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義 第90回 矢忠貞顔真卿起義 遭妒忌哥舒翰喪師
關燈
小
中
大
去。
杲卿令袁履謙入饒陽,慰勞将士,傳檄諸郡,于是河北響應。
杲卿以李欽湊的首級與高邈、何千年二人,獻于京師,使其子顔泉明與内邱丞張通幽,赍表文赴京師奏報。
那張通幽即張通誤之弟,他恐因其兄降賊,禍及家門,思為保全之計,知太原尹王承業,與楊國忠有交,欲藉以為援。
乃力勸王承業留住顔泉明,表其奏文,攘其功為己功。
杲卿起義才數日,賊将史思明引兵突至城下,杲卿使人往太原告急,王承業既攘其功,正利于杲卿之死,擁兵不救。
杲卿悉力拒戰,糧盡兵疲,城遂陷,為賊所執,解送祿山軍前。
安祿山大喝一聲道:“你何背我而反!”杲卿(目真)目大罵,祿山怒甚,令人割其舌,并袁履謙一同遇害。
二人至死,罵不絕口。
正是: 通幽顧家不顧國,承業冒功更忌功。
坐使忠良被兵刃,空将血 淚灑西鳳。
杲卿盡節而死,卻因王承業掩冒其功,張通幽詭誕其說,楊國忠蒙蔽其說,朝廷竟無恤贈之典。
直至肅宗乾元年間,顔真卿泣涕訴于肅宗,轉達上皇。
那時王承業已為别事,被罪而死。
張通幽尚在,上皇命杖殺之。
追贈杲卿為太子太保,谥曰忠節。
其子泉明,為賊所掠,後于賊中逃脫,求得其父屍,并求得袁履謙之屍,一體棺殓以歸。
凡顔氏族人及其父之舊将吏妻子流落者,都出資贖回五十餘家,共三百餘口,人皆稱其高義。
此亦是後話。
且說真卿一日聞杲卿之死,大哭大驚,哭是哭其兄,驚的是常山失守,賊據要沖,深為可慮。
忽探馬來報,說郭子儀奉诏進取東京,特薦李光弼為河東節度使,分兵萬餘,從井陉而來,一路進取。
顔真卿喜道:“如此則常山可複矣!”時清河縣吏民,使其邑人李萼至平原,奉粟帛器械,以資軍用,且乞借兵以為戰守之助。
那李萼年方弱冠,器宇軒昂,言同明快。
真卿奇其人,以兵五千借之。
李萼因進言說道:“朝廷已遣兵出崞口,賊據險相拒,官軍不得前。
公今引兵先擊魏郡,公兵開崞口以引出官軍,團讨平汲邺以北諸郡縣,然後合諸鎮兵,南臨孟津,據守要害,制其北走之路。
但須表奏朝廷,堅壁勿戰,不過月餘,賊必有内潰相圖之事矣!”真卿然其說,命參軍李擇交等,将兵會清河、博平,兵屯于堂邑。
僞魏郡太守袁知泰率衆來戰,官軍奮力擊之,賊衆潰敗,遂拔魏郡,軍聲大振。
北海太守賀蘭進明兵來會屯于平原城之南,真卿待之甚厚,且以堂邑之功讓之。
進明居之不疑,竟自具表上奏,真卿亦不以為怪。
又聞李光弼已恢複常山,郭子儀與李光弼合兵一處。
賊将史思明來戰,子儀用計,思明露髻跣足,持折槍步行,私自逃去,河北十餘郡皆下。
又聞雍邱防禦使張巡與賊連戰,屢敗賊衆。
正歡喜間,忽聞朝廷上有诏,催促副元帥哥舒翰出戰。
原來哥舒翰屯軍潼關,為長安屏障之計,按兵不動,待時而進。
河源軍副使王思禮乘間進言曰:“今天下以楊國忠召亂,莫不切齒,公當上表,請斬楊國忠之頭,以謝天下,則人心皆快,各效死力矣!”哥舒翰搖頭不應。
王思禮又道:“若是上表,未必便如所請,仆願以三十騎,劫取楊國忠至潼關斬之。
”哥舒翰愕然道:“若如此,真是哥舒翰反,不是安祿山反了。
此言何可出諸君口?”思禮乃不敢複言。
那邊楊國忠也有人對他說:“朝廷重兵,盡在哥舒翰掌握之中;倘假人言為口實,如拔旗西指,為不利于公,将若之何?”國忠聽說乃大懼,方尋思無計,忽人報賊将崔乾情在陝,兵不滿四千,羸弱不堪,甚屬無備。
國忠即奏啟玄宗,遣使催哥舒翰進兵恢複陝洛。
哥舒翰飛章奏言道:“安祿山習于用兵,豈真無備。
今特示弱者,誘我出兵耳!我兵若輕出敵,正堕他的詭計。
且賊遠來,利在速戰,我兵據險,利于堅守。
況賊殘虐,失衆民心,勢已日蹩,将有内變,因而乘之,可不戰而自戢。
要在成功,何必務速?今諸道征兵,尚多未集,請姑待之。
”郭子儀、李光弼亦上言:“請引兵北攻範陽,覆其巢袕,擒賊黨之妻孥為質,以招之,賊必内潰。
