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回 一時失國東入吳 萬裡無家西至楚
關燈
小
中
大
非朝廷不能忘情于我,知我在此,故先追奪仲彬的诰命,以觀動靜,恐還有禍及我。
” 程濟道:“禍事必無,師請放心。
但既為僧,即如孤雲野鶴,原不宜久住人間。
況此地離宮阙不過千裡,縱使朝廷忘情,亦不安也。
”建文聽了道:“是。
”即欲遠行。
仲彬苦留道:“追奪仲彬诰命,未必為師,請暫寬一日,容再打聽。
”建文隻得住下。
到了次日,隻見吳江縣丞,姓鞏名德,奉府裡文書,着他至仲彬家追奪诰命。
仲彬相見,問知來意,隻得捧出诰命繳上。
鞏德收了,又道:“有人傳說,建文君在于君處,不知果有此事否?”仲彬聽了,假作吃驚道:“久聞建文君己火崩矣,如何得能在此!”鞏德便不再言,微笑而去。
仲彬送鞏德去後,忙走來對建文痛哭,将鞏德文言說了,又道:“本欲欲師久住,少盡犬馬之私,不意風聲樹影,漸漸追求到此,倘有不測,禍及于師,卻将奈何!”建文道:“事已至此,我明日即當遠行,但師弟相聚未久,又要分散,未免于心恻恻耳。
”衆弟子聽了,俱各淚下。
仲彬因命置酒,師弟作别,飲了半夜。
說到傷心,鄭洽不禁歎息道:“臨天下當以仁義稱至治,今天下誰不稱仁慕義,乃不能保其位,此何意也!”梁良玉流涕答道:“曹瞞篡漢,司馬懿篡魏,反俨然承統,此又何意?總之天難問,理難窮耳。
”程濟道:“得失乃天數,而篡自篡,仁義自仁義,千古原自分明,諸君何不察也?”郭節道:“這總難言,隻合聽之。
且請問師此行,當往何地?不知何時方得再晤?”程濟道:“目今福星在滇中,弟子欲奉師至雲南。
但雲南道遠,衆弟子難至,襄一陽一中道,可以再晤。
來春三月,當約會于廖平家,不知師意何如?”建文道:“所議甚善,即如此可也。
”大家議定,方各就寝。
到了次日,建文與兩個和尚、一個道人,竟往京口而去,其餘衆弟子各各分散。
建文師弟四人,行藏不甚怪異,在路中雖無人物色,但心中終有此懼怯。
及到了京中,不敢從金陵城外過去,恐有人認得,惹是招非。
四人算計,竟買舟渡過了大江,望六一合而來。
到得六一合,天色晚了,要往大寺去住,又恐有人認得,隻得就借一個草店裡歇宿。
此時師弟四人,寂寂寥寥,在一間破屋内吃了粗粝晚餐,卧了稻草一床一鋪,也說不得。
到次早起來,離了草店,因想往楚,沿江南行。
在路曉行夜宿,受過了許多風霜勞苦,方才到得襄一陽一。
你道建文為何要到襄一陽一,來見廖平?原來燕兵入城時,建文竟欲身殉社稷,卻念太子文奎年小,無處着落。
偶值廖平入朝,知他忠義,遂悄悄将太子托付與他。
廖平慨然受命,藏太子而出,差的當家人送回襄一陽一,故建文要來看看太子。
及到襄一陽一,訪問廖平,不期廖平住的府前,正是衆人矚目之地。
這日忽然三個和尚、一個道人突至其家,廖平出迎,似驚似訝,默然不語,竟邀入後堂去了。
早有人看在眼裡,此時京中有人傳說建文帝不曾死,已削發為僧,逃亡在外,朝廷遣人各處追求,一發動人之疑。
故就有人來問廖平府家人,說:“前日那三個和尚是何人?” 家人報知廖平,廖平着驚,因暗暗與建文商議。
建文道:“我此來,隻為要看看文奎。
今已見他平安,我心已放下,既此地有人蹤迹,我即去矣。
”廖平道:“師間關到此,坐席尚不曾溫,怎就離去?城中西北有一座西山,甚是幽僻,無人往來,我曾造個草庵在上,養兩個村僧照管。
今屈師暫住于中,再打探消息。
” 建文見廖平情意殷殷,隻得應允,乘夜移到西山去住。
早有兩個府役,将前日見三個和尚、一個道人到廖侍郎家,廖侍郎邀入後堂,不見出來,蹤迹可疑,恐是建文,悄悄報知知府。
知府聽了着驚,遂打轎來見廖平,問道:“朝廷疑建文末死,出亡在外。
部中行文書到各州縣挨查,此事幹系甚大,本府昨聞得府上有三個和尚、一個道人來相投,不知是老先生甚麼親眷?故本府特來請教。
廖平聽了變色道:“老公祖此問甚奇,治生忝居司馬,豈不知法度?”有甚和尚道人,敢來投我?”知府道:“本府亦知無此事,因有人來報,不得不來請問。
