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四)複次夫聽法者,有大利益增廣智慧。

    能令心意悉皆調順。

    我昔曾聞。

    師子諸國。

    爾時有人。

    得摩尼寶大如人膝。

    其珠殊妙世所希有。

    以奉獻王。

    王得珠已谛視此珠而說偈言: 往古諸王等,積寶求名稱。

    聚會諸賓客,出寶自矜高。

    舍位命終時,捐寶而獨往。

    唯有善惡業,随身不舍離。

     譬如蜂作蜜,他得自不獲。

    财寶亦如是,資他無随己。

    往昔諸國王,為寶之所诳。

    儲積已待他,無一随己者, 吾今當自為,必使寶随己。

    唯佛福田中,造作諸功德。

    随己至後世,善報不朽滅。

    臨當命終時,一切皆舍離。

     舉宮室親愛,大臣諸猛将。

    悲戀送亡者,至冢則還家。

    象馬寶辇輿,珍玩及庫藏。

    人民諸城郭,園苑快樂處。

     飄然獨舍逝,都無随從者, 王說偈已即詣塔所。

    以此寶珠置塔枨上。

    其明顯照猶如大星。

    若日出時照王宮殿。

    晖曜相映倍於常明。

    珠之光明日日常爾。

    於一日中卒無光色。

    王怪其爾即遣人看。

    既至彼已不見寶珠。

    但見枨下血流污地。

    尋逐血迹至迦陀羅林。

    未到彼林已見偷珠人竄伏樹間。

    偷珠之人當取珠時。

    堕枨折?坒故有是血。

    即執此人将詣王邊。

    王初見時甚懷忿恚。

    見其傷毀複生悲愍。

    慈心視之而語之言:咄哉男子。

    汝甚愚癡偷佛寶珠。

    将來之世必堕惡趣。

    即說偈言: 怪哉甚愚癡,無智造大惡。

    如人畏杖捶,返受於斬害。

    畏於貧窮苦,興此狂愚意。

    不安少貧乏,長受無窮厄。

     爾時一臣聞是偈已,即白王言如王所說真實不虛。

    即說偈言:塔為人中寶,愚癡辄盜竊。

    斯人無量劫,不得值三寶。

    如昔有一人,信心歡喜故。

     耳上須曼花,以用奉佛塔。

    人天百億劫,極受大快樂。

    十力世尊塔,盜寶而自營。

    以是業緣故,沈沒於地獄。

     複有有一臣懷忿而言:如此愚人罪咎已彰。

    何須呵責宜加刑戮。

    王告臣言:莫出此語。

    彼人已死何須更殺。

    如人倒地宜應扶起。

    時王即說偈言:此人已毀行,宜速拔濟之。

     我當賜财寶,令忏悔修福。

    使其得免離,将來大苦難。

    我當與錢财,使彼供養佛。

    若彼不向佛,罪過終不滅。

     如人因地跌,還扶而得起。

    因佛獲過罪,亦因佛而滅。

     時王即便大賜錢财。

    教令佛邊作諸功德。

    爾時偷者即作是念。

    今者大王。

    若非佛法中調順之人。

    計我愆罪應被斬害。

    此王能容。

    實是大人赦我重罪。

    釋迦如來甚為奇特。

    乃能調化邪見國王作如斯事。

    說是語已,還到塔所匍匐向寺。

    合掌歸命。

    而作是言:大悲世尊世間真濟。

    雖入涅槃猶能以命赈賜於我。

    世間鹹皆号為真濟。

    名稱普聞遍諸世界。

    及於今者濟我生命。

    是故真濟名不虛設。

    即說偈言: 世間稱真濟,此名實不虛。

    我今蒙救拔,知實真濟義。

    世間皆熾然,多諸郁蒸惱。

    慈悲清涼月,照除熱惱苦。

     如來在世時,於曠野鬼所。

    拔濟首長者,是事未為難。

    於今涅槃後,遺法濟危厄。

    令我脫苦惱,是乃為甚難。

     雲何世工匠,奇巧合聖心。

    圖像舉右手,示作安慰相。

    怖者睹之已,尚能除恐懼。

    況佛在世時,所濟甚弘多。

     今遭大苦厄,形像免濟我。

     (五)複次夫少欲者,雖有财物心不愛著。

    猶得稱之名為少欲。

    我昔曾聞。

    有優婆塞。

    彼優婆塞時有親友信婆羅門法。

    時彼親友善信婆羅門。

    弊衣苦行五熱炙身恒食惡食卧糞穢中。

    即喚優婆塞言:汝可就此觀婆羅門。

    汝頗曾見清身自苦高行之士少欲知足如此人不。

    優婆塞言:如此高行可诳於汝。

    即共親友問婆羅門。

    汝今苦行為何所求。

    婆羅門曰:我今苦行欲求為王。

    時優婆塞語親友言:此人今者,方求大地庫藏珍寶。

    宰割自恣貪嗜美味。

    宮人侍禦好樂女色。

    種種音樂而以自娛。

    雖作大臣長者有諸财寶不適其意。

    乃欲希求一切大地人民珍寶。

    何以稱之為少欲耶。

    汝但見其身行苦行。

    便謂少欲。

    不知此人所求無厭。

    謂為少欲。

    即說偈言: 所謂少欲者,非必惡衣食。

    無諸資生具,以之為少欲。

    此人於今者,心如大河海。

    貪求無厭足,雲何名少欲。

     今修此苦行,貪渴五欲故。

    此人實虛僞,詐現少欲相。

    為貪故自苦,實非少欲者, 說是偈已,優婆塞複作是言:今者此人具諸貪欲瞋恚愚癡。

    仙聖所行無有少分。

    是故當知。

    夫少欲者不在錢财多諸寶物。

    何以知之。

    如頻婆娑羅王富有國土象馬七珍。

    猶名少欲。

    所以者何。

    雖有财寶心不貪著樂於聖道。

    以是之故雖複富有七珍盈溢。

    心無希求名為少欲。

    雖無财寶希求無厭。

    不得名為少欲知足。

    即說偈言: 若以無衣食,倮形尼乾等。

    造作諸勤苦,以為苦行者,餓鬼及畜生,貧窮諸衰惱。

    斯等處艱難,亦應名苦行。

     此人亦如是,徒為自疲勞。

    形雖作苦行,而心懷貪著。

    希求無厭足,不名為少欲。

    雖複具衆物,心無所染著。

     修行樂聖道,是乃名少欲。

    譬如諸農夫,以穀種田中。

    貪收多果實,不名為少欲。

    身如惡癰瘡,将適須衆具。

     意求於道故,是名少欲者,為治惡癰瘡,少受資生具。

    心不貪後有,是真名少欲。

    心意不谄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