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楊太後餓死金墉城 衛元德投降鮮卑部
關燈
小
中
大
心不死也。
&rdquo又問師巫曰:&ldquo能以術禁制之否?&rdquo師巫曰:&ldquo藉皇後洪福,何術不可行?&rdquo賈後曰:&ldquo但不知當施何術?&rdquo師巫曰:&ldquo倘已殓葬,即頗費手腳;若未殡殓,妾當往視之,施術殊易易也。
&rdquo賈後大喜,即命師巫與程據同至金墉城,監臨楊庶人之喪。
師巫既至,命取屍覆面入棺,又被散其發,将種種穢物,納入棺内;蓋棺之後,又削桃木為釘,釘棺之四隅,謂是魔勝之法,從此陰魂,永不得出。
覆命賈後,賈後大喜,重賞師巫而去。
此事廷臣中雖有知者,然皆畏賈後之威,不敢多言,自此洛陽連年無事。
話分兩頭。
卻說其時北荒之地,有一部落名曰鮮卑,追原其始,本是黃帝之後。
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諸華,或外分荒服。
大約黃帝當日,是大同之治,不限華夷,戰勝蚩尤之後,更無所謂華夷,所以諸子也随意分封。
黃帝有一子名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于北土國,國境之内,有一座大鮮卑山,因取國号曰鮮卑。
其後世之君,皆居于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國俗呼土為&ldquo拓&rdquo,呼後為&ldquo跋&rdquo。
因其祖宗黃帝,以土德王,遂以&ldquo拓跋&rdquo為姓。
至唐堯之時,其裔始均,曾入仕中國,此後不甚與中國往來,漸漸音信隔絕。
其後傳至第六十七世,其可汗【夾】北荒稱君主之詞。
名&ldquo毛&rdquo,聰明武略,國勢始大,統北方小國三十六。
魏明帝時,其可汗力微,曾遣其子沙漠汗,至洛陽觀風土,直至晉武帝受禅之後,始行歸國。
自此時時與晉往還,此時其可汗名祿官,國勢愈大,祿官自分其國為三大部:自統一部,使其兄之子猗、猗盧各統一部,骎乎有進窺中原之勢。
時有代州人衛操,字元德者,生本落拓不羁,頗有才學,欲求仕進,苦無援引,因此郁郁不得志。
其同郡人姬澹,字世雅,向為莫逆,境遇亦複相同,時常互相推重,又互以不得用世為憂。
一日,二人又複相對論心,姬澹曰:&ldquo目今淫後恣權,張華、裴等輩,徒負衆望,毫無建樹。
諸王各就一藩,莫不眈眈注視朝柄,不久必有亂事。
一班士大夫徒尚清談,絕無實際。
我輩縱使出仕,亦未必能盡所長,反不如老于田野,放着冷眼,旁觀時局,正如看一場好戲劇也。
&rdquo衛操曰:&ldquo諸王之中,豈但注視朝柄,以吾意測之,且有觑觎神器者。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古有明訓。
我輩自不宜出仕。
但是&lsquo天生我才必有用&rsquo,豈可以任其投閑置散,以終此身?&rdquo 道言未了,忽一人大呼而入曰:&ldquo此時正有大好機會,叔父何憂投閑置散哉?&rdquo姬澹視之,蓋衛操之侄衛雄也。
衛雄字世遠,生有萬夫不當之勇,亦終日郁郁,以閑居為憂者。
當下衛操問曰:&ldquo出仕機會安在?&rdquo衛雄曰:&ldquo鮮卑可汗分其國為三部,自統一部,而令其兩弟猗、猗盧各統一部。
今猗正在參合陂,【夾】今山西大同府陽高縣東北。
與此處代州,正是毗連之地,我等何不投奔前去,陳說利害,豈不即見大用?&rdquo衛操躊躇曰:&ldquo我此時雖是隐居,從前卻在衛瓘處做了兩年牙門将,說不得忠臣不事二主。
&rdquo姬澹不等說完,即呵呵大笑曰:&ldquo豈不聞&lsquo良禽擇木而栖&rsquo?世遠之言是也。
&rdquo于是衛瓘操意決。
即日三人同行,一徑投奔猗。
衛操說曰:&ldquo方今大國廣拓疆土,雄視北方,天下之人,孰不震懾然?西方尚多未附之國,晉人不盡歸心,非久遠之圖也。
誠能西略諸國,南招晉人,俟天下歸服,一舉而定中原,非難事也。
&rdquo猗大喜,即薦之于可汗祿官。
祿官與之論天下大計,亦十分悅服,即令三人同秉國政。
【眉】本國有人材而不能用,終使之為敵用而後已。
此列強并峙,時所最宜注意者也。
區區一衛操何足道,然天下豈一衛操已哉。
一面招納晉人,一面饬令猗、猗盧西略諸郡,降附者三十餘國。
晉朝邊吏,聞報大驚,飛章奏報。
不知朝廷得報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讀晉史者,莫不注目于十六國紛争;此卻于未叙十六國之先,先叙入鮮卑,為北魏入中華作一導線,是作《兩晉演義》未畢,已為《南北朝演義》作引子也,又妙在不離正史。
