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8回 誅壽輝友諒稱王
關燈
小
中
大
詩曰:
一陰一風吹火火欲燃,老枭夜嘯白晝眠。
山頭月出狐狸去,竹徑歸來天未曙。
黑松密一處秋螢雨,煙野聞聲辨鄉話。
有聲無音知誰是,寒風莫射刀傷處。
開門懸纛稀行旅,半是生人半是鬼。
猶道能言似昨時,白日牽人說兵事。
高幡影外西陵渡,召鬼不至毗祎盧語。
大江流水杠隔侬,憑将咒力攀濃霧。
中流燈火密如雲,饑魂未食一陰一風鳴。
髑髅避月櫻殘絮,幡底飒然人發豎。
誰言随地永為厲,聖明功德不可議。
那太祖領了大隊人馬,自婺州回至金陵,原守文武官僚,出城迎接慶賀,不題。
且說江州徐壽輝,有手下陳友諒奪得龍袍、玉帶什物,獻于壽輝,擇日改了國号,即了天子之位。
常慮安慶府為江州左脅之地,不可不取,屢屢遣兵命将,皆不得利,壽輝甚是惱怒。
一日早朝已畢,遂遣陳友諒為大元帥,統領十萬兵馬,駐小甭山。
都督倪文俊統領一精一銳五萬,夾攻安慶。
那安慶府城元将,姓餘名阙,字廷心。
世家威武,父親在盧州做官,遂居住在盧州。
元統元年,舉進士及第,除授湖廣平章,真個是文武全材,元朝第一員臣子。
把那徐壽輝麾下攻打的軍馬七戰七敗。
聞知陳友諒領兵來攻,便縱步提戈,當先出馬,與那先鋒趙普勝戰到八十餘合,不分勝敗。
天晚回兵,将及二更,恰有祝英又領兵二十萬來接應。
陳友諒便叫趙普勝攻東門,倪文俊飽南門,祝英攻北門,自統大兵攻西門,四面如蟻的重重裹來。
餘阙見西門勢頭更急,心知寡不敵衆,便督敢死士三千,出城與友諒對戰。
從古說得好:“一人拼命,萬夫莫當。
”那餘阙到友諒陣中,奮起生平氣力,這些随來的一精一勇,個個拼死殺來,真個是摧枯拉朽,直撞橫沖,殺得友諒遠走二十裡之地。
正好追趕,恰聽得倪文俊飽破了南門,餘阙大驚,把頭回看,但見城内火焰沖天,便勒馬回兵來救。
那友諒也随騎追來,趙普勝、祝英又殺入城。
随行兵将,俱備逃散,餘阙獨馬單槍,與賊橫殺,身中了十餘槍。
路至清水塘邊,以刀自刎,死于塘内。
其妻蔣氏,及妾耶律氏,抱了兒子德臣、女兒安安、外甥福童皆在官署中投水而死。
那餘阙死時,年才五十有六,著有《五經餘氏注疏》,至今學士尊為指南。
葬在南門外。
後來太祖一統登基,特憫其忠,立廟于忠烈坊,歲時緻祭,這也不贅。
且說陳友諒既取了安慶,留旗将丁普郎鎮守,自領兵回到江州,朝見徐壽輝,備說安慶已取,留兵鎮守一節。
壽輝大喜,正将賞功,隻見倪文俊出班大喊如雷,說:“取飽安慶,全是微臣之功,不于友諒之力!”壽輝變色,問說:“怎見是卿之功?”文俊奏說:“友諒攻打西門,被餘阙領敢死之士三千,出城大戰,友諒奔走二十裡外。
臣率士卒奮勇先登,衆所共知,怎說得是友諒的功績?”壽輝大怒,對友諒說:“你為元帥,不能對敵,敗走且欲冒領軍功,欲學晉時王渾乎?”友諒說:“初時四面攻打,餘阙隻是固守城池,我們兵馬誰敢先登。
後來餘阙因臣攻西門勢急,隻得引兵出戰。
臣假作佯輸,哄他來追,文俊方得領兵入城。
設奇指示,皆臣之功。
”壽輝便叱說:“休得再來胡說!本當治以軍法,姑念舊功免死。
”即刻令左右拘拿印绶,不許與共軍國事,惟令朝參。
友驚此時真個是:地裂無處遮醜面,鬼門難進免羞慚。
閑住在家,甚為惱恨。
原有張定邊、陳英傑兩人與友諒相善,俱有萬夫不當之勇,同來彼此依附,往來極密的。
一日,友諒接兩人到家,說:“壽輝昔日斬黃起兵,今日據有荊襄地面,坐享富貴,皆我出萬死一生之力。
