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回 大戰襄陽
關燈
小
中
大
襟給楊過裹傷,雙手顫抖,竟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楊過微笑道:“你在台下,擔心受驚,更苦過我在台上惡戰。
”隻聽得宋軍喊聲猶如驚天動地,旗分五色,猛向蒙古軍沖鋒。
楊過凝目遙望,見敵軍部伍嚴整,人數又多過宋軍數倍,宋軍如潮水般沖了一次又一次,卻那裡撼得動敵軍分毫? 楊過叫道:“敵軍未敗,咱們再戰。
你累不累?”這三句話前兩句慷慨激昂,最後一句卻轉成了溫柔體貼的調子。
小龍女淡淡一笑,說道:“你說上,便上罷!” 忽然身旁一個少女聲音說道:“楊大嫂,你真美!”正是郭襄。
小龍女回頭笑道:“小妹子,多謝你為我們祝禱重會。
你大哥哥盡說你好,定要帶我到襄陽來見你一見。
”郭襄歎了一口氣,道:“也真隻有你,才配得上他。
”小龍女挽住她手,跟她甚是親熱。
小龍女本來對誰都是冷冷的不大理睬,但聽楊過誇贊郭襄,說她為自己夫婦祝禱重會,又不顧性命的躍下深谷,來求楊過不可自盡,對她也便不同。
楊過牽過幾匹四下亂竄的無主戰馬,說道:“我來開路,一齊沖罷!”躍上馬背,當先馳去。
小龍女和郭襄各乘一匹,跟在他身後。
三人奔馳向南,但見數百道雲梯豎在襄陽城牆外,蒙古兵如螞蟻般正向上爬。
三人馳上一個小丘,縱目四望,忽見西首有千餘蒙古兵圍住了耶律齊率領的三百來人。
這些蒙古兵均使四尺彎刀,将耶律齊的部屬一個個劈下馬來。
郭芙領着一隊兵馬要沖入相救,卻讓蒙古兩個千人隊攔住了,夫妻倆遙遙相望,不能相聚。
郭芙眼見丈夫身旁的士卒越來越少,一顆心不住的下沉,深知戰陣中千軍萬馬相鬥,若落了單被圍,武功再高也必無幸。
楊過叫道:“郭大姑娘,你向我磕三個響頭,我便去救你丈夫出來。
”依着郭芙平素驕縱的性兒,别說磕頭,甯可死了,也不肯在嘴上向楊過服輸,但這時見丈夫命在須臾,更不遲疑,縱馬上了小丘,翻身下馬,雙膝跪倒,便磕下頭去。
楊過吃了一驚,急忙跪下磕頭還禮,扶起郭芙,深悔自己出言輕薄,忙道:“是我的不是,真對不起了!我胡說八道,你别當真。
耶律兄和我是生死之交,焉有不救之理?”飛身奔下小丘,在戰場上将一匹匹健馬牽過,一共牽了八匹,前四匹,後四匹,排成兩列,跟着躍上馬背,單手提着八根缰繩,大聲呼喝,向敵軍刀陣中沖了過去。
宋時戰陣之中,原有連環甲馬一法,當年雙鞭呼延灼攻打水泊梁山,即曾以連環馬陣法取勝。
楊過将這八匹馬連成二列,宛然是個小小的連環馬之陣。
但八匹馬雜湊而成,未經操練,奔動之際或東或西,不成行列,全仗楊過袖力提缰,将八匹馬制得服服帖帖,三十二隻鐵蹄翻飛,擊土揚塵,疾馳而前。
楊過施展輕身功夫,在八匹馬背上往複跳躍。
蒙古軍那裡見過這等神奇的騎術?驚奇之間,八匹馬已沖入陣中。
楊過衣袖一卷,搶過一面大旗,豎起在馬鞍之上。
蒙古兵将大聲呼喝,上前阻擋,楊過将八缰套上肩頭,騰出左手揮旗橫掃,将三名将官打下馬來,眼見距耶律齊不過兩丈,叫道:“耶律兄,快向上跳!”跟着大旗揮動,耶律齊踴身躍起,楊過左臂運臂一卷,大旗正好将他身子卷住。
