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鲧治水不利 舜舉禹治水

關燈
加我以誅戮,羞恥極了!”大章道:“現在我們再往南行,避到蠻荒之地。

    使朝廷尋找不到,那就好了!”鲧無可如何,隻得答應。

    于是二人秘密動身,到了勞山。

     人迹太多,深恐不能藏身,乃再向西南而行。

     一日到了一座山上,那山湊巧亦叫做羽山。

    山上有一個大池,名叫羽淵,其水甚深,清澈見底。

    鲧在山上住了兩日,愈想愈憤,決計自裁。

     一日,與大章到羽淵旁邊閑走,乘大章不備,就向水中一跳。

    大章慌忙來拖時,已浸在水中央了。

    大章急得沒法,适值有好幾個人走上山來,看見了,就和大章一同撈救。

    哪知撈将起來,擱在淵邊,業已肚腹膨脹,氣息全無。

    大章不禁大哭,忽然看見鲧的身上蠕蠕而動。

    大章大喜,還當是複活了,忙與衆人救治。

     哪知動了許久,隻是胸口動,四肢并不動。

    又過了片時,竟從他衣襟中爬出一個焦黃的大動物來。

    仔細一看,乃是一隻熊。

    衆人大駭,齊聲鼓噪,那黃熊疾忙向淵中竄去。

    衆人向淵中一看,隻見并無黃熊,隻有一個三隻腳的能鼈,在那裡浮沉上下,遊泳自得。

    大家正在詫異,忽見有五個人跑上山來。

    内中一個看見了大章,就問道:“崇伯現在何處?”大章一看,原來是和仲家裡的從人,向來熟識的,就用了手指指屍首,說道:“崇伯在此,已經死了。

    你尋他做什麼?”那人過去一看,也不和大章說話,一轉身就往山下而去。

     過了多時,忽然來了許多人。

    内中有一個老者,一個壯年,都是貴官打扮。

    那個壯年官員,大章在帝都的時候是見過的,知道他就是篯铿。

    那個老者卻不認識。

    隻見那和仲家的從人上前向大章說道:“祝融有話問你呢,你須實說。

    ”大章知道是朝廷誅戮祟伯的人尋到了。

    好在崇伯已死,無庸再諱,就将自九仞之城崩潰後,一直到此刻的情形詳述一遍。

     篯铿聽到黃熊之事,大不相信。

    說道:“不要是淵中本來有這個黃熊的嗎?”祝融道:“那麼黃熊到那裡去了呢?我想崇伯是非常之人。

    或者是他的精靈所化,亦未可知。

    ”說完,就和篯铿到淵上來看。

    隻見那黃熊還是在水中遊泳自得。

    忽而昂首凝視,似乎看見祝融等了,随即掉轉身軀,直沉淵底,不複再出。

    大家益發知道了确是鲧的精靈所化了。

    後來到春秋時候,曾示夢于晉平公,入其寝門,要求祭祀。

    而後世夏禹王廟中的祭祀相戒不用熊與鼈兩種,就是這個原故。

     閑話不提。

    且說鲧既死了,寶刀亦用不着。

    祝融就叫人用上等之棺将鲧屍首盛斂,擇地安葬。

    這裡就和篯铿回都複命。

     那時帝堯已和群臣商量處理孔壬、驩兜之法。

    太尉主張:現在水患未平,民生凋敝。

    西北一帶,交通阻滞,用兵尤非所宜。

     況且孔壬尚無顯著之逆迹,暫且不去問他。

    隻有驩兜,如此跋扈,應加懲處。

    但是三苗立國多年,施展他的種種政策,根深蒂固,急切亦無可奈何他。

    隻能下一道空令,布告諸侯,将驩兜放逐于崇山,料他從此亦不敢出境了。

    且待水患平後,再作計較。

    衆人贊成,這事總算處告了結束。

     等到祝融歸來,繳上寶刀,并将一切情形奏明,帝堯和群臣聽到黃熊之事,亦深為太息!當下竭力慰勞了祝融一番,就将那口寶刀賜了他。

    後人因祝融名字叫“吳回”,就叫這口刀作吳刀。

    祝融稽首受賜,辭了帝堯,仍舊回家去祠他的竈。

     哪知年歲究竟大了,雖則精神甚好,但是經過這次的長途跋涉,不免勞倦,歸來之後,不久就生病,過了半年,一命嗚呼。

    他臨死的時候有幾句遺言囑咐篯铿道:“生為南方火正之官,死了之後,一定要葬在南方,方才瞑目。

    ”帝堯得到這個噩耗,非常震悼,又因為他這次奉公遠出而緻死,尤其歉然! 所以對于他的遺言一定要依照他做。

    可是此刻洪水既烈,而南方之地又為驩兜、三苗所盤據,萬萬不能前往安葬。

    隻好暫時權厝,以待時機。

    這是後話,不提。

     且說祝融歸家之後,帝堯又問群臣道:“鲧既伏罪,但是水患正急,繼他之後,不可無人,究竟叫哪個去治呢?”太尉舜道:“臣觀鲧之子文命于治水政策極有研究。

    鲧不用他話,以至失敗。

    假使叫他來治,必有成效。

    如無成效,臣甘随坐。

    ”帝堯道:“殺其父而用其子,他肯來嗎?”太尉舜道:“那是因公義,不是因私怨。

    文命是個賢者,必定深明公私之辨,不至誤會的。

    況且他能夠将水治平,正可以幹父之蠱,尤必樂于從事。

    ”帝堯道:“那麼就叫文命繼其職吧。

    ”決定之後,太尉舜就饬人去找文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