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匮書後集卷第四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馬士英、阮大铖列傳(附方國安)
馬士英
阮大铖
方國安
·馬士英,貴陽人;萬曆己未進士。
曆官至大同巡撫、都禦史,被逮論死;年友阮大铖為其夤緣,得免死谪戍,遂結為死友。
崇祯壬午又以大铖力,得複原官,督師鳳陽。
甲申北變,福王播遷在淮,大铖與士英視為奇貨,以向年「梃擊」、「妖書」二案東林諸臣與福藩為難,福王立,可報複東林;士英遂以「軍中願立福王」為名,迎至留都,上箋監國。
進士英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禦史。
士英盛設兵衛,出入殿廷。
六部事權,無不掌據;賣官鬻爵,賄賂公行。
弘光好酒喜内,日導以荒淫,毫不省外事;而士英一手遮天,靡所不為矣。
旋起大铖為江防兵部侍郎,巡視上江。
湖廣巡按禦史黃澍同承天守備太監何志孔入朝,求召對;既入,澍面糾馬士英奸貪不法,淚與語下。
志孔亦前佐澍,言其無上諸事。
士英稱疾出直,而以金币餽福邸舊閹田成、張執中等,向弘光曰:『主上非馬士英不得立;茲逐士英,天下皆議主上背恩矣!且馬公在閣,諸事不煩主上,可以優閑自在;士英去,誰複有念主上者』!弘光嘿然,即賜谕留。
澍複連上十疏,稱『自古未有奸臣在朝,而将帥得成功于外者。
必陛下内秉精明、外採輿論,國人皆曰「可殺」則殺之。
毋因一時之才情博辨,誤信小人;使黨羽既盛,禍患驟至』!又雲:『正人君子,乞陛下師事數人,以澍儀表。
使辇毂之下貪污結舌、邪佞閉氣,無所容其澍黨庇奸之私;而後讨國門以外之賊無難』。
又雲:『自魏珰窺竊神器以來,實釀今禍。
附逆之人與薦逆之人,皆有賊心;乞陛下懸諸日月,以除魍魉』。
弘光屢趨澍赴楚,乃去。
嗣是士英益無忌憚,賄賂公行;召賄降獻賊錦衣衛都督劉僑至京,仍補原官。
初,左良玉恢複蕲、黃,僑送馬士英赤金三千兩、女樂十二人;士英笑曰:『此一物足以釋西伯矣』!遂诳先帝複職。
至是,召用之。
迺大開事例,照例納官;時為之語曰:『中書随地有,都督滿街走;監紀多如羊,職方賤似狗!廕起千年塵,拔貢一呈首;掃盡江南錢,填塞馬家口』。
有奉化布衣方翼明抗疏上言「政祈克終」;着送刑部問罪。
又有布衣何光顯疏請誅馬士英;诏戮于市,籍其家。
乙酉四月初四日,左良玉提兵向阙清除君側,傳檄讨之;飛騎上疏雲雲。
士英膽怯,調黃得功、劉良佐離汛,遣劉孔昭、阮大铖、方國安、朱大典同禦之;陞大典兵部尚書,國安挂征南将軍印。
劉澤清亦託勤王,率兵大掠南行,揚、泗、徐、邳勢同鼎沸。
史可法連疏告警,弘光曰:『上遊急則赴上遊、北兵急則赴北兵,自是長策』。
可法曰:『上遊不過欲除君側之奸,原不敢與君父為難。
若北兵一至,宗社可虞!不知輔臣何意朦蔽至此』!乃移書士英,懇其選将添兵,大聲疾呼;士英惟以左兵為慮,不應。
四月十九日,召對,馬士英力請亟禦左良玉。
大理寺卿姚思孝、尚寶司卿李之椿等合詞講備淮、揚,工科給事中吳希哲等亦言淮、揚最急,應合兵防禦;弘光谕士英曰:『左良玉雖不該提兵以逼南京,然看他本上意思,原不曾反叛。
如今還該守淮、揚,不可撤江防兵』。
士英厲聲指諸臣曰:『此左良玉死黨為遊說,其言不可聽!臣已調得功、良佐等渡江矣。
甯可君父死于北兵,不可死于左良玉之手』!瞋目大呼:『有異議者,當斬』!弘光嘿然,諸臣鹹為咋舌。
希哲退曰:『賈似道棄淮、揚矣』!北兵攻揚州急,史可法血奏請救,不報;揚州破,可法死之。
弘光聞報,召群臣議遷都;錢謙益言「不可」。
馬士英請調黔兵入衛,辦走貴陽;工科吳希哲力谏,乃止。
召黔兵一千二百入城,命屯雞鳴山。
良玉舉兵,不數日病死;子夢庚東下,至采石,為黃得功、方國安所敗。
捷聞,封黃得功為靖國公,并晉大铖、大典太子太保。
五月初九,北兵渡江。
次日,弘光宵遁;馬士英奉太後召黔兵護衛,走浙。
弘光駐太平府二十裡外,投黃得功營中,尋被俘馘。
士英到杭,欲挾太後垂簾聽政;撫、按不從,遂奉潞王監國。
而北兵已薄城下,潞王聽浙撫張秉貞計,決意歸降。
士英知在不免,遂逃至東陽,寄頓家口于巍山趙氏;聞魯王監國台州,複帶兵馬三百餘人屯匝清溪,上表請朝。
東海布衣張岱上書魯王曰:『臣岱謹啟:為監國伊始,萬目具瞻;懇祈立斬弒君賣國第一罪臣,以謝天下、以鼓軍心事。
