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5回 姚道衍借蔔訪主 黃子澄畫策勸君
關燈
小
中
大
文書中串入袁珙名字,一勾即來,誰敢阻擋?”
燕王大喜,遂命長史行文差人,往南方一帶去勾攝。
原來袁柳莊名重天下,人人皆知,差人容易訪問。
去不多時,即将袁柳莊勾到燕國。
燕王想道:“道衍既薦袁柳莊,自是一路人。
我若召他相見,他自然稱贊,如何辨得真假?莫若我私行去,試他一試,看他如何。
”遂先命一個心腹侍臣,引袁柳莊在酒肆中飲酒;又在宿衛軍士中,選了九個相貌魁梧的,自家也取軍士的衣服穿了,與九人打扮做一樣,共湊成十人,一同步行到酒肆,就坐在袁柳莊對面吃酒。
袁柳莊忽然擡頭看見,吃了一驚,忙起身看着燕王道:“此相帝王也,如何在此?莫非是燕王麼?”因拜伏于地道:“殿下他日貴不可言,不宜如此輕行!”燕王假驚道:“你這人胡說!我十人皆宿衛長官,甚麼殿下!”袁柳莊又擡頭一看道:“殿下不要瞞我。
”燕王笑一笑,就起身去了。
不多時,即召袁柳莊入見。
因問道:“寡人之相,果是如何?汝當實言,不可妄贊。
”袁柳莊道:“殿下龍形風姿,天滿地闊,頭如圓璧,伏犀貫頂,日麗中天,五嶽附地,重瞳龍髯,五事分明,二肘若玉,異日太平天子也。
” 燕王道:“汝之稱許,雖不盡妄,但天子之言,則未足深信。
”袁柳莊道:“殿下若果應天子之相,請自看腳底有兩黑痣,紋盡标形,方知臣言不妄。
”燕王喜道:“寡人足底,實有兩黑痣,從無人知。
卿論及此,真神相也。
但寡人如今守王位,何時能脫?”袁柳莊道:“必待年交四十,髯過于臍,方登大寶。
”燕王大喜道:“若果如卿言,定當厚報!”遂賜千金,命出不題。
且說燕王原有大志,時時被道衍慫動,又經袁柳莊相得如神,便滿心歡喜,決意圖謀。
因貪心腹臣張玉、朱能,暗暗招軍買馬,聚草屯糧,隻候太祖晏駕,便行好事。
時時差人入京察聽。
此時天下太平,太祖雖則慮皇太孫不能常有天下,卻見他仁孝異常,十分一愛一他,竟為他圖謀萬全。
一日視朝,因問各邊将官名姓,兵部對答不來。
太祖又問道:“諸臣中也有知道的麼?”隻見禮部主事齊泰出班,将各邊名姓,一一奏明,不遺一個;又且随并方略陳之。
太祖大喜,就升齊泰為兵部尚書。
因顧謂皇太孫道:“朕事事都為你處置停當,你隻消安享太平,但要修身齊家,敬承天命。
” 皇太孫叩頭謝恩退出,因思皇祖之言,不覺憂形于色,就坐在東角門躊躇。
适遇太常卿黃子澄走過,這黃子澄曾為皇太孫侍讀過,看見了,遂問道:“殿下為何在此,有不悅之色?”皇太孫道:“适才皇祖聖谕,說事事為孤處置停當,遺孤安享,真天高地厚之恩!但孤思之,尚有一事未妥,孤又不 便啟奏。
”黃子澄道:“何事?”皇太孫道:“方今内外俱安無事,獨諸王分封太侈,又擁重兵,加以叔父之尊,倘不肯遜服,何以制之?” 黃子澄道:“昔漢文帝分封七國亦過于太侈,太傅賈誼痛哭流涕,上書言:尾大不能掉,後來必至起釁。
文帝不聽,至景帝朝,吳王濞果警跸出入,謀為不道。
賴晁錯畫策,漸漸削奪寝弱,後雖舉兵,便易制也。
此前事也,異日若有所圖,當以此為法,此時安可言也?”皇太孫聽了,方歡喜道:“先生之言甚善,孤當佩之于心。
”說罷,各各回去。
隻因這一語,有分教: 君親無仁義之心,骨肉起嫌疑之釁。