兩人八馬,馳出敵軍重圍。
耶律齊喘了口氣,說道:“楊兄弟,多謝你相救,隻是我尚有部屬被圍,義不能獨生,我要跟他們死在一起。
”楊過心念一動,道:“你也去搶一面大旗來罷。
”跟着取出火折一晃,将旗子點燃了。
耶律齊道:“妙計!”縱馬上前,奪了一杆大旗,便在楊過的火旗上引着了。
兩人縱聲大呼,揮動火旗,又攻了進去。
這兩面火旗舞動開來,聲勢驚人,猶似兩朵血也似的火雲,在半空中飛舞來去,蒙古兵将隻要給帶上了,無不燒得焦頭爛額,當此情勢,蒙古兵将雖然勇悍,卻也不能不退。
耶律齊的部隊這時隻剩下七八十人,乘勢一沖,出了包圍圈子。
耶律齊收集殘兵,屯在土丘之上,略事喘息。
郭芙走到楊過身前,盈盈下拜,道:“楊大哥,我一生對你不住,但你大仁大義,以德報怨,救了……”說到此處,聲音竟自哽咽了。
其實過往楊過曾數次救她性命,但郭芙對他終存嫌隙,明知他待自己有恩,可是厭惡之心總是難去,常覺他自恃武功了得,有意示惠逞能,對己未必安着什麼好心。
直到此番救了她丈夫,郭芙才真正感激,悟到自己以往之非。
楊過急忙還禮,說道:“芙妹,咱倆一起長大,雖然常鬧别扭,其實情若兄妹。
隻要你此後不再讨厭我、恨我,我就心滿意足了。
” 郭芙一呆,兒時的種種往事,剎時之間如電光石火般在心頭一閃而過:“我難道讨厭他麼?武氏兄弟一直拼命的想讨我歡喜,可是他卻從來不理我。
隻要他稍為順着我一點兒,我便為他死了,也所甘願。
我為什麼老是這般沒來由的恨他?隻因為我暗暗想着他,念着他,但他竟沒半點将我放在心上?” 二十年來,她一直不明白自己的心事,每一念及楊過,總是将他當作了對頭,實則内心深處,對他的眷念關注,固非言語所能形容,可是不但楊過絲毫沒明白她的心事,連她自己也不明白。
此刻障在心頭的恨惡之意一去,她才突然體會到,原來自己對他的關心竟如此深切。
“他沖入敵陣去救齊哥時,我到底是更為誰擔心多一些啊?我實在說不上來。
”便在這千軍萬馬厮殺相撲的戰陣之中,郭芙鬥然間明白了自己的心事:“他在二妹生日那天送了她這三份大禮,我為什麼要恨之切骨?他揭露霍都的陰謀毒計,使齊哥得任丐幫幫主,為什麼我反而暗暗生氣?郭芙啊郭芙,你是在妒忌自己的親妹子!他對二妹這般溫柔體貼,但從沒半分如此待我。
” 想到此處,不由得恚怒又生,憤憤的向楊過和郭襄各瞪一眼,但蓦地驚覺:“為什麼我還在乎這些?我是有夫之婦,齊哥又待我如此恩愛!”不知不覺幽幽的歎了口長氣。
雖然她這一生什麼都不缺少了,但内心深處,實有一股說不出的遺憾。
她從來要什麼便有什麼,但真正要得最熱切的,卻無法得到。
因此她這一生之中,常常自己也不明白:為什麼脾氣這般暴躁?為什麼人人都高興的時候,自己卻會沒來由的生氣着惱? 郭芙臉上一陣紅,一陣白,想着自己奇異的心事。
楊過、小龍女、耶律齊、郭襄等人卻都在凝目遙望襄陽城前的劇戰。
眼見蒙古軍已蟻附登城,郭靖、黃藥師等所率領的兵馬雖在後攻擊牽制,但人數太少,動搖不了蒙古攻城大軍的陣伍。
蒙古大汗的九旌大纛漸漸逼近城垣,城内守軍似乎軍心已亂,無力将登城的敵軍反擊下來。