&rdquo又問師巫曰:&ldquo能以術禁制之否?&rdquo師巫曰:&ldquo藉皇後洪福,何術不可行?&rdquo賈後曰:&ldquo但不知當施何術?&rdquo師巫曰:&ldquo倘已殓葬,即頗費手腳;若未殡殓,妾當往視之,施術殊易易也。
&rdquo賈後大喜,即命師巫與程據同至金墉城,監臨楊庶人之喪。
師巫既至,命取屍覆面入棺,又被散其發,将種種穢物,納入棺内;蓋棺之後,又削桃木為釘,釘棺之四隅,謂是魔勝之法,從此陰魂,永不得出。
覆命賈後,賈後大喜,重賞師巫而去。
此事廷臣中雖有知者,然皆畏賈後之威,不敢多言,自此洛陽連年無事。
話分兩頭。
卻說其時北荒之地,有一部落名曰鮮卑,追原其始,本是黃帝之後。
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諸華,或外分荒服。
大約黃帝當日,是大同之治,不限華夷,戰勝蚩尤之後,更無所謂華夷,所以諸子也随意分封。
黃帝有一子名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于北土國,國境之内,有一座大鮮卑山,因取國号曰鮮卑。
其後世之君,皆居于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國俗呼土為&ldquo拓&rdquo,呼後為&ldquo跋&rdquo。
因其祖宗黃帝,以土德王,遂以&ldquo拓跋&rdquo為姓。
至唐堯之時,其裔始均,曾入仕中國,此後不甚與中國往來,漸漸音信隔絕。
其後傳至第六十七世,其可汗【夾】北荒稱君主之詞。
名&ldquo毛&rdquo,聰明武略,國勢始大,統北方小國三十六。
魏明帝時,其可汗力微,曾遣其子沙漠汗,至洛陽觀風土,直至晉武帝受禅之後,始行歸國。
自此時時與晉往還,此時其可汗名祿官,國勢愈大,祿官自分其國為三大部:自統一部,使其兄之子猗、猗盧各統一部,骎乎有進窺中原之勢。
時有代州人衛操,字元德者,生本落拓不羁,頗有才學,欲求仕進,苦無援引,因此郁郁不得志。
其同郡人姬澹,字世雅,向為莫逆,境遇亦複相同,時常互相推重,又互以不得用世為憂。
一日,二人又複相對論心,姬澹曰:&ldquo目今淫後恣權,張華、裴等輩,徒負衆望,毫無建樹。
諸王各就一藩,莫不眈眈注視朝柄,不久必有亂事。
一班士大夫徒尚清談,絕無實際。
我輩縱使出仕,亦未必能盡所長,反不如老于田野,放着冷眼,旁觀時局,正如看一場好戲劇也。
&rdquo衛操曰:&ldquo諸王之中,豈但注視朝柄,以吾意測之,且有觑觎神器者。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古有明訓。
我輩自不宜出仕。
但是&lsquo天生我才必有用&rsquo,豈可以任其投閑置散,以終此身?&rdquo 道言未了,忽一人大呼而入曰:&ldquo此時正有大好機會,叔父何憂投閑置散哉?&rdquo姬澹視之,蓋衛操之侄衛雄也。
衛雄字世遠,生有萬夫不當之勇,亦終日郁郁,以閑居為憂者。
當下衛操問曰:&ldquo出仕機會安在?&rdquo衛雄曰:&ldquo鮮卑可汗分其國為三部,自統一部,而令其兩弟猗、猗盧各統一部。
今猗正在參合陂,【夾】今山西大同府陽高縣東北。
與此處代州,正是毗連之地,我等何不投奔前去,陳說利害,豈不即見大用?&rdquo衛操躊躇曰:&ldquo我此時雖是隐居,從前卻在衛瓘處做了兩年牙門将,說不得忠臣不事二主。
&rdquo姬澹不等說完,即呵呵大笑曰:&ldquo豈不聞&lsquo良禽擇木而栖&rsquo?世遠之言是也。
&rdquo于是衛瓘操意決。
即日三人同行,一徑投奔猗。
衛操說曰:&ldquo方今大國廣拓疆土,雄視北方,天下之人,孰不震懾然?西方尚多未附之國,晉人不盡歸心,非久遠之圖也。
誠能西略諸國,南招晉人,俟天下歸服,一舉而定中原,非難事也。
&rdquo猗大喜,即薦之于可汗祿官。
祿官與之論天下大計,亦十分悅服,即令三人同秉國政。
【眉】本國有人材而不能用,終使之為敵用而後已。
此列強并峙,時所最宜注意者也。
區區一衛操何足道,然天下豈一衛操已哉。
一面招納晉人,一面饬令猗、猗盧西略諸郡,降附者三十餘國。
晉朝邊吏,聞報大驚,飛章奏報。
不知朝廷得報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讀晉史者,莫不注目于十六國紛争;此卻于未叙十六國之先,先叙入鮮卑,為北魏入中華作一導線,是作《兩晉演義》未畢,已為《南北朝演義》作引子也,又妙在不離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