今一旦削我兵權,安置私第,
山頭月出狐狸去,竹徑歸來天未曙。
黑松密一處秋螢雨,煙野聞聲辨鄉話。
有聲無音知誰是,寒風莫射刀傷處。
開門懸纛稀行旅,半是生人半是鬼。
猶道能言似昨時,白日牽人說兵事。
高幡影外西陵渡,召鬼不至毗祎盧語。
大江流水杠隔侬,憑将咒力攀濃霧。
中流燈火密如雲,饑魂未食一陰一風鳴。
髑髅避月櫻殘絮,幡底飒然人發豎。
誰言随地永為厲,聖明功德不可議。
那太祖領了大隊人馬,自婺州回至金陵,原守文武官僚,出城迎接慶賀,不題。
且說江州徐壽輝,有手下陳友諒奪得龍袍、玉帶什物,獻于壽輝,擇日改了國号,即了天子之位。
常慮安慶府為江州左脅之地,不可不取,屢屢遣兵命将,皆不得利,壽輝甚是惱怒。
一日早朝已畢,遂遣陳友諒為大元帥,統領十萬兵馬,駐小甭山。
都督倪文俊統領一精一銳五萬,夾攻安慶。
那安慶府城元将,姓餘名阙,字廷心。
世家威武,父親在盧州做官,遂居住在盧州。
元統元年,舉進士及第,除授湖廣平章,真個是文武全材,元朝第一員臣子。
把那徐壽輝麾下攻打的軍馬七戰七敗。
聞知陳友諒領兵來攻,便縱步提戈,當先出馬,與那先鋒趙普勝戰到八十餘合,不分勝敗。
天晚回兵,将及二更,恰有祝英又領兵二十萬來接應。
陳友諒便叫趙普勝攻東門,倪文俊飽南門,祝英攻北門,自統大兵攻西門,四面如蟻的重重裹來。
餘阙見西門勢頭更急,心知寡不敵衆,便督敢死士三千,出城與友諒對戰。
從古說得好:“一人拼命,萬夫莫當。
”那餘阙到友諒陣中,奮起生平氣力,這些随來的一精一勇,個個拼死殺來,真個是摧枯拉朽,直撞橫沖,殺得友諒遠走二十裡之地。
正好追趕,恰聽得倪文俊飽破了南門,餘阙大驚,把頭回看,但見城内火焰沖天,便勒馬回兵來救。
那友諒也随騎追來,趙普勝、祝英又殺入城。
随行兵将,俱備逃散,餘阙獨馬單槍,與賊橫殺,身中了十餘槍。
路至清水塘邊,以刀自刎,死于塘内。
其妻蔣氏,及妾耶律氏,抱了兒子德臣、女兒安安、外甥福童皆在官署中投水而死。
那餘阙死時,年才五十有六,著有《五經餘氏注疏》,至今學士尊為指南。
葬在南門外。
後來太祖一統登基,特憫其忠,立廟于忠烈坊,歲時緻祭,這也不贅。
且說陳友諒既取了安慶,留旗将丁普郎鎮守,自領兵回到江州,朝見徐壽輝,備說安慶已取,留兵鎮守一節。
壽輝大喜,正将賞功,隻見倪文俊出班大喊如雷,說:“取飽安慶,全是微臣之功,不于友諒之力!”壽輝變色,問說:“怎見是卿之功?”文俊奏說:“友諒攻打西門,被餘阙領敢死之士三千,出城大戰,友諒奔走二十裡外。
臣率士卒奮勇先登,衆所共知,怎說得是友諒的功績?”壽輝大怒,對友諒說:“你為元帥,不能對敵,敗走且欲冒領軍功,欲學晉時王渾乎?”友諒說:“初時四面攻打,餘阙隻是固守城池,我們兵馬誰敢先登。
後來餘阙因臣攻西門勢急,隻得引兵出戰。
臣假作佯輸,哄他來追,文俊方得領兵入城。
設奇指示,皆臣之功。
”壽輝便叱說:“休得再來胡說!本當治以軍法,姑念舊功免死。
”即刻令左右拘拿印绶,不許與共軍國事,惟令朝參。
友驚此時真個是:地裂無處遮醜面,鬼門難進免羞慚。
閑住在家,甚為惱恨。
原有張定邊、陳英傑兩人與友諒相善,俱有萬夫不當之勇,同來彼此依附,往來極密的。
一日,友諒接兩人到家,說:“壽輝昔日斬黃起兵,今日據有荊襄地面,坐享富貴,皆我出萬死一生之力。
今一旦削我兵權,安置私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