郭襄急道:“大哥哥,怎麼是好?怎麼是好?” 楊過心想:“此生得與龍兒重會,老天爺實在待我至厚,今日便死了,也已無憾。
男兒為國戰死沙場,正是最好的歸宿。
”言念及此,精神大振,叫道:“耶律兄,咱們再去沖殺一陣。
”耶律齊道:“再好沒有。
”小龍女和郭襄齊聲道:“大夥兒一齊去!”楊過道:“好!我當前鋒,你們多撿長矛,跟随在我身後。
”耶律齊當下傳令部屬,在戰場上撿拾長矛,每人手中都抱了三五枝。
楊過執了一枝長矛,躍馬沖前,那神雕邁開大步,伴在馬旁,伸翅撥開射來的弩箭。
小龍女、耶律齊、郭芙、郭襄四人緊随其後。
楊過雙腿指揮胯下坐騎,對着蒙古大汗的九旄大纛,疾馳而去。
耶律齊吃了一驚,心想蒙古大汗親臨前敵,定然防衛極嚴,精兵猛将,多在左右,自己這百餘人沖了過去,豈非白白送死?但想自己這條命是楊過救來的,真所謂水裡水裡去,火裡火裡去,他要到那裡,便跟到那裡,何必多言? 這一行人去得好快,轉眼間沖出數裡,已到襄陽城下。
蒙哥的扈駕親兵見楊過來得勢頭猛惡,早有兩個百人隊沖上阻擋。
楊過左臂一揮,一枝長矛飛擲出去,洞穿一名百夫長的鐵甲,貫胸而過。
他順手從耶律齊手中接過一枝長矛,擲死了第二名百夫長。
蒙古親兵一陣驚亂,楊過已突陣而過。
衆親兵大驚,挺刀舉戟,紛紛上前截攔。
楊過一矛一人,當者立斃。
他左臂的神功系從山洪海潮之中練成,這長矛飛擲之勢,便岩石也能插入,何況常人血肉之軀?他每一枝長矛都對準了頂盔貫甲的将軍發出,頃刻間擲出了一十七枝長矛,殺了一十七名蒙古猛将。
這一下突襲,當真如迅雷不及掩耳,蒙古大軍在城下屯軍十餘萬餘衆,但楊過奔馬而前,便如摧枯拉朽般破堅直入,一口氣沖到了大汗的馬前。
蒙哥的扈駕親兵舍命上前抵擋。
執戟甲士橫沖直撞的過來,遮在大汗身前。
楊過回臂要去耶律齊手中再拿長矛時,卻拿了個空,原來已給蒙古甲士隔斷。
眼見蒙古大汗臉有驚惶之色,拉過馬頭正要退走,楊過一聲長嘯,雙腳踏上馬鞍,跟着在馬鞍上一點,和身躍起,直撲而前。
十餘名親兵将校挺槍急刺,楊過在半空中提一口真氣,一個觔鬥,從十餘枝長槍上翻了過去。
蒙古大汗見勢頭不好,一提馬缰,縱騎急馳。
他胯下這匹坐騎乃蒙古萬中選一的良駒,龍背鳥頸、骨挺筋健、嘶吼似雷、奔馳若風,名為“飛雲骓”,幾乎和郭靖當年的“汗血寶馬”不相上下。
此刻鞍上負了大汗,四蹄翻飛,徑向空曠處疾馳。
楊過展開輕功,在後追去。
蒙古軍數百騎又在楊過身後急趕。
兩軍見了這等情勢,城上城下登時都忘了交戰,萬目齊注,同聲吶喊。
楊過見大汗單騎逃遁,心下大喜,暗想你跑得再快,也要教我趕上了,那知道這“飛雲骓”委實非同小可,後蹄隻在地下微微一撐,便竄出數丈。
楊過提氣急追,反和大汗越來越遠了。
他彎腰在地下拾起一根長矛,奮力往蒙哥背心擲去。
眼見那長矛猶似流星趕月般飛去,兩軍瞧得親切,人人目瞪口呆,忘了呼吸。
隻見那飛雲骓猛地裡向前一沖,長矛距大汗背心約有尺許,力盡而堕。
宋軍大叫:“啊喲!”蒙古軍齊呼:“萬歲!” 這時郭靖、黃藥師、周伯通、一燈等相距均遠,隻空自焦急,卻那裡使得出一分力氣去助楊過?蒙古兵将千千萬萬,也隻有吶喊助威,枉有盡忠效死之心,又怎趕得上飛雲骓的腳力? 蒙哥在馬背上回頭一望,見将楊過越抛越遠,心下放寬,縱馬向西首一個萬人隊馳去。
