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關燈
小
中
大
(五一)複次瞋恚因緣佛不能谏。
是故智者應斷瞋恚。
我昔曾聞。
拘睒彌比丘以鬥诤故分為二部。
緣其鬥诤各競道理經曆多時。
爾時世尊無上大悲。
以相輪手制諸比丘,即說偈言: 比丘莫鬥诤,鬥诤多破敗。
競勝負不息,次續诤不絕。
為世所譏呵,增長不饒益。
比丘求勝利,遠離於愛欲。
棄舍家妻子,意求於解脫。
宜依出家法,莫作不應作。
應當以智鈎,回於傲慢意。
不適生鬥诤,怨害之根本。
依止出家法,不應起不適。
譬如清冷水,於中出熾火。
既著壞色衣,應當修善法。
斯服宜善寂,恒思自調柔。
雲何著是服,豎眼張其目。
蹙眉複聚頞,而起瞋恚想。
應當念被服,剃頭作标相。
一切皆棄舍,雲何複诤競。
如此之标相,宜應斷鬥诤。
時彼比丘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願佛恕亮。
彼諸比丘輕蔑於我。
雲何不報。
即說偈言:彼之難調者,忍之倍見輕。
生忍欲謙下,彼怒益隆盛。
於惡欲加毀,猶如斧斫石。
彼人見加毀,我亦必當報。
爾時世尊猶如慈父。
作如是言:出家之人應勤方便斷於瞋恚。
設随順瞋極違於理。
瞋恚多過。
即說偈言:瞋如彼利刀,割斷離親厚。
瞋能殺害彼,如法順律者, 患瞋舍出家,不應所住處。
嫌恨如屠枷,瞋乃是恐怖。
輕賤之屋宅,鬼陋之種子。
粗惡語之伴,燒意林猛火。
示惡道之導,鬥诤怨害門。
惡名稱床褥,暴速作惡本。
諸瞋恚者為他譏嫌之所呵毀。
汝今且當觀如是過。
即說偈言:瞋劇於暴虎,如惡瘡難觸。
毒蛇難喜見,瞋恚者如是,瞋者睡亦苦,毀壞善名稱。
瞋恚熾盛者,不覺己所作。
及與他所作,於分财利時。
不入其數中,若於戲笑處。
衆人所不容,如是諸利處。
由瞋都不入,瞋者叵愛樂。
其事極衆多,常懷慚恥恨。
雖以百舌說,說猶不可荊略舉而說之,地獄中受苦。
不足具論盡,瞋恚造惡已,悔恨身心熱,是故有智者, 應當斷瞋競。
爾時如來為諸比丘種種說法。
而其瞋忿猶故不息。
以是因緣諸天善神皆生瞋恚。
而說偈言:猶如濁水中,若置摩尼珠。
水即為澄清,更無濁穢相。
如來之人寶,為於諸比丘,随順方便說,種種妙好法。
斯諸比丘等,心濁猶不淨。
甯作不清水,珠力可令清。
不作此比丘,聞佛所說法。
而其内心意,猶故濁不清。
如日照世間,除滅諸黑闇。
佛日近於汝,黑闇心過甚。
如來世尊呵諸比丘如斯重擔。
有悲愍心。
複更為說長壽王緣。
而此比丘蹙眉聚頞猶故不休。
而作是言:佛是法主。
且待須臾。
我等自知。
于時如來聞斯語已即舍此處。
離十二由旬在娑羅林一樹下坐作是思惟。
我今離拘睒彌鬥诤比丘。
爾時有一象王避諸群象來在樹下。
去佛不遠合目而祝亦生念言:我得離群極為清淨。
佛知彼象心之所念。
即說偈言: 彼象此象牙極長,遠離群衆樂寂靜。
彼樂獨一我亦然,遠離鬥诤群會處。
說是偈已入深禅定。
