寝,尊養廢。
晚景添憔悴,追思舊寵常揮淚。
魂魄還堪尋 覓來,遇仙翁,說前因,明往事。
調寄“夜遊宮” 百行莫先于孝,而天子之孝,又與常人之孝不同。
孟子雲:孝于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
尊之至,方為孝之至。
頑如瞽(目叟),而舜能盡事親之道,故孔子稱之為大孝。
迨乎後世,偏是帝王之家,其于父子之間,偏是易起嫌疑,易生釁隙。
此不必皆因親之不慈,子之不孝,大抵多因勢阻于妻子,情間于小人。
即如唐肅宗之奉事上皇,原未嘗不孝,上皇之待肅宗,亦未嘗不慈。
卻因媳婦驕悍,宦豎肆橫,遂緻為父的老景失歡,為子的孝道有缺。
乃或者雲:上皇當年聽信讒言,一日殺三子,且納壽王之妃楊氏為貴妃,有傷輪理,後來受那逆婦逆奴的氣,正是天之報施,往往如此。
上皇與楊妃,原因宿世有緣,所以今生會合,其他諸人,或承寵幸,或被誅戮,當亦各有宿因,事非偶然。
此系仙翁所言,見之逸史,今編迷于演義之末,完結隋炀帝、唐明皇兩朝天子的事,好教看官們明白這些前因後果。
話說上皇自梅妃死後,愈覺寂寥,又因肅宗的皇後張氏,驕蹇不恭,失事上之禮。
上皇且聞宦官李輔國内外比附弄權,心上甚是不悅。
要與肅宗說知,教他嚴加訓饬。
高力士再三谏阻,上皇隻是忍耐不住。
一日,肅宗來問安,上是賜宴,飲宴之際,說了些朝務。
上皇道:“從來治國平天下,必先齊其家,今聞庵奴李輔國附比宮中,估勢作威,汝知之否?”肅宗聞言,悚然起應道:“容即查治。
”上皇道:“此時若不即為防禁,恐後将不可複制。
”肅宗唯唯而退。
原來那皇後恃寵驕悍,肅宗因愛而生畏,不敢少加以聲色。
李輔國掌握兵權,阿附張後,恃勢弄權,肅宗雖亦心忌之,卻急切奈何他不得。
放雖承上皇嚴谕,且隻隐忍不發。
正是: 堪笑君王也怕婆,奴乘婆勢莫如何。
小人女子真難養,一任嚴 親相诋河。
肅宗便隐忍不發。
那知上皇這幾句言語,内侍們忽私相傳說,早傳入車輔國耳中。
輔國密地啟知皇後,各懷怨怒,相與計議道:“上皇深居宮禁,久已不預朝政,今何忽有煩言,此必高力士妄生議論,聞于上皇故也。
力士為上皇耳目,當回去之,更須使官家莫要常與上皇相見,須遷上皇于西内為妙。
”自此肅宗欲往朝上皇,都被張後尋些事情阻隔往了。
上皇所居南内興慶宮,與民間闾闾相近,其西北隅有一高樓,名長慶樓,登樓而望,可見街市。
上皇時常臨幸此樓,街市過往的人遙望叩拜,上皇有時以禦膳餘剩之物,命高力士宣賜街市中父者,人都歡忻,共呼萬歲。
李輔國便乘機借端密奏肅宗道:“上皇居興慶宮,而高力士日與外人交通,恐其不利于陛下。
且興慶宮與民居逼近,非至尊所宜居。
西内深嚴,當奉迎太上居之,庶可杜絕小人,無有他虞。
”肅宗道:“上皇愛興慶宮,自蜀中歸,即退居于此,今無故遷徙,殊佛這聖意,斷乎不可。
”輔國見肅宗不從其言,乃密啟張後,使亦以此言上奏。
肅宗恐驚動上皇,也不肯聽。
張後忿然道:“此妾為陛下計耳,今日不聽良言,莫叫後日追悔!”說罷,拂衣而起。
肅宗默默含怒,适又偶觸風寒,身上不豫,暫罷設朝,隻于宮中靜養。
輔國途乘此機會,與張後定計,矯旨遣心腹内侍及羽林軍士,整備車馬,詣興慶宮奉迎上皇,遷居西内,請即日發駕。
上皇錯愕不知所謂,内侍奏稱皇爺以興慶宮逼近民居,有亵至尊,故特奉請駕幸西内。
皇爺現在西内,候太上駕到。
上皇心下驚疑,欲待不行,又恐有他變。
高力士奏道:“既皇帝有旨來迎,太上且可一往,俟至彼處,與皇帝面言,或遷或否,再作計議,老奴護駕前去。
”上皇無奈,隻得匆匆上辇。
高力士令軍士前導,内侍擁護,銮輿緩緩行動。
将至西内,隻見李輔國戎服佩劍,率領軍士數百人,各執戈矛,排列道旁。
上皇在辇上望見,大驚失色。
高力士見這光景,勃然怒起,厲聲大喝道:“太上皇爺駕幸西内,李輔國戎服引衆而來,意欲何為?”輔國蓦被這一喝,不覺喪氣,忙俯伏奏道:“奴輩奉旨來迎護車駕。
”力士喝道:“既來護駕,可便脫劍扶辇!”輔國隻得解下腰間佩劍,與力士一同護辇而行。
力士傳呼軍士們且退,不必随駕。
既入西内,至甘露殿,上皇下辇,升殿坐定,問:“皇帝何在?”輔國奏道:“皇爺适間正欲至此迎駕,因觸風寒,忽然疾作,不能前來。
命奴輩轉奏,俟即日稍疾,便來朝見。
”上皇道:“皇帝既有恙,不必便來,待痊愈了來罷。
”輔國領旨,叩辭而去。
上皇歎息,謂高力士道:“今日非高将軍有膽,朕幾不免。
”力士叩頭道:“因太上過于驚疑耳,五十年太平天子,誰敢不敬?”上皇搖首道:“此一時,彼一時。
”力士道:“今日遷宮之舉,還恐是輔國作祟,皇後主張,非皇帝聖意。
”上皇道:“興慶宮是朕所建,于此娛老,頗亦自适。
不意忽又徙居此地,茕茕老身,幾無甯處,真可為長歎!”上皇說罷,凄然欲淚。
後人有詩歎雲: 三子冤誅最慘凄,那堪又納壽王妻?今當道婦欺翁日,懊悔從 前志太迷。
李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