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會。
作是願時羂索即絕。
於佛法僧深生信敬。
即敕大臣名浮者延蜜多。
營般遮于瑟。
于時大臣即奉王教設般遮于瑟。
使人益食。
時彼大臣處上座頭。
坐見上座比丘。
留半分食。
咒願已訖。
以此馀食盛著缽中從坐起去。
如是再三。
大臣見已生不信心。
作是思惟。
如此比丘必不清淨。
作是念已具以此事上白於王。
王問大臣。
卿極得信心。
臣答王言:不得信心。
何以故?上座比丘留半分食從坐起去。
必以此食與他婦女。
我生疑惑。
王聞是語。
兩手覆耳。
告大臣曰:莫作斯語。
汝今莫妄稱量於人。
汝無智力。
雲何而能分别前人。
如佛言曰:若妄稱量衆生必為自傷。
汝莫作是颠倒邪見。
即說偈言: 戒定慧寂滅,得多聞覺慧。
此是善逝子,隐藏於功德。
猶如灰覆火,久處智戒行。
世尊之所說,汝不共住止。
雲何知其行,佛說菴羅果。
喻於四種人,唯善丈夫者,善能知分别,有佛世尊說。
及與佛等者,乃可稱量人。
是故汝不應,輕蔑佛弟子。
橫生分别想,譬如伏藏中。
以土覆其上,誰知下有寶。
汝住不須去,自當往觀察。
我從今已往,躬當供養僧。
愚癡服好藥,便變成於毒。
爾時大王躬詣僧中。
供養衆僧。
手自斟酌。
爾時上座如前留食。
咒願已訖即便持去。
王即逐上座後。
語上座言:上座年老可以缽盂與我令捉。
于時上座難不與缽。
強随索缽。
乃至真陀羅村不欲與缽。
時彼上座。
即說偈言: 我知汝淨信,悲愍能拔濟。
王雖生濁世,威儀甚嚴整。
上世諸勝王,猶故不能及。
不知我戒行,但見其出家。
未曾有往來,亦無有返報。
而能深愛敬,恩過於慈父。
雖不見汝心,諸根皆和悅。
日出於空中,密雲覆不現。
雖有此翳障,花敷知日出。
知王有深信,奇特未曾有。
能卑下自屈,欲為我執缽。
榮貴福利具,然能不憍逸。
諸王得自在,憍慢盲其目。
用造諸惡業,颠墜多缺失。
勇捍有智力,善解用财施。
觀身如幻炎,知取堅實法。
略說而言之,一切皆增長。
如汝自調順,教化中最上。
賢勝所行道,共衆随順行。
我今既受王供。
王以下心從我索缽。
供養已足。
不須取缽。
爾時彼王遂更殷勤。
重随索缽。
比丘念言:今王何故欲得我缽即入定觀。
知王欲用調伏大臣故。
是以索缽。
即說偈言: 凡夫愚闇人,欲動須彌山。
我今當與缽,以護其心意。
欲當有毀譽,我心都無異。
於我生不信,損減衆多人。
說是偈已舍缽與王。
王尋捉缽,猶如象鼻捉青蓮花。
逐比丘去到旃陀羅家。
時彼比丘命王入舍。
王不肯入於門前祝比丘老母先得阿那含果。
具足天眼能知他心。
又知他人善根因緣。
時彼老母即白王言:王勿怯弱。
來入我舍。
即說偈言: 汝不應生疑,此首陀會舍。
非旃陀羅家,首子得羅漢。
第三須陀洹,我是一切智。
佛之優婆夷,住於阿那含。
汝但觀戒行,莫問出生處。
但取我道德,莫觀家眷屬。
最後生此家,功德有殊勝。
如似沙石間,能出好真金。
伊蘭能出火,淤泥生蓮花。
觀人取道德,何必其族姓。
伊蘭與栴檀,然火皆熟物。
二俱有所成,功德等無異。
王聞老母說是偈已,嗚呼乃是法中大人。
佛體大悲使旃陀羅獲不死處不擇種姓。
佛所說法旃陀羅中作師子吼。
王又思惟。
若供養種族失於功德。
若供養功德不應分别旃陀羅也。
王複說偈言: 但當供養德,不應觀生處。
婆羅門說喻,淤泥生蓮花。
天與阿修羅,敬戴著頂上。
婆羅門有過,智者皆棄舍。
彼若造作惡,可說無過耶。
然實是過罪,旃陀有德者,豈可不取耶,實複有功德。
如此旃陀羅,我應生供養。
如是旃陀羅,山林修苦行。
此名為仙聖,非是旃陀羅。
旃陀羅殺鹿,王者食其肉。
彼之所造箭,亦複取用射。
以是因緣故,我應随順行。
旃陀有德者,雲何不采齲 說此偈已王入其家。
長跪合掌作是思惟。
先禮老母應先禮佛。
如來世尊示旃陀羅如此正道。
能示一切衆生安隐正道。
應先禮佛。
即說偈言:南無苦行仙,醫王中最上。
我今以佛故,敬禮於下賤。
如依須彌山,烏鹿同金色。
從他聞此事,我今現證知。
依佛須彌山,賤者皆可貴。
一切種智海,淨意度彼岸。
唯佛救世間,慈等無惡意。
於諸衆生等,能為最親厚。
能於一解脫,分别說多種。
外道狂颠倒,橫分别種姓。
爾時大王說是偈已,作禮而去。