爾時諸比丘不受佛說後生悔恨。
天神又忿。
舉國聞者鹹生瞋恚。
唱言叱叱。
時諸比丘各相謂言:我等雲何還得見佛。
當共合掌求請於佛。
即說偈言: 我等違佛教,三界世尊說。
瞋恚惡罪咎,住在我心中。
悔恨熾猛火,焚燒於意林。
善哉悲愍者,願還為我說。
我今發上願,必當求解脫。
從今日已往,甯舍於身肉。
終不違佛教。
佛知諸比丘心之所念。
即說偈言: 欲瞋恚所禁,惱亂不随順。
我今應悲愍,還救其苦難。
嬰愚作過惡,智者應忍受。
譬如人抱兒,懷中種種穢。
不可以糞臭,便舍棄其子。
說是偈已從草敷起。
欲還僧坊。
爾時天龍夜叉阿修羅等。
合掌向佛。
而說偈言:嗚呼有大悲,大仙正導者,彼諸比丘等,放逸之所盲。
競忿心不息,觸惱於世尊,如來大悲心,猶故不背舍。
悲哀無瞋嫌,意欲使調順。
如似強惡馬,捶策而令調。
爾時如來既至僧坊光明照曜。
諸比丘等知佛還來尋即出迎。
頭頂禮敬而白佛言:我等鬥诤使多衆生起瞋忿心。
極為衆人之所輕賤。
我等今者皆堕破僧。
唯願世尊還為說法使得和合。
于時如來為諸比丘說六和敬法。
令諸比丘還得和合。
是故佛說斷於瞋恚。
(五二)複次應當觀食。
世尊亦說正觀於食。
我昔曾聞。
尊者黑迦留陀夷為食因緣故佛為制戒。
佛說種種因緣贊戒贊持戒。
少欲知足行頭陀事。
佛集比丘僧。
贊一食法。
乃至欲制一食戒法。
時比丘僧鹹各默然,猶如大海寂默無聲。
時諸僧中有一比丘名婆多梨。
白佛言:世尊,莫制是戒。
我不能持。
佛告比丘。
於過去生死為是
是故智者應斷瞋恚。
我昔曾聞。
拘睒彌比丘以鬥诤故分為二部。
緣其鬥诤各競道理經曆多時。
爾時世尊無上大悲。
以相輪手制諸比丘,即說偈言: 比丘莫鬥诤,鬥诤多破敗。
競勝負不息,次續诤不絕。
為世所譏呵,增長不饒益。
比丘求勝利,遠離於愛欲。
棄舍家妻子,意求於解脫。
宜依出家法,莫作不應作。
應當以智鈎,回於傲慢意。
不適生鬥诤,怨害之根本。
依止出家法,不應起不適。
譬如清冷水,於中出熾火。
既著壞色衣,應當修善法。
斯服宜善寂,恒思自調柔。
雲何著是服,豎眼張其目。
蹙眉複聚頞,而起瞋恚想。
應當念被服,剃頭作标相。
一切皆棄舍,雲何複诤競。
如此之标相,宜應斷鬥诤。
時彼比丘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願佛恕亮。
彼諸比丘輕蔑於我。
雲何不報。
即說偈言:彼之難調者,忍之倍見輕。
生忍欲謙下,彼怒益隆盛。
於惡欲加毀,猶如斧斫石。
彼人見加毀,我亦必當報。
爾時世尊猶如慈父。
作如是言:出家之人應勤方便斷於瞋恚。
設随順瞋極違於理。
瞋恚多過。
即說偈言:瞋如彼利刀,割斷離親厚。
瞋能殺害彼,如法順律者, 患瞋舍出家,不應所住處。
嫌恨如屠枷,瞋乃是恐怖。
輕賤之屋宅,鬼陋之種子。
粗惡語之伴,燒意林猛火。
示惡道之導,鬥诤怨害門。
惡名稱床褥,暴速作惡本。
諸瞋恚者為他譏嫌之所呵毀。
汝今且當觀如是過。