臣聞舜受堯禅,誅四兇而天下鹹服;孔子相魯,誅少正卯而魯國大治。
在彼盛時,猶藉風勵;況當天翻地覆之時、星移宿易之際!世
曆官至大同巡撫、都禦史,被逮論死;年友阮大铖為其夤緣,得免死谪戍,遂結為死友。
崇祯壬午又以大铖力,得複原官,督師鳳陽。
甲申北變,福王播遷在淮,大铖與士英視為奇貨,以向年「梃擊」、「妖書」二案東林諸臣與福藩為難,福王立,可報複東林;士英遂以「軍中願立福王」為名,迎至留都,上箋監國。
進士英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禦史。
士英盛設兵衛,出入殿廷。
六部事權,無不掌據;賣官鬻爵,賄賂公行。
弘光好酒喜内,日導以荒淫,毫不省外事;而士英一手遮天,靡所不為矣。
旋起大铖為江防兵部侍郎,巡視上江。
湖廣巡按禦史黃澍同承天守備太監何志孔入朝,求召對;既入,澍面糾馬士英奸貪不法,淚與語下。
志孔亦前佐澍,言其無上諸事。
士英稱疾出直,而以金币餽福邸舊閹田成、張執中等,向弘光曰:『主上非馬士英不得立;茲逐士英,天下皆議主上背恩矣!且馬公在閣,諸事不煩主上,可以優閑自在;士英去,誰複有念主上者』!弘光嘿然,即賜谕留。
澍複連上十疏,稱『自古未有奸臣在朝,而将帥得成功于外者。
必陛下内秉精明、外採輿論,國人皆曰「可殺」則殺之。
毋因一時之才情博辨,誤信小人;使黨羽既盛,禍患驟至』!又雲:『正人君子,乞陛下師事數人,以澍儀表。
使辇毂之下貪污結舌、邪佞閉氣,無所容其澍黨庇奸之私;而後讨國門以外之賊無難』。
又雲:『自魏珰窺竊神器以來,實釀今禍。
附逆之人與薦逆之人,皆有賊心;乞陛下懸諸日月,以除魍魉』。
弘光屢趨澍赴楚,乃去。
嗣是士英益無忌憚,賄賂公行;召賄降獻賊錦衣衛都督劉僑至京,仍補原官。
初,左良玉恢複蕲、黃,僑送馬士英赤金三千兩、女樂十二人;士英笑曰:『此一物足以釋西伯矣』!遂诳先帝複職。
至是,召用之。
迺大開事例,照例納官;時為之語曰:『中書随地有,都督滿街走;監紀多如羊,職方賤似狗!廕起千年塵,拔貢一呈首;掃盡江南錢,填塞馬家口』。
有奉化布衣方翼明抗疏上言「政祈克終」;着送刑部問罪。
又有布衣何光顯疏請誅馬士英;诏戮于市,籍其家。
乙酉四月初四日,左良玉提兵向阙清除君側,傳檄讨之;飛騎上疏雲雲。
士英膽怯,調黃得功、劉良佐離汛,遣劉孔昭、阮大铖、方國安、朱大典同禦之;陞大典兵部尚書,國安挂征南将軍印。
劉澤清亦託勤王,率兵大掠南行,揚、泗、徐、邳勢同鼎沸。
史可法連疏告警,弘光曰:『上遊急則赴上遊、北兵急則赴北兵,自是長策』。
可法曰:『上遊不過欲除君側之奸,原不敢與君父為難。
若北兵一至,宗社可虞!不知輔臣何意朦蔽至此』!乃移書士英,懇其選将添兵,大聲疾呼;士英惟以左兵為慮,不應。
四月十九日,召對,馬士英力請亟禦左良玉。
大理寺卿姚思孝、尚寶司卿李之椿等合詞講備淮、揚,工科給事中吳希哲等亦言淮、揚最急,應合兵防禦;弘光谕士英曰:『左良玉雖不該提兵以逼南京,然看他本上意思,原不曾反叛。
如今還該守淮、揚,不可撤江防兵』。
士英厲聲指諸臣曰:『此左良玉死黨為遊說,其言不可聽!臣已調得功、良佐等渡江矣。
甯可君父死于北兵,不可死于左良玉之手』!瞋目大呼:『有異議者,當斬』!弘光嘿然,諸臣鹹為咋舌。
希哲退曰:『賈似道棄淮、揚矣』!北兵攻揚州急,史可法血奏請救,不報;揚州破,可法死之。
弘光聞報,召群臣議遷都;錢謙益言「不可」。
馬士英請調黔兵入衛,辦走貴陽;工科吳希哲力谏,乃止。
召黔兵一千二百入城,命屯雞鳴山。
良玉舉兵,不數日病死;子夢庚東下,至采石,為黃得功、方國安所敗。
捷聞,封黃得功為靖國公,并晉大铖、大典太子太保。
五月初九,北兵渡江。
次日,弘光宵遁;馬士英奉太後召黔兵護衛,走浙。
弘光駐太平府二十裡外,投黃得功營中,尋被俘馘。
士英到杭,欲挾太後垂簾聽政;撫、按不從,遂奉潞王監國。
而北兵已薄城下,潞王聽浙撫張秉貞計,決意歸降。
士英知在不免,遂逃至東陽,寄頓家口于巍山趙氏;聞魯王監國台州,複帶兵馬三百餘人屯匝清溪,上表請朝。
東海布衣張岱上書魯王曰:『臣岱謹啟:為監國伊始,萬目具瞻;懇祈立斬弒君賣國第一罪臣,以謝天下、以鼓軍心事。
臣聞舜受堯禅,誅四兇而天下鹹服;孔子相魯,誅少正卯而魯國大治。
在彼盛時,猶藉風勵;況當天翻地覆之時、星移宿易之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