”廖平道:“既有報知此事,糊塗不得,到要屈老公祖暫住,可叫此人來人去一搜,看個有無,方見明白。
”
” 程濟道:“禍事必無,師請放心。
但既為僧,即如孤雲野鶴,原不宜久住人間。
況此地離宮阙不過千裡,縱使朝廷忘情,亦不安也。
”建文聽了道:“是。
”即欲遠行。
仲彬苦留道:“追奪仲彬诰命,未必為師,請暫寬一日,容再打聽。
”建文隻得住下。
到了次日,隻見吳江縣丞,姓鞏名德,奉府裡文書,着他至仲彬家追奪诰命。
仲彬相見,問知來意,隻得捧出诰命繳上。
鞏德收了,又道:“有人傳說,建文君在于君處,不知果有此事否?”仲彬聽了,假作吃驚道:“久聞建文君己火崩矣,如何得能在此!”鞏德便不再言,微笑而去。
仲彬送鞏德去後,忙走來對建文痛哭,将鞏德文言說了,又道:“本欲欲師久住,少盡犬馬之私,不意風聲樹影,漸漸追求到此,倘有不測,禍及于師,卻将奈何!”建文道:“事已至此,我明日即當遠行,但師弟相聚未久,又要分散,未免于心恻恻耳。
”衆弟子聽了,俱各淚下。
仲彬因命置酒,師弟作别,飲了半夜。
說到傷心,鄭洽不禁歎息道:“臨天下當以仁義稱至治,今天下誰不稱仁慕義,乃不能保其位,此何意也!”梁良玉流涕答道:“曹瞞篡漢,司馬懿篡魏,反俨然承統,此又何意?總之天難問,理難窮耳。
”程濟道:“得失乃天數,而篡自篡,仁義自仁義,千古原自分明,諸君何不察也?”郭節道:“這總難言,隻合聽之。
且請問師此行,當往何地?不知何時方得再晤?”程濟道:“目今福星在滇中,弟子欲奉師至雲南。
但雲南道遠,衆弟子難至,襄一陽一中道,可以再晤。
來春三月,當約會于廖平家,不知師意何如?”建文道:“所議甚善,即如此可也。
”大家議定,方各就寝。
到了次日,建文與兩個和尚、一個道人,竟往京口而去,其餘衆弟子各各分散。
建文師弟四人,行藏不甚怪異,在路中雖無人物色,但心中終有此懼怯。
及到了京中,不敢從金陵城外過去,恐有人認得,惹是招非。
四人算計,竟買舟渡過了大江,望六一合而來。
到得六一合,天色晚了,要往大寺去住,又恐有人認得,隻得就借一個草店裡歇宿。
此時師弟四人,寂寂寥寥,在一間破屋内吃了粗粝晚餐,卧了稻草一床一鋪,也說不得。
到次早起來,離了草店,因想往楚,沿江南行。
在路曉行夜宿,受過了許多風霜勞苦,方才到得襄一陽一。
你道建文為何要到襄一陽一,來見廖平?原來燕兵入城時,建文竟欲身殉社稷,卻念太子文奎年小,無處着落。
偶值廖平入朝,知他忠義,遂悄悄将太子托付與他。
廖平慨然受命,藏太子而出,差的當家人送回襄一陽一,故建文要來看看太子。
及到襄一陽一,訪問廖平,不期廖平住的府前,正是衆人矚目之地。
這日忽然三個和尚、一個道人突至其家,廖平出迎,似驚似訝,默然不語,竟邀入後堂去了。
早有人看在眼裡,此時京中有人傳說建文帝不曾死,已削發為僧,逃亡在外,朝廷遣人各處追求,一發動人之疑。
故就有人來問廖平府家人,說:“前日那三個和尚是何人?” 家人報知廖平,廖平着驚,因暗暗與建文商議。
建文道:“我此來,隻為要看看文奎。
今已見他平安,我心已放下,既此地有人蹤迹,我即去矣。
”廖平道:“師間關到此,坐席尚不曾溫,怎就離去?城中西北有一座西山,甚是幽僻,無人往來,我曾造個草庵在上,養兩個村僧照管。
今屈師暫住于中,再打探消息。
” 建文見廖平情意殷殷,隻得應允,乘夜移到西山去住。
早有兩個府役,将前日見三個和尚、一個道人到廖侍郎家,廖侍郎邀入後堂,不見出來,蹤迹可疑,恐是建文,悄悄報知知府。
知府聽了着驚,遂打轎來見廖平,問道:“朝廷疑建文末死,出亡在外。
部中行文書到各州縣挨查,此事幹系甚大,本府昨聞得府上有三個和尚、一個道人來相投,不知是老先生甚麼親眷?故本府特來請教。
廖平聽了變色道:“老公祖此問甚奇,治生忝居司馬,豈不知法度?”有甚和尚道人,敢來投我?”知府道:“本府亦知無此事,因有人來報,不得不來請問。
”廖平道:“既有報知此事,糊塗不得,到要屈老公祖暫住,可叫此人來人去一搜,看個有無,方見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