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原來袁柳莊名重天下,人人皆知,差人容易訪問。
去不多時,即将袁柳莊勾到燕國。
燕王想道:“道衍既薦袁柳莊,自是一路人。
我若召他相見,他自然稱贊,如何辨得真假?莫若我私行去,試他一試,看他如何。
”遂先命一個心腹侍臣,引袁柳莊在酒肆中飲酒;又在宿衛軍士中,選了九個相貌魁梧的,自家也取軍士的衣服穿了,與九人打扮做一樣,共湊成十人,一同步行到酒肆,就坐在袁柳莊對面吃酒。
袁柳莊忽然擡頭看見,吃了一驚,忙起身看着燕王道:“此相帝王也,如何在此?莫非是燕王麼?”因拜伏于地道:“殿下他日貴不可言,不宜如此輕行!”燕王假驚道:“你這人胡說!我十人皆宿衛長官,甚麼殿下!”袁柳莊又擡頭一看道:“殿下不要瞞我。
”燕王笑一笑,就起身去了。
不多時,即召袁柳莊入見。
因問道:“寡人之相,果是如何?汝當實言,不可妄贊。
”袁柳莊道:“殿下龍形風姿,天滿地闊,頭如圓璧,伏犀貫頂,日麗中天,五嶽附地,重瞳龍髯,五事分明,二肘若玉,異日太平天子也。
” 燕王道:“汝之稱許,雖不盡妄,但天子之言,則未足深信。
”袁柳莊道:“殿下若果應天子之相,請自看腳底有兩黑痣,紋盡标形,方知臣言不妄。
”燕王喜道:“寡人足底,實有兩黑痣,從無人知。
卿論及此,真神相也。
但寡人如今守王位,何時能脫?”袁柳莊道:“必待年交四十,髯過于臍,方登大寶。
”燕王大喜道:“若果如卿言,定當厚報!”遂賜千金,命出不題。
且說燕王原有大志,時時被道衍慫動,又經袁柳莊相得如神,便滿心歡喜,決意圖謀。
因貪心腹臣張玉、朱能,暗暗招軍買馬,聚草屯糧,隻候太祖晏駕,便行好事。
時時差人入京察聽。
此時天下太平,太祖雖則慮皇太孫不能常有天下,卻見他仁孝異常,十分一愛一他,竟為他圖謀萬全。
一日視朝,因問各邊将官名姓,兵部對答不來。
太祖又問道:“諸臣中也有知道的麼?”隻見禮部主事齊泰出班,将各邊名姓,一一奏明,不遺一個;又且随并方略陳之。
太祖大喜,就升齊泰為兵部
因顧謂皇太孫道:“朕事事都為你處置停當,你隻消安享太平,但要修身齊家,敬承天命。
” 皇太孫叩頭謝恩退出,因思皇祖之言,不覺憂形于色,就坐在東角門躊躇。
适遇太常卿黃子澄走過,這黃子澄曾為皇太孫侍讀過,看見了,遂問道:“殿下為何在此,有不悅之色?”皇太孫道:“适才皇祖聖谕,說事事為孤處置停當,遺孤安享,真天高地厚之恩!但孤思之,尚有一事未妥,孤又不 便啟奏。
”黃子澄道:“何事?”皇太孫道:“方今内外俱安無事,獨諸王分封太侈,又擁重兵,加以叔父之尊,倘不肯遜服,何以制之?” 黃子澄道:“昔漢文帝分封七國亦過于太侈,太傅賈誼痛哭流涕,上書言:尾大不能掉,後來必至起釁。
文帝不聽,至景帝朝,吳王濞果警跸出入,謀為不道。
賴晁錯畫策,漸漸削奪寝弱,後雖舉兵,便易制也。
此前事也,異日若有所圖,當以此為法,此時安可言也?”皇太孫聽了,方歡喜道:“先生之言甚善,孤當佩之于心。
”說罷,各各回去。
隻因這一語,有分教: 君親無仁義之心,骨肉起嫌疑之釁。
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