即說偈言:瞋劇於暴虎,如惡瘡難觸。
毒蛇難喜見,瞋恚者如是,瞋者睡亦苦,毀壞善名稱。
瞋恚熾盛者,不覺己所作。
及與他所作,於分财利時。
不入其數中,若於戲笑處。
衆人所不容,如是諸利處。
由瞋都不入,瞋者叵愛樂。
其事極衆多,常懷慚恥恨。
雖以百舌說,說猶不可荊略舉而說之,地獄中受苦。
不足具論盡,瞋恚造惡已,悔恨身心熱,是故有智者, 應當斷瞋競。
爾時如來為諸比丘種種說法。
而其瞋忿猶故不息。
以是因緣諸天善神皆生瞋恚。
而說偈言:猶如濁水中,若置摩尼珠。
水即為澄清,更無濁穢相。
如來之人寶,為於諸比丘,随順方便說,種種妙好法。
斯諸比丘等,心濁猶不淨。
甯作不清水,珠力可令清。
不作此比丘,聞佛所說法。
而其内心意,猶故濁不清。
如日照世間,除滅諸黑闇。
佛日近於汝,黑闇心過甚。
如來世尊呵諸比丘如斯重擔。
有悲愍心。
複更為說長壽王緣。
而此比丘蹙眉聚頞猶故不休。
而作是言:佛是法主。
且待須臾。
我等自知。
于時如來聞斯語已即舍此處。
離十二由旬在娑羅林一樹下坐作是思惟。
我今離拘睒彌鬥诤比丘。
爾時有一象王避諸群象來在樹下。
去佛不遠合目而祝亦生念言:我得離群極為清淨。
佛知彼象心之所念。
即說偈言: 彼象此象牙極長,遠離群衆樂寂靜。
彼樂獨一我亦然,遠離鬥诤群會處。
說是偈已入深禅定。
爾時諸比丘不受佛說後生悔恨。
天神又忿。
舉國聞者鹹生瞋恚。
唱言叱叱。
時諸比丘各相謂言:我等雲何還得見佛。
當共合掌求請於佛。
即說偈言: 我等違佛教,三界世尊說。
瞋恚惡罪咎,住在我心中。
悔恨熾猛火,焚燒於意林。
善哉悲愍者,願還為我說。
我今發上願,必當求解脫。
從今日已往,甯舍於身肉。
終不違佛教。
佛知諸比丘心之所念。
即說偈言: 欲瞋恚所禁,惱亂不随順。
我今應悲愍,還救其苦難。
嬰愚作過惡,智者應忍受。
譬如人抱兒,懷中種種穢。
不可以糞臭,便舍棄其子。
說是偈已從草敷起。
欲還僧坊。
爾時天龍夜叉阿修羅等。
合掌向佛。
而說偈言:嗚呼有大悲,大仙正導者,彼諸比丘等,放逸之所盲。
競忿心不息,觸惱於世尊,如來大悲心,猶故不背舍。
悲哀無瞋嫌,意欲使調順。
如似強惡馬,捶策而令調。
爾時如來既至僧坊光明照曜。
諸比丘等知佛還來尋即出迎。
頭頂禮敬而白佛言:我等鬥诤使多衆生起瞋忿心。
極為衆人之所輕賤。
我等今者皆堕破僧。
唯願世尊還為說法使得和合。
于時如來為諸比丘說六和敬法。
令諸比丘還得和合。
是故佛說斷於瞋恚。
(五二)複次應當觀食。
世尊亦說正觀於食。
我昔曾聞。
尊者黑迦留陀夷為食因緣故佛為制戒。
佛說種種因緣贊戒贊持戒。
少欲知足行頭陀事。
佛集比丘僧。
贊一食法。
乃至欲制一食戒法。
時比丘僧鹹各默然,猶如大海寂默無聲。
時諸僧中有一比丘名婆多梨。
白佛言:世尊,莫制是戒。
我不能持。
佛告比丘。
於過去生死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