作是願時羂索即絕。
於佛法僧深生信敬。
即敕大臣名浮者延蜜多。
營般遮于瑟。
于時大臣即奉王教設般遮于瑟。
使人益食。
時彼大臣處上座頭。
坐見上座比丘。
留半分食。
咒願已訖。
以此馀食盛著缽中從坐起去。
如是再三。
大臣見已生不信心。
作是思惟。
如此比丘必不清淨。
作是念已具以此事上白於王。
王問大臣。
卿極得信心。
臣答王言:不得信心。
何以故?上座比丘留半分食從坐起去。
必以此食與他婦女。
我生疑惑。
王聞是語。
兩手覆耳。
告大臣曰:莫作斯語。
汝今莫妄稱量於人。
汝無智力。
雲何而能分别前人。
如佛言曰:若妄稱量衆生必為自傷。
汝莫作是颠倒邪見。
即說偈言: 戒定慧寂滅,得多聞覺慧。
此是善逝子,隐藏於功德。
猶如灰覆火,久處智戒行。
世尊之所說,汝不共住止。
雲何知其行,佛說菴羅果。
喻於四種人,唯善丈夫者,善能知分别,有佛世尊說。
及與佛等者,乃可稱量人。
是故汝不應,輕蔑佛弟子。
橫生分别想,譬如伏藏中。
以土覆其上,誰知下有寶。
汝住不須去,自當往觀察。
我從今已往,躬當供養僧。
愚癡服好藥,便變成於毒。
爾時大王躬詣僧中。
供養衆僧。
手自斟酌。
爾時上座如前留食。
咒願已訖即便持去。
王即逐上座後。
語上座言:上座年老可以缽盂與我令捉。
于時上座難不與缽。
強随索缽。
乃至真陀羅村不欲與缽。
時彼上座。
即說偈言: 我知汝淨信,悲愍能拔濟。
王雖生濁世,威儀甚嚴整。
上世諸勝王,猶故不能及。
不知我戒行,但見其出家。
未曾有往來,亦無有返報。
而能深愛敬,恩過於慈父。
雖不見汝心,諸根皆和悅。
日出於空中,密雲覆不現。
雖有此翳障,花敷知日出。
知王有深信,奇特未曾有。
能卑下自屈,欲為我執缽。
榮貴福利具,然能不憍逸。
諸王得自在,憍慢盲其目。
用造諸惡業,颠墜多缺失。
勇捍有智力,善解用财施。
觀身如幻炎,知取堅實法。
略說而言之,一切皆增長。
如汝自調順,教化中最上。
賢勝所行道,共衆随順行。
我今既受王供。
王以下心從我索缽。
供養已足。
不須取缽。
爾時彼王遂更殷勤。
重随索缽。
比丘念言:今王何故欲得我缽即入定觀。
知王欲用調伏大臣故。
是以索缽。
即說偈言: 凡夫愚闇人,欲動須彌山。
我今當與缽,以護其心意。
欲當有毀譽,我心都無異。
於我生不信,損減衆多人。
說是偈已舍缽與王。
王尋捉缽,猶如象鼻捉青蓮花。
逐比丘去到旃陀羅家。
時彼比丘命王入舍。
王不肯入於門前祝比丘老母先得阿那含果。
具足天眼能知他心。
又知他人善根因緣。
時彼老母即白王言:王勿怯弱。
來入我舍。
即說偈言: 汝不應生疑,此首陀會舍。
非旃陀羅家,首子得羅漢。
第三須陀洹,我是一切智。
佛之優婆夷,住於阿那含。
汝但觀戒行,莫問出生處。
但取我道德,莫觀家眷屬。
最後生此家,功德有殊勝。
如似沙石間,能出好真金。
伊蘭能出火,淤泥生蓮花。
觀人取道德,何必其族姓。
伊蘭與栴檀,然火皆熟物。
二俱有所成,功德等無異。
王聞老母說是偈已,嗚呼乃是法中大人。
佛體大悲使旃陀羅獲不死處不擇種姓。
佛所說法旃陀羅中作師子吼。
王又思惟。
若供養種族失於功德。
若供養功德不應分别旃陀羅也。
王複說偈言: 但當供養德,不應觀生處。
婆羅門說喻,淤泥生蓮花。
天與阿修羅,敬戴著頂上。
婆羅門有過,智者皆棄舍。
彼若造作惡,可說無過耶。
然實是過罪,旃陀有德者,豈可不取耶,實複有功德。
如此旃陀羅,我應生供養。
如是旃陀羅,山林修苦行。
此名為仙聖,非是旃陀羅。
旃陀羅殺鹿,王者食其肉。
彼之所造箭,亦複取用射。
以是因緣故,我應随順行。
旃陀有德者,雲何不采齲 說此偈已王入其家。
長跪合掌作是思惟。
先禮老母應先禮佛。
如來世尊示旃陀羅如此正道。
能示一切衆生安隐正道。
應先禮佛。
即說偈言:南無苦行仙,醫王中最上。
我今以佛故,敬禮於下賤。
如依須彌山,烏鹿同金色。
從他聞此事,我今現證知。
依佛須彌山,賤者皆可貴。
一切種智海,淨意度彼岸。
唯佛救世間,慈等無惡意。
於諸衆生等,能為最親厚。
能於一解脫,分别說多種。
外道狂颠倒,橫分别種姓。
爾時大王說是偈已,作禮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