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栗子

關燈
遺體告别?真讨厭。

    這回是鳥山?”信吾自言自語,“今天下午兩點。

    那位太太不知怎麼樣了。

    ” 英子早已習慣于信吾這種自言自語,她隻悄悄地瞥了信吾一眼。

     信吾微張着嘴,有點呆愣。

     “要參加遺體告别式,今天不能去跳舞了。

    ” “聽說這個人在妻子更年期受盡折磨哩,他妻子不給他飯吃。

    真的不給他飯吃呐。

    隻有早晨嘛,還湊合,在家吃過早餐再出門,可她并沒有給丈夫準備任何吃的。

    孩子們的飯端上來了,丈夫就像背着妻子,偷偷摸摸着吃。

    傍晚因為怕太太,不敢回家,每晚都閑逛,要麼看電影,要麼就進曲藝場,待到妻子兒女都入睡了,他才回家。

    孩子們也都站在母親一邊,欺負父親。

    ” “為什麼呢?” “不為什麼,更年期反應呗。

    更年期真可怕。

    ” 英子似乎覺得自己在受到嘲弄。

     “但是,做丈夫的恐怕也有不是的地方吧。

    ” “當時他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官員呐。

    後來進了民營公司任職。

    按其身份,遺體告别,好歹得借寺廟來舉辦,所以相當講究。

    他當官的時候也不放蕩。

    ” “他撫養全家人吧。

    ” “那是當然啰。

    ” “我不明白。

    ” “是啊,你們是不會明白的。

    一個五六十歲的堂堂正正的紳士,竟怕老婆,以至不敢回家,半夜三更還在外頭徘徊,這種人有的是呐。

    ” 信吾試圖回憶起鳥山的容顔,可怎麼也無法清晰地回憶起來。

    他前後已有十年沒見過鳥山的面了。

     信吾在想,鳥山大概是在自己的宅邸裡辭世的吧。

     四 信吾燒過香火後就站在寺廟的門旁,他以為在鳥山遺體告别式上會遇上大學時代的同學,可是一個也沒有看見。

     會場上也沒有像信吾這麼大歲數的來賓。

     也許是信吾來晚了吧。

     往裡窺視,隻見站立在正殿門口的隊列開始移動,人們散去了。

     家屬都在正殿裡。

     正如信吾所想象的,鳥山的妻子還活着,大概站在靈柩緊跟前的那個瘦削的女子就是她了吧。

     她染過頭發。

    不過,好像好久沒染了,發根露出了斑白來。

     信吾向這位老婦低頭施禮的時候,蓦地想道:大概是鳥山長期患病,她來護理,沒有工夫染發的緣故吧。

    當他轉向棺椁燒香時,不由喃喃地說:誰知道實際情況又怎麼樣呢。

     這就是說,信吾登上正殿的台階,向遺屬施禮的時候,全然忘卻了鳥山的妻子虐待她丈夫的事。

    可是,轉身向死者緻禮的時候,又想起這件事來了。

    信吾暗自吃驚。

     信吾不瞧遺屬席上的鳥山夫人一眼,就從正殿裡走出來了。

     信吾吃驚的,倒不是鳥山和他的妻子,而是自己的這種奇怪的健忘。

    他帶着幾分厭煩的情緒,從鋪石路上又折了回來。

     信吾心頭泛起一種忘卻感和失落感。

     了解鳥山夫妻之間的情況的人已經寥寥無幾。

    縱令還有少數了解的人健在,也都失去了記憶。

    剩下的人,隻有任憑鳥山的妻子随便回憶了。

    大概不會有第三者會去認真地追憶這些事了吧。

     信吾也曾參加過六七個同學的聚會,一談到鳥山的往事時,都沒有人願意認真去追憶。

    隻是一笑置之。

    其中一個漢子談及一些往事,也隻對諷刺和誇張興緻勃然,僅此而已。

     當時參加聚會的人,有兩位比鳥山先逝了。

     現在信吾心想:鳥山的妻子為什麼要虐待鳥山?鳥山為什麼又會受到妻子虐待?恐怕連當事人鳥山和他的妻子都不甚了了吧。

     鳥山帶着不明不白奔赴黃泉了。

    遺下的妻子也會覺得這些已成過去,成為對手鳥山不在人世的過去了。

    鳥山的妻子也會帶着不明不白而告别人間的。

     據說,那位在同學聚會會上談及鳥山往事的漢子的家裡,收藏着四五張傳世的古老的能劇面具,鳥山到他家時,他拿出來讓鳥山欣賞,鳥山長時間一動不動地觀看着。

    據這個漢子說,鳥山初次觀看,對能劇面具并不怎麼感到興趣,恐怕隻因回不了家,為了消磨時間才來看的吧。

    因為他妻子入睡以前,他是回不了家的。

     眼下信吾思忖:一個年過半百的一家之主,每天晚k這樣徘徊街頭,是在沉思什麼吧。

     擺設在遺體告别會上的鳥山的照片,可能是當官時過新年或什麼節日時拍攝的,他身穿禮服,是一張溫和的圓臉。

    可能經過照相館修飾了,看不見有什麼陰影。

     鳥山這副溫和的容貌顯得很年輕,同站在靈柩前的妻子很不相稱。

    隻能認為是妻子被鳥山折磨得衰老了。

     鳥山的妻子個子矮小,信吾俯視着她那已經斑白的發根。

    她微微地耷拉着一邊肩膀,面容非常憔悴。

     鳥山的兒女以及可能是他們的愛人,并排站在鳥山的妻子身旁。

    信吾沒有留意看他們。

     信吾守候在寺廟門口,打算遇見舊友,就問一句“你家情況怎麼樣?”倘使對方反問同樣的話,他就想這樣回答:“總算湊合,至少到目前還平安無事,隻是不湊巧,女兒家和兒子家還安定不下來。

    ” 就算彼此推心置腹地表白一番,可是彼此也都無能為力。

    也不願多管閑事。

    頂多隻是邊走邊談,直到電車站就分手。

     就是這點,信吾也渴望得到。

     “就說鳥山吧,他已經死了,什麼受妻子虐待這類事不是全都無影無蹤了嗎?” “鳥山的兒女的家庭美滿和睦,這也是鳥山夫婦的成功吧。

    ” “現今,父母對子女的婚姻生活究竟應該負多大的責任呢?” 信吾喃喃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