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論而破析之(三)複次夫取福田當取其德。

    不應簡擇少壯老弊。

    我昔曾聞。

    有檀越遣知識道人詣僧伽藍請諸衆僧。

    但求老大不用年少。

    後知識道人請諸衆僧。

    次到沙彌。

    然其不用。

    沙彌語言:何故不用我等沙彌。

    答言:檀越不用非是我也。

    勸化道人即說偈言: 耆年有宿德,發白而面皺。

    秀眉齒缺落,背偻支節緩。

    檀越樂如是,不喜見幼校 時寺中有諸沙彌。

    盡是羅漢。

    譬如有人觸惱師子枨其腰脈令其瞋恚。

    諸沙彌等皆作是語。

    彼之檀越愚無智慧。

    不樂有德唯貪耆老。

    時諸沙彌即說偈言: 所謂長老者,不必在白發。

    面皺牙齒落,愚癡無智慧。

    所貴能修福,除滅去衆惡。

    淨修梵行者,是名為長老。

     我等於毀譽,不生增減心。

    但令彼檀越,獲得於罪過。

    又於僧福田,诽謗生增減。

    我等應速往,起發彼檀越。

     莫令堕惡趣,彼諸沙彌等。

    尋以神通力,化作老人像。

    發白而面皺,秀眉牙齒落。

    偻脊而柱杖,詣彼檀越家。

     檀越既見已,心生大歡慶。

    燒香散名花,速請令就坐。

    既至須臾頃,還服沙彌形。

    檀越生驚愕,變化乃如是, 為飲天甘露,容色忽鮮變。

     爾時沙彌即作是言:我非夜叉亦非羅刹。

    先見檀越選擇耆老。

    於僧福田生高下想壞汝善根。

    故作是化令汝改悔。

    即說偈言:譬如蚊子隽,欲盡大海底。

     世間無能測,衆僧功德者,一切皆無能,籌量僧功德。

    況汝獨一己,而欲測量彼。

     沙彌複言:汝今不應校量衆僧耆少形相。

    夫求法者不觀形相唯在智慧。

    身雖幼稚斷諸結漏得於聖道。

    雖老放逸是名幼校汝所為作甚為不是。

    若以爪指欲盡海底。

    無有是處。

    汝亦如是,欲以汝智測量福田而知高下。

    亦無是處。

    汝甯不聞如來所說四不輕經。

    王子蛇火沙彌等都不可輕。

    世尊所說菴羅果喻。

    内生外熟。

    外生内熟莫妄稱量前人長短。

    一念之中亦可得道。

    汝於今者極有大過。

    汝若有疑今悉可問。

    從今已後更莫如是於僧福田生分别想。

    即說偈言: 衆僧功德海,無能測量者,佛尚生欣敬,自以百偈贊。

    況馀一切人,而當不稱歎。

    廣大良福田,種少獲大利。

     釋迦和合衆,是名第三寶。

    於諸大衆中,勿以貌取人。

    不可以種族,威儀巧言說。

    未測其内德,睹形生宗仰。

     觀形雖幼弱,聰慧有高德。

    不知内心行,乃更生輕蔑。

    譬如大叢林,薝蔔雜伊蘭。

    衆樹雖參差,語林則不異。

     僧雖有長幼,不應生分别。

    迦葉欲出家,舍身上妙服。

    取庫最下衣,猶直十萬金。

    衆僧之福田,其事亦如是, 供養最下者,獲報十方身。

    譬如大海水,不宿於死屍。

    僧海亦如是,不容毀禁者,於諸凡夫僧,最下持少戒。

     恭敬加供養,能獲大果報。

    是故於衆僧,耆老及少年。

    等心而供養,不應生分别。

     爾時檀越聞是語已身毛為豎。

    五體投地求哀忏悔。

    凡夫愚人多有愆咎。

    願聽忏悔。

    所有疑惑幸為解釋。

    即說偈言:汝有大智慧,以斷諸疑網。

     我若不谘問,則非有智者, 爾時沙彌即告之曰:恣汝所問當為汝說。

    檀越問言:大德。

    敬信佛僧何者為勝。

    沙彌答曰:汝甯不知有三寶乎。

    檀越言:我今雖複知有三寶。

    然三寶中豈可無有一最勝耶。

    沙彌答曰:我於佛僧不見增減。

    即說偈言: 大姓婆羅門,厥名突羅阇。

    毀譽佛不異,以食施如來。

    如來既不受,三界無能消。

    擲置於水中,煙炎同時起。

     瞿昙彌奉衣,佛敕施衆僧。

    以是因緣故,三寶等無異。

     爾時檀越聞是語已,即作是言:如其佛僧等無異者,何故以食置于水中不與衆僧。

    沙彌答言:如來於食都無吝惜。

    為欲顯示衆僧德力故為是耳。

    所以者何。

    佛觀此食。

    三界之中無能消者,置於水中水即炎起。

    然瞿昙彌故以衣奉佛。

    佛回與僧。

    衆僧受已無有變異。

    是故當知。

    僧有大德。

    得大名稱佛僧無異。

    時彼檀越即作是言:自今以後於衆僧所若老若少等心恭敬不生分别。

    沙彌答言:汝若如是不久當得見谛之道。

    即說偈言: 多聞與持戒,禅定及智慧。

    趣向三乘人,得果并與向。

    譬如辛頭河,流注入大海。

    是等諸賢聖,悉入僧大海。

     譬如雪山中,具足諸妙藥。

    亦如好良田,增長於種子。

    賢善諸智人,悉從僧中出。

     說是偈已而作是言:檀越汝甯不聞經中。

    阿尼慮頭難提黔毗羅。

    此三族姓子鬼神大将。

    名曰伽扶。

    白佛言:世尊,一切世界若天若人若魔若梵。

    若能心念此三族姓子者,皆能令其得利安樂。

    僧中三人尚能利益。

    況複大衆。

    即說偈言: 三人不成僧,念則得利益。

    如彼鬼将言,未得名念僧。

    尚獲是大利,況複念僧者,是故汝當知,功德諸善事。

     皆從僧中出,譬如大龍雨。

    唯海能堪受,衆僧亦如是,能受大法雨,是故汝應當。

    專心念衆僧,如是衆僧者, 是諸善之群,解脫之大衆。

    僧猶勇健軍,能摧魔怨敵。

    如是衆僧者,勝智之叢林。

    一切諸善行,運集在其中。

     趣三乘解脫,大勝之伴黨。

     爾時沙彌說偈贊已,檀越眷屬心大歡喜。

    皆得須陀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