潼關大兵,惟宜固守,不可
杲卿令袁履謙入饒陽,慰勞将士,傳檄諸郡,于是河北響應。
杲卿以李欽湊的首級與高邈、何千年二人,獻于京師,使其子顔泉明與内邱丞張通幽,赍表文赴京師奏報。
那張通幽即張通誤之弟,他恐因其兄降賊,禍及家門,思為保全之計,知太原尹王承業,與楊國忠有交,欲藉以為援。
乃力勸王承業留住顔泉明,表其奏文,攘其功為己功。
杲卿起義才數日,賊将史思明引兵突至城下,杲卿使人往太原告急,王承業既攘其功,正利于杲卿之死,擁兵不救。
杲卿悉力拒戰,糧盡兵疲,城遂陷,為賊所執,解送祿山軍前。
安祿山大喝一聲道:“你何背我而反!”杲卿(目真)目大罵,祿山怒甚,令人割其舌,并袁履謙一同遇害。
二人至死,罵不絕口。
正是: 通幽顧家不顧國,承業冒功更忌功。
坐使忠良被兵刃,空将血 淚灑西鳳。
杲卿盡節而死,卻因王承業掩冒其功,張通幽詭誕其說,楊國忠蒙蔽其說,朝廷竟無恤贈之典。
直至肅宗乾元年間,顔真卿泣涕訴于肅宗,轉達上皇。
那時王承業已為别事,被罪而死。
張通幽尚在,上皇命杖殺之。
追贈杲卿為太子太保,谥曰忠節。
其子泉明,為賊所掠,後于賊中逃脫,求得其父屍,并求得袁履謙之屍,一體棺殓以歸。
凡顔氏族人及其父之舊将吏妻子流落者,都出資贖回五十餘家,共三百餘口,人皆稱其高義。
此亦是後話。
且說真卿一日聞杲卿之死,大哭大驚,哭是哭其兄,驚的是常山失守,賊據要沖,深為可慮。
忽探馬來報,說郭子儀奉诏進取東京,特薦李光弼為河東節度使,分兵萬餘,從井陉而來,一路進取。
顔真卿喜道:“如此則常山可複矣!”時清河縣吏民,使其邑人李萼至平原,奉粟帛器械,以資軍用,且乞借兵以為戰守之助。
那李萼年方弱冠,器宇軒昂,言同明快。
真卿奇其人,以兵五千借之。
李萼因進言說道:“朝廷已遣兵出崞口,賊據險相拒,官軍不得前。
公今引兵先擊魏郡,公兵開崞口以引出官軍,團讨平汲邺以北諸郡縣,然後合諸鎮兵,南臨孟津,據守要害,制其北走之路。
但須表奏朝廷,堅壁勿戰,不過月餘,賊必有内潰相圖之事矣!”真卿然其說,命參軍李擇交等,将兵會清河、博平,兵屯于堂邑。
僞魏郡太守袁知泰率衆來戰,官軍奮力擊之,賊衆潰敗,遂拔魏郡,軍聲大振。
北海太守賀蘭進明兵來會屯于平原城之南,真卿待之甚厚,且以堂邑之功讓之。
進明居之不疑,竟自具表上奏,真卿亦不以為怪。
又聞李光弼已恢複常山,郭子儀與李光弼合兵一處。
賊将史思明來戰,子儀用計,思明露髻跣足,持折槍步行,私自逃去,河北十餘郡皆下。
又聞雍邱防禦使張巡與賊連戰,屢敗賊衆。
正歡喜間,忽聞朝廷上有诏,催促副元帥哥舒翰出戰。
原來哥舒翰屯軍潼關,為長安屏障之計,按兵不動,待時而進。
河源軍副使王思禮乘間進言曰:“今天下以楊國忠召亂,莫不切齒,公當上表,請斬楊國忠之頭,以謝天下,則人心皆快,各效死力矣!”哥舒翰搖頭不應。
王思禮又道:“若是上表,未必便如所請,仆願以三十騎,劫取楊國忠至潼關斬之。
”哥舒翰愕然道:“若如此,真是哥舒翰反,不是安祿山反了。
此言何可出諸君口?”思禮乃不敢複言。
那邊楊國忠也有人對他說:“朝廷重兵,盡在哥舒翰掌握之中;倘假人言為口實,如拔旗西指,為不利于公,将若之何?”國忠聽說乃大懼,方尋思無計,忽人報賊将崔乾情在陝,兵不滿四千,羸弱不堪,甚屬無備。
國忠即奏啟玄宗,遣使催哥舒翰進兵恢複陝洛。
哥舒翰飛章奏言道:“安祿山習于用兵,豈真無備。
今特示弱者,誘我出兵耳!我兵若輕出敵,正堕他的詭計。
且賊遠來,利在速戰,我兵據險,利于堅守。
況賊殘虐,失衆民心,勢已日蹩,将有内變,因而乘之,可不戰而自戢。
要在成功,何必務速?今諸道征兵,尚多未集,請姑待之。
”郭子儀、李光弼亦上言:“請引兵北攻範陽,覆其巢袕,擒賊黨之妻孥為質,以招之,賊必内潰。
潼關大兵,惟宜固守,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