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關燈
獨於我生於憂苦。

    舍衛國人悉亦不樂。

    即說偈言: 舍衛國内人,老少及男女。

    皆悉生憂惱,喻如月蝕時。

    人人皆憂懼,鹹應共求請。

     爾時福梨伽聞斯偈已,顔色怡悅心懷歡喜。

    白長者言:應作歡悅莫生憂惱。

    我能請佛使住於國。

    時須達多即語婢言:此國王等及與諸人勸請如來不能使祝汝今自言:我能請佛使住國者,不信汝語。

    時福梨伽答言:我今必能。

    爾時須達聞福梨伽所說心生喜踴。

    即問婢言:汝有何力。

    福梨伽言:我無馀力。

    世尊自有大悲之心。

    即說偈言: 依止種智住,悲如母念犢。

    求覓受化子,心無有疲厭。

    衆生處深有,如來常欲拔。

    喻如母失犢,求覓得乃祝 我捉大悲衣,其必能使還。

    佛不取種族,富貴及端正。

    财色與好惡,唯觀增上信。

    善根成熟者,若見此衆生。

     悲愍而濟拔,我今若留佛。

    國内諸人民,鹹皆生歡喜。

     爾時福梨伽負水。

    衣濕猶未得乾。

    即與徒伴往詣祇洌時彼國王及大衆等悉在祇洌是時大衆開避道路。

    使福梨伽得至佛所。

    本種善根皆悉開敷。

    高聲請佛。

    而說偈言: 國王及大臣,刹利婆羅門。

    一切諸勝人,無不供養佛。

    我今心願樂,亦複欲供養。

    今欲求請佛,世尊願垂聽。

     雖知諸勝人,勸請於世尊,如來大慈悲,應當受我請。

    世尊心平等,悉無有高下。

    極賤卑下人,及高勝帝釋。

     我堕貧窮海波浪諸苦中。

    沈溺無窮已,常聞苦惱聲。

    世尊應愍傷,拯拔貧惡燋。

    我今深敬信,衆中堅勝者, 大悲應證知,大地及虛空。

    一切世界中,皆悉而知見。

    無有不了者,唯佛具足眼。

    一切無不知,今我無供養。

     請佛及衆僧,唯有信受解。

    此身非己有,屬他不自由。

    不得随從佛,唯願受我請。

    佛若遠去者,我心如狂醉。

     色身已供養,佛若住此者,我得敬法身,佛所說法者,我悉能受行,善哉唯願祝速與我言教,貴賤等無異。

     衆生中堅實,一切世間共。

    不請之親友,網缦皆覆指。

    相輪莊嚴手,一切皆恐怖。

    佛以手安慰,誰有上大悲。

     慈稱滿世間,皆是真濟聲。

    六師稱種智,先已調伏之。

    誰能大衆前,無畏師子吼。

    名聞遍三界,動搖行住者, 世界盡聞知,誰有無缺失。

    唯佛世尊能,善哉願和悅。

    歸依三寶心,猶如犢念母。

    為諸衆生故,極作難苦行。

     疲勞來至此,說於八正路。

    開示甘露道,人雄堪作器。

    爾時福梨伽善根已熟。

    佛婆伽婆出梵音聲。

    以偈告福梨伽曰:汝既善方便,能令我還祝 汝以言辭鈎,能制諸龍象。

    汝有堅固志,度量極寬廣。

    能以精勤心,求請使我祝我今當雲何,不受於汝請。

     若遙觀汝心,猶應當來赴。

    況今見汝身,而當舍棄去。

    我不為财利,富貴及名稱。

    以汝堅實心,我當久住此。

     觀汝清淨心,猶如賢勝馬。

    莊嚴具鞍鞯,誰不乘遊巡。

    我為衆多人,為作解脫因。

    是故舍離家,不為利養系。

     猶如大龍象,以系用系之。

    利養亦如是,不能禁制我。

    我本處胎時,在彼暗冥中。

    猶思益衆生,況今成正覺。

     苦行積無量,猶恒自乾燋。

    不為諸衆生,我應入涅槃。

    為欲度衆生,是以住於世。

    我為諸衆生,投岩及赴火。

     我為化彼故,不避諸苦惱。

    亦不辭疲倦,為滿福梨伽。

    故複還止住,福梨伽應知。

    我今滿汝願,我為化衆生。

     擔是毒蛇聚,我為福伽祝舍衛城衆生,皆生希有想。

    各唱如是言,嗚呼佛希有。

    不受國王語,亦不為大臣。

     不為國城人,亦不為女人。

    柔軟微妙語,佛為教化者,見此善心故,即便為止祝一切行住者,知佛為福伽。

     是故為止住,不為諸利養。

    名利及财賄,佛無諸結使。

    為於受化者,行止及坐卧。

    常觀諸衆生,為於衆生故。

     應行即便行,應住尋止祝 (六三)複次護持禁戒甯舍身命終不毀犯。

    我昔曾聞。

    有一比丘次第乞食。

    至穿珠家立於門外。

    時彼珠師為於國王穿摩尼珠。

    比丘衣色往映彼珠其色紅赤。

    彼穿珠師即入其舍為比丘取食。

    時有一鵝見珠赤色其狀似肉。

    即便吞之。

    珠師持食以施比丘。

    尋即覓珠不知所在。

    此珠價貴王之所有。

    時彼珠師家既貧窮失王貴珠。

    以心急故。

    語比丘言:歸我珠來。

    爾時比丘作是思惟。

    今此珠者鵝所吞食。

    若語彼人将必殺鵝以取其珠。

    如我今者苦惱時至。

    當設何計得免斯患。

    即說偈言: 我今護他命,身分受苦惱。

    更無馀方便,唯我命代彼。

    我若語彼人,雲是鵝所吞。

    彼人未必信,複當傷彼命。

     雲何作方便,己身得全濟。

    又不害彼鵝,若言他持去。

    此言複不可,設身得無過。

    不應作妄語,我聞婆羅門。

     為命得妄語,我聞先聖說。

    甯舍於身命,終不作虛诳。

    佛說賊惡人,以鋸割截身。

    雖受此苦痛,終不毀壞法。

     妄語得全活,猶尚不應作。

    甯以護戒心,而舍於身命。

    我若作妄語,諸同梵行人。

    稱譏我破戒,如是稱譏輕。

     猶能燋我心,以是因緣故。

    不應毀禁戒,今入大苦中。

    我今應當學,如鵝飲水乳。

    能使其乳盡,唯獨留其水。

     我今亦當爾,去惡而取善。

    經作如是說,智者共嬰愚。

    雖複同其事,終不從彼惡。

    善人能棄惡,如鵝飲水乳。

     我今舍身命,為此鵝命故。

    緣我護戒因,用成解脫道。

     爾時穿珠師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