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關燈
即強将來立以為王。

    從敷卧具人索於衣服及以飲食。

    時敷卧具人而白王言:各有所典。

    王於今者不應事事盡随我索。

    我唯知敷卧具事。

    洗浴衣食。

    悉更有人。

    非我所當。

    以此喻可知一切諸業。

    如王敷卧具人各有所典。

    業亦如是,各各不同色無病者财物可愛。

    智等諸業各各别異。

    有業得無玻有業能得端正色力。

    如彼仙人從敷卧具人索種種物終不可得。

    若生上族不必财富。

    諸業受報各各差别。

    不以一業。

    得種種報。

    若作端正業。

    則得端正色力。

    财富應從馀業索。

    是故智者應當修習種種淨業得種種報。

     無病色種族,智能各異因。

    如彼仙人王,索備敷卧者, (八五)複次我昔曾聞。

    有一國王多養好馬。

    會有鄰王與共鬥戰。

    知此國王有好馬故即便退散。

    爾時國王作是思惟。

    我先養馬規拟敵國。

    今皆退散養馬何為。

    當以此馬用給人力。

    令馬不損於人有益。

    作是念已,即敕有司令諸馬群分布與人。

    常使用磨經曆多年。

    其後鄰國複來侵境。

    即敕取馬共彼鬥戰。

    馬用磨故旋轉而行不肯前進。

    設加杖捶亦不肯行。

    衆生亦爾。

    若得解脫。

    必由於心。

    謂受五欲。

    後得解脫。

    死敵既至。

    心意戀著五欲之樂。

    不能直進得解脫果。

    即說偈言: 智慧宜調心,勿令著五欲。

    本不調心故,臨終生愛戀。

    心既不調順,雲何得寂靜。

    心常耽五欲,迷荒不能覺。

     心既不調順,雲何得寂靜。

    心常耽五欲,迷荒不能覺。

    如馬不習戰,對戰而旋行。

     (八六)複次曾聞。

    有一國王身遇疾患。

    國中諸醫都不能治。

    時有良醫從遠處來治王病差。

    王大歡喜作是思惟。

    我今得醫力事須厚報。

    作是念已微遣侍臣。

    多赍财物。

    詣於彼醫所住之處。

    為造屋宅養生之具。

    人民田宅象馬牛羊奴婢仆使。

    一切資産無不備具。

    所造既辦王便遣醫使還其家。

    時彼遠醫見王目前初無所遣。

    空手還歸。

    甚懷恨恨。

    既将至家。

    道逢牛羊象馬都所不識。

    問是誰許。

    并皆稱是彼醫名。

    是彼醫牛馬。

    遂到家已見其屋舍。

    莊麗嚴飾床帳、氍?、毾?、金銀器物。

    其婦嬰珞種種衣服。

    時醫見已甚生驚愕,猶如天宮。

    問其婦言:如此盛事為何所得。

    婦答夫言:汝何不知。

    由汝為彼國王治病差故生報汝恩。

    夫聞是已深生歡喜作是念言:王極有德知恩報恩。

    過我本望。

    由我意短。

    初來之時以無所得情用恨然。

    以此為喻義體今當說。

    醫喻諸善業。

    王無所與喻未得現報身無所得。

    如彼醫者初不見物謂無所得心生恨恨。

    如彼今身修善。

    見未得報。

    心生恨恨。

    我無所得。

    既得至家者,猶如舍身向於後世。

    見牛羊象馬群。

    如至中陰身見種種好相。

    方作是念。

    由我修善見是好報。

    必得生天。

    既至天上。

    喻到家中見種種盛事。

    方於王所生敬重心。

    知是報恩者,檀越施主。

    得生天已,方知施戒受如此報。

    始知佛語誠實不虛。

    修少善業獲無量報。

    即說偈言: 施未見報時,心意有疑悔。

    以為徒疲勞,終竟無所得。

    既得生中陰,始見善相貌。

    如醫到家已,方生大歡喜。

     (八七)複次曾聞有二女人。

    俱得菴羅果。

    其一女人食不留子。

    有一女人食果留子。

    其留子者,覺彼果美。

    於良好田下種著中。

    以時溉灌大得好果。

    如彼世人為善根本。

