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公園

關燈
北海公園 在二百多萬人口的城市中,尤其是在布局謹嚴,街道引直,建築物主要都左右對稱的北京城中,會有像北海這樣一處水闊天空,風景如畫的環境,據在城市的心髒地帶,實在令人料想不到,使人驚喜。

    初次走過橫亘在北海和中海之間的金鳌玉橋的時候,望見隔水的景物,真像一幅畫面,給人的印象尤為深刻。

    聳立在水心的瓊華島,山巅白塔,林間樓台,受晨光或夕陽的渲染,景象非凡特殊,湖岸石橋上的遊人或水面小船,處處也都像在畫中。

    池沼園林是近代城市的肺腑,借以調節氣候,美化環境,休息精神;北海風景區對全市人民的健康所起的作用是無法衡量的。

    北海在藝術和曆史方面的價值都是很突出的,但更可貴的還是在它今天回到了人民手裡,成為人民的公園。

     我們重視北海的曆史,因為它也就是北京城曆史重要的一段。

    它是今天的北京城的發源地。

    遠在遼代(十一世紀初),瓊華島的地址就是一個著名的台,傳說是“蕭太後台”;到了金朝(十二世紀中),統治者在這裡奢侈地為自己建造郊外離宮:鑿大池,改台為島,移北宋名石築山,山巅建美麗的大殿。

    元忽必烈攻破中都,曾住在這裡。

    元建都時,廢中都舊城,選擇了這離宮地址作為他的新城,大都皇宮的核心,稱北海和中海為太液池。

    元的三個宮分立在兩岸,水中前有“瀛洲圓殿”,就是今天的團城,北面有橋通“萬歲山”,就是今天的瓊華島。

    島立太液池中,氣勢雄壯,山巅廣寒殿居高臨下,可以遠望西山,俯瞰全城,是忽必烈的主要宮殿,也是全城最突出的重點。

    明毀元三宮,建造今天的故宮以後,北海和中海的地位便不同了,也不那樣重要了。

    統治者把兩海改為遊宴的庭園,稱做“内苑”。

    廣寒殿廢而不用,明萬曆時坍塌。

    清初開辟南海,增修許多庭園建築;北海北岸和東岸都有個别幽靜的單位。

    北海面貌最顯著的改變是在一六五一年,瓊華島廣寒殿舊址上,建造了今天所見的西藏式白塔。

    島正南半山殿堂也改為佛寺,由石階直升上去,遙對團城。

    這個景象到今天已保持整整三百年了。

     北海布局的藝術手法是繼承宮苑創造幻想仙境的傳統,所以它以瓊華島仙山樓閣的姿态為主:上面是台殿亭館;中間有岩洞石室;北面遊廊環抱,廊外有白石欄楯,長達三百公尺;中間漪瀾堂,上起軒樓為遠帆樓,和北岸的五龍亭隔水遙望,互見缥缈,是本着想象的仙山景物而安排的。

    湖心本植蓮花,其間有畫舫來去。

    北岸佛寺之外,還作小西天,又受有佛教畫的影響。

    其他如橋亭堤岸,多少是模拟山水畫意。

    北海的布局是有着豐富的藝術傳統的。

    它的曲折有趣、多變化的景物,也就是它最得遊人喜愛的因素。

    同時更因為它的水面宏闊,林岸較深,尺度大,氣魄大,最适合于現代青年假期中的一切活動:劃船、滑冰、登高遠眺,北海都有最好的條件。

     天壇 天壇在北京外城正中線的東邊,占地差不多四千畝,圍繞着有兩重紅色圍牆。

    牆内茂密參天的老柏樹,遠望是一片蒼郁的綠蔭。

    由這樹林中高高聳出深藍色傘形的琉璃瓦頂,它是三重檐子的圓形大殿的上部,尖端上閃耀着塗金寶頂。

    這是祖國一個特殊的建築物,世界聞名的天壇祈年殿。

    由南方到北京來的火車,進入北京城後,車上的人都可以從車窗中見到這個景物。

    它是許多人對北京文物建築最先的一個印象。

     天壇是過去封建主每年祭天和祈禱豐年的地方,封建的愚民政策和迷信的産物;但它也是過去辛勤的勞動人民用血汗和智慧所創造出來的一種特殊美麗的建築類型,今天有着無比的藝術和曆史價值。

     天壇的全部建築分成簡單的兩組,安置在平舒開朗的環境中,外周用深深的樹林圍護着。

    南面一組主要是祭天的大壇,稱做“圜丘”,和一座不大的圓殿,稱“皇穹宇”。

    北面一組就是祈年殿和它的後殿——皇乾殿、東西配殿和前面的祈年門。

    這兩組相距約六百公尺,有一條白石大道相聯。

    兩組之外,重要的附屬建築隻有向東的“齋宮”一處。

    外面兩周的圍牆,在平面上南邊一半是方的,北邊一半是半圓形的。

    這是根據古代“天圓地方”的說法而建築的。

     圜丘是祭天的大壇,平面正圓,全部白石砌成;分三層,高約一丈六尺;最上一層直徑九丈,中層十五丈,底層二十一丈。

    每層有石欄杆繞着,三層欄闆共合成三百六十塊,象征“周天三百六十度”。

    各層四面都有九步台階。

    這座壇全部尺寸和數目都用一、三、五、七、九的“天數”或它們的倍數,是最典型的封建迷信結合的要求。

    但在這種苛刻條件下,智慧的勞動人民卻在造形方面創造出一個藝術傑作。

    這座潔白如雪、重疊三層的圓壇,周圍環繞着玲珑像花邊般的石刻欄杆,形體是這樣地美麗,它永遠是個可珍貴的建築物,點綴在祖國的地面上。

     圜丘北面棂星門外是皇穹宇。

    這座單檐的小圓殿的作用是存放神位木牌(祭天時“請”到圜丘上面受祭,祭完送回)。

    最特殊的是它外面周繞的圍牆,平面作成圓形,隻在南面開門。

    牆面是精美的磨磚對縫,所以靠牆内任何一點,向牆上低聲細語,他人把耳朵靠近其他任何一點,都可以清晰聽到。

    人們都喜歡在這裡做這種“聲學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