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蓮夢 第一回 降蓮台空蓮說法

關燈
話說明朝末年,山東泰安州有一鄉民,姓白号雙山。

    夫妻兩口,誠實作家,持齋敬佛。

    生平有一毛病,是個鄙吝,随你至親骨肉,平日相與時極其和順。

    及至錢銀出納之際,無論周貧濟無,就是禮上該用的,也難出手。

    不是推托事故,定是假裝忙迫,必要短欠缺方為稱心,家計頗饒。

    隻是年近半百,無男無女。

     一日,雙山夫婦商量道:“我們兩個勤苦節儉,積些家業,可惜無人承任。

    聞得泰山上神道極靈,何不備些香燭去求禱一番。

    或者山神鑒格,降得子女,也完我們心事。

    ”算計已定,就揀一好日,要到泰山進香。

    是夜就虔誠沐浴睡了。

    睡到半夜,忽夢見天上降一金甲神人,送一枝蓮花來,雙山親手接住,及到醒來,還覺得吞氣馥郁。

    天明起身,對婆子道:“我昨日誠心要求男女,夜間就有奇夢,夢見天神送一枝蓮花與我。

    莫非山神憐念我們作家人要出去進香,未免盤纏費用,虛費無益。

    自古以來,相傳神道是聰明正直的,隻要一點真心誠敬他,他自然感格。

    難道希罕這幾枝香燭、幾張紙馬?我如今在家祈禱便有好夢,不若多吃幾月素齋,一心向善,或者邀天之幸,不至絕嗣,亦未可知。

    ”因此把進香念頭息了。

    可見悭吝的人,若省得一文,連神道也要騙的。

     過了幾月,果然夢寐有驗,那婆子就有了胎。

    看看十月滿足,臨盆之際生下一個女兒,眉清目秀十分可愛。

    鄰裡也有賀他的,他想,受人禮物,必要請人吃酒,虛費錢财何益。

    遂賀也不受、酒也不請,仍舊關門吃飯,一過數年,安然無事。

     那女兒越長越大了。

    不意,天運無常,那一年适值旱荒,雙山撐持過了。

    誰想,第二年越發大旱,赤地千裡,濟南、兖州一路,寸革不生。

    四遠饑民,打家劫舍。

    雙山家内所存粟麥,盡行搶去。

    他是平日一毫不舍得的,見了這光景,氣悶不過,夫妻不上半月.都氣死了。

    鄉鄰将他幾間小屋變賣完葬,結果他夫婦。

    隻存那個女兒流離漂散,日逐在街上抄化度日。

    且是人情惡薄,親戚故舊,就是平日受恩的,見人家衰敗,還不肯知恩報恩;何況雙山存日是個水米無交的,他遺下女兒,誰人肯收養他!幸喜女兒氣質比别人不同,雖則小小年紀,偏要自己主張,人有騙他,他竟不信。

    所穿的是孩子衣服,除了近鄰,也不曉得他是女兒,竟象小厮一般。

    怎奈家業蕩然,投身無路。

     忽一日往街上閑走,适見一個光僧,随了幾個徒弟,在一所野曠之處打坐。

    那白家女兒,正在無聊,也挨身在老僧旁邊坐下。

    隻見那老僧問道:“你是誰家之子,怎麼一人在此?”那女兒乖巧,竟不說自己是女兒,答道:“我是前村白家的兒子,今年十二歲。

    隻為年時荒旱,父母皆亡,孤存一身,無處着落,平日又無好親眷可以照顧,實是無可奈何。

    ”說了這一句,便嗚嗚哭将起來,引得那老僧慈悲念切,說道:“阿彌陀佛,有這樣苦事!貧僧是北邊來的,聞得泰山中有一尊活佛,要去參見他,故在此經過,歇息片時。

    今見你這般困苦,何不随貧僧同到山中出家度日?”那女兒暗思,抄化艱難,不如随他去圖個安飽,未為不可。

    就答道:“若得老師父救我,帶摯同去,極好的事了。

    我又無行李,今日就同走罷。

    ”竟假做小厮,随幾個僧人,一路行走,到了泰山中。

     卻說這泰山,是五嶽之宗,高四十餘裡,闊不可量。

    其上有日觀峰、丈人峰、蓮花峰、明月峰,又有石徑峪、桃花峪、黃岘嶺、飛雁嶺、白雲洞、水簾洞、黃花洞、玉女池、王母池、白龍池、封禅台、五大夫松。

    山中又有一座湧蓮庵,建在最僻之處。

    那庵中一個老僧,法名真如。

    當初原是儒家出身,讀書明理。

    後來削發披缁,做一個苦行和尚,不念佛,不肯招徒弟,也不住寺院,隻擇得一處無人耕種的荒地,便随高逐低,不論粟麥蔬菜桑麻之類,一概種植。

    卻也奇怪,凡是他種的,生的又豐盛,賣的又價高,除了一身日用之外,件件存餘堆極。

    他就将每年堆積之物施舍貧人。

    有喪事不完助他他成葬,有親事不就的助他成婚,有饑寒困乏的助他飽暖,有糧稅不足的助他完納。

    若堆積之物助完了,再種植起來,依舊助人。

    有人教他誦經念佛,他說:“我生平不要人财,不貪色欲,不慕功名,不輕貧賤,不重富貴,不修來世,與人無争。

    但一身吃着的,靠天地種植起來料理,倘若有餘,便要周濟人急,隻算把天地生養之物仍舊還了天地,為幹我事,何等幹淨。

    我做和尚是這等的,何消誦經念佛。

    ”如此苦行二十餘年,忽然一夕燈下現出一尊金剛來,口中朗誦經内四句谒言: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霜,應做如是觀。

     那真如不流不忙,立起身道:“你的話甚好,我已明白了。

    ”他原是識字明理的,因自号曰“真如”。

    嗣後,漸漸心裡透徹,曉得過人未來之事。

    往往論人未來事情,屢屢應驗。

    因此,人人播揚,處處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