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關燈
微非辟支佛所見境界。

    乃往過去有一貧人。

    入阿練若山采取薪柴為虎所逼。

    以怖畏故稱南無佛。

    以是種子得解脫因。

    即說偈言: 唯見此稱佛,以是為微細。

    因是盡苦際,如是為善哉。

    至心歸命佛,必得至解脫。

    得是相似果,更無有及者, 爾時婆伽婆即度彼人令得出家。

    佛自教化。

    比丘心悟得羅漢果。

    以是因緣故。

    於世尊所種少善根獲報無量。

    況複造立形像塔廟。

     (五八)複次善根既熟得解脫果。

    由是之故宜應修善。

    我昔曾聞。

    世尊學道為菩薩時苦行六年。

    日食一麻一米。

    無所成辦又無利益。

    時彼菩薩以無所得。

    便食百味乳糜。

    時五人等問菩薩言:先修苦行。

    尚無所得。

    況食乳糜而得道耶。

    作是語已即便舍去向波羅捺。

    爾時世尊既成佛已,作是思惟。

    何等衆生應先得度。

    複作是念。

    唯彼五人有得道緣。

    於我有恩。

    作是念已詣波羅捺至五人所。

    即說偈言: 妙好之威光,舉體具莊嚴。

    獨行衆好備,胸廣相炳然。

    晃曜威德滿,目勝牛王眼。

    容儀極端整,行如大象王。

     趍詳獨一步,所作已成辦。

    智行已滿足,深智為天冠。

    解脫帛系首,二足人中尊。

    法輪王最上,諸天作伎樂。

     前後而導從,雖複諸勝王。

    四兵以圍繞,嚴駕不如佛。

    獨遊於世界,譬如轉輪王。

    象馬車兵衆,天冠極微妙。

     帛蓋覆其上,如大轉輪王。

    福利衆悉備,未若佛莊嚴。

    殊勝過於彼,第一無等相。

    威德逾衆聖,衆生睹容儀。

     超絕過日光,人獸諸飛鳥。

    瞻仰佛身相,行走皆止祝 時彼五人見佛光相威德具足。

    智德成辦不同於先。

    五人不識。

    時彼一人即向四人。

    而說偈言:誰出妙光明,照曜林山谷。

    猶如衆多日,從地而踴出。

     光網明普滿,照徹靡不周。

    猶如真金樓,袈裟覆其上。

    又似融真金,流散布於地。

    陸行諸畜獸,及以牛王等。

     獐鹿及雉兔,見佛皆停祝食草者吐出,谛視不暫舍。

    孔雀舒羽翼,猶如青蓮鬘。

    出離放逸時,亦皆同喜舞。

     歡娛出妙音,佛遊道路時。

    所有衆生類,心眼樂著觀。

    即奪其二根,不覺自往看。

    佛行道路時,諸觸佛腳者, 七日晝夜樂,最勝順道行。

    湛然不輕躁,身體極柔軟。

    蹑空不履地,行步無疲惓。

    又有一人。

    複向四人。

    而說偈言: 我見彼相貌,心亦生疑惑。

    為是誰威光,照曜過於日。

    以彼光相故,林木皆成金。

     時諸人等見佛來近乃相謂曰:此人乃是釋種童子,毀敗苦行還以欲樂恣養其身。

    既舍苦行向我等邊。

    即說偈言:我等皆莫起,慎莫為敬禮。

     但當遙指授,語令彼處坐。

    佛既到已,時諸人等不覺自起。

    即說偈言:面如淨滿月,見之不覺起。

    譬如似大海,月滿則潮宗。

     我等自然起,猶如人扶挽。

    此皆佛威德,自然使之爾。

    亦如帝釋幢,馀天不能動。

    帝釋自到時,自然而獨立。

     我等亦如是,佛至自然起。

    又如酥注火,火則速熾盛。

    我等見佛德,速起疾彼火。

    無數劫以來,摧伏於憍慢。

     舉體尊所重,師長及父母。

    諸天及世人,鬼龍夜叉等。

    諸有見佛者,無敢不敬禮。

    智者何足疑,應當善分别。

     佛若舉下足,地亦從上下。

    諸山如輕草,見佛皆傾動。

     時彼五人見佛即起。

    皆共往迎。

    有為佛捉缽敷坐取水之者,又為佛洗足者,即說偈言:五人見善逝,睹佛威德盛。

    其心皆歡喜,破壞本言要。

     三腳支澡罐,谛視恐崩壞。

    皆受不語法,於十中亦半。

     爾時世尊聞是偈已,尋即微笑。

    而告之言:汝等癡人。

    雲何即便破汝言要。

    佛就坐已恭敬立侍。

    而作是言:慧命瞿昙。

    佛無憎愛意慈心。

    而說偈言: 我今既得道,遠離諸塵垢。

    汝等莫如常,應當起恭敬。

    譬如以泥木,而為作佛像。

    未得成就時,腳蹋而斫削。

     既得成就已,香花而敬禮。

    汝等亦應當,除舍親友意。

    而當恭敬我,不應生輕慢。

    贊歎不生喜,毀罵亦不瞋。

     我今憐愍汝,欲使得解脫。

    令得寂靜樂,獲諸利益事。

    癡愛瞋恚等,各自有相貌。

    譏刺出惡言,如以灰坌瘡。

     我今住菩提,稱我為瞿昙。

    我雖無愛憎,應生恭敬相。

    勿複出此言,謗毀語他人。

    時彼五人雖聞此語。

    猶以世尊未得菩提。

    即說偈言: 汝先修苦行,猶不證菩提。

    汝沒溺淤泥,雲何得悟道。

    譬如棄大船,而負於山石。

    欲度河難者,雲何而可得。

     爾時世尊知彼五人心著苦行以為正道。

    佛便為說離五欲故即為正道。

    以離行苦行亦為正道。

    除於二邊為說中道。

    佛以慈為首。

    說偈告言:唯智能除去,無智愚癡障。

     是故須智慧,以護於身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