    多修善業。

    後獲果報。

    合子食者,亦複如人不識善業。

    竟不修造。

    無所獲得。

    方生悔恨。

    即說偈言: 如似得果食,竟不留種子。

    後見他食果,方生於悔恨。

    亦如彼女人,種子種得果。

    複生大歡喜。

     (八八)複次曾聞。

    往昔有比丘名須彌羅。

    善能戲笑。

    與一國王誼譁歡悅稱適王意。

    爾時比丘即從乞地欲立僧坊。

    王語比丘。

    汝可疾走不得休息。

    盡所極處。

    爾許之地悉當相與。

    爾時比丘更整衣服。

    即便疾走。

    雖複疲乏。

    以貪地故。

    猶不止祝後轉疾極不能前進。

    即便卧地宛轉而行。

    須臾複乏。

    即以一杖逆擲使去。

    作如是言:盡此杖處悉是我地。

    已說譬喻相應之義。

    我今當說。

    如須彌羅為取地故雖乏不止。

    佛亦如是,為欲救濟一切衆生。

    作是思惟。

    雲何當令一切衆生得人天樂及以解脫。

    如須彌羅走不休息。

    佛婆伽婆亦複如是,為優樓頻螺迦葉鴦掘摩羅如是等人悉令調伏。

    有諸衆生可化度者,如來爾時即往化度。

    如須彌羅既疲乏已,即便卧地宛轉。

    佛亦如是,度諸衆生既已疲苦。

    以此陰身於娑羅雙樹倚息而卧。

    如迦屍迦樹斬伐其根悉皆堕落。

    唯在雙樹倚身而卧。

    猶故不舍精進之心。

    度拘屍羅諸力士等及須跋陀羅。

    如須彌羅為得地故擲杖使去。

    佛亦如是,入涅槃時為濟衆生故。

    碎身舍利。

    八斛四鬥。

    利益衆生。

    所碎舍利雖複微小如芥子等。

    所至之處人所供養與佛無異。

    能使衆生得於涅槃。

    即說偈言: 如來躬自度,優樓頻螺等。

    眷屬及徒黨,優伽鴦掘魔。

    精進禅度力,最後倚卧時。

    猶度諸力士,須跋陀羅等。

     欲為濟拯故,布散諸舍利。

    乃至遺法滅,皆是供養我。

    如彼須彌羅,擲杖使遠去。

     (八九)複次我昔曾聞。

    竺叉屍羅國有博羅籲羅村。

    有一估客名稱伽拔吒。

    作僧伽藍。

    如今現在。

    稱伽拔吒。

    先是長者子。

    居室素富。

    後因衰耗遂至貧窮。

    其宗親眷屬盡皆輕慢不以為人心懷憂惱遂棄家去。

    共諸伴黨至大秦國。

    大得财寶還歸本國。

    時諸宗親聞是事已,各設飲食香華妓樂於路往迎。

    時稱伽拔吒身著微服在伴前行。

    先以貧賤年歲又少。

    後得财寶其年轉老。

    諸親迎者并皆不識。

    而問之言:稱伽拔吒為何所在。

    尋即語言:今猶在後。

    至大伴中而複問言:稱伽拔吒為何所在。

    諸伴語言:在前去者即是其人。

    時宗親往到其所。

    而語之言:汝是稱伽拔吒。

    雲何語我乃雲在後。

    稱伽拔吒語諸宗親言:稱伽拔吒非我身是。

    乃在伴中駝驢駄上。

    所以然者,我身頃來。

    宗親輕賤。

    初不與語。

    聞有财寶乃複見迎。

    由是之故在後駄上。

    宗親語言:汝道何事不解汝語。

    稱伽拔吒即答之言:我貧窮時共汝等語不見酬對。

    見我今者多諸财寶。

    乃設供具來迎逆我。

    乃為财來。

    不為我身。

    發此喻者,喻如世尊,稱伽拔吒為得财物鄉曲宗眷設供來迎。

    佛亦如是,既得成佛人天鬼神諸龍王等悉來供養。

    非來供養我。

    乃供養作佛功德。

    我未得道時無功德時。

    諸衆生等不共我語。

    況複供養。

    是故當知供養功德不供養我。

    雖複廣得一切諸天人等之所供養亦無增減。

    以觀察故。

     人天阿修羅,夜叉乾闼婆。

    如是等諸衆,亦廣設供養。

    佛無歡喜心,以善觀察故。

    是供諸功德,非為供養我。

     如稱伽拔吒,指示諸眷屬。

    稱己在後者,其喻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