那萬人隊齊聲發喊,迎了上來,隻要兩下裡一湊合,楊過本領再高,也傷不着大汗了。
楊過眼見功敗垂成,好生沮喪,突然間心念一動:“長矛太重,難以及遠,何不用石子?”拾起兩枚石子,運功擲了出去。
但聽得嗤嗤聲響,兩枚石子急飛而去,都擊在飛雲骓臀上。
楊過神力飛石,那馬吃痛,一聲長嘶,前足提起,人立起來。
蒙哥貴為有史以來最大帝國的大汗,自幼弓馬娴熟,曾跟随祖父成吉思汗、父親拖雷數次出征,于拔都西征歐洲之役中,他更建立殊勳,畢生長于馬背之上、刀槍之中,這時變出非常,卻并不慌亂,挽雕弓、搭長箭,雙腿緊緊夾住馬腹,回身向楊過便是一箭。
楊過低頭避過,飛步搶上,左手早已拾了一塊拳頭大小的石塊,呼的一聲擲出,正中蒙哥後心。
楊過這一擲勁力何等剛猛,蒙哥筋折骨斷,倒撞下馬,登時斃命。
蒙古兵将見大汗落馬,無不驚惶,四面八方搶了過來。
郭靖大呼傳令,乘勢沖殺。
城内宋軍開城殺出。
郭靖、黃藥師、黃蓉等發動二十八宿大陣,來回沖擊。
蒙古軍軍心已亂,奔潰踐踏,死者不計其數,一路上抛旗投槍,不成行列,紛紛向北奔逃。
郭靖等正追之間,忽見西方一路敵軍開來,隊伍甚是整齊,軍中豎起了四王子忽必烈的旗号。
蒙古兵敗如山倒,一時之間那能收拾?忽必烈治軍雖嚴,給如潮水般湧來的敗兵一沖,部屬也登時亂了。
忽必烈見勢頭不妙,率領一枝親兵殿後,緩緩北退。
郭靖等直追出三十餘裡,眼見蒙古兵退勢不止,而呂文煥流水價的派出傳令官召郭靖回軍保城,宋軍這才凱旋而回。
自蒙古和宋軍交鋒以來,從未有如此大敗,而一國之主喪于城下,更軍心大沮。
蒙古大汗之位并非父死子襲,系由皇族王公、重臣大将會議擁立。
蒙哥既死,其弟七王子阿裡不哥在北方蒙古老家和林得王公擁戴而為大汗。
蒙古部族習慣,長子沖鋒陷陣作前鋒打仗,幼子看守老家,阿裡不哥并無多大本事,因看守老家,王公大将、後妃眷屬、積貯的牲口家産、後備部隊均受其統率,因之在大會中占了優勢。
後來忽必烈領軍北歸,與阿裡不哥争位,兄弟各率精兵互鬥。
最後忽必烈得勝,但蒙古軍已然大傷元氣,暫無力南攻,襄陽城得保太平。
直到一十三年後的宋度宗鹹淳九年,蒙古軍始再進攻襄陽。
郭靖領軍回到襄陽城邊,安撫使呂文煥早已率領親兵将校,大吹大擂,列隊在城外相迎。
衆百姓也擁在城外,陳列酒漿香燭,羅拜慰勞。
郭靖攜着楊過之手,拿起百姓呈上來的一杯美酒,轉敬楊過,說道:“過兒,你今日立此大功,天下揚名固不待言,合城軍民,無不重感恩德。
你更救了襄兒、齊兒,我和你郭伯母也深感大德。
” 楊過心中感動,有一句話藏在心中二十餘年始終未說,這時再也忍不住了,朗聲說道:“郭伯伯,小侄幼時若非蒙你和郭伯母撫養教誨,焉能得有今日?” 他二人自來萬事心照,不說銘恩感德之言,此時對飲三杯,兩位當世大俠傾吐肺腑,隻覺人生而當此境,複有何求? 二人攜手入城,但聽得軍民夾道歡呼,聲若轟雷。
楊過忽然想起:“二十餘年之前,郭伯伯也這般攜着我的手,送我上終南山重陽宮去投師學藝。
他對我一片至誠,從沒半分差異。
可是我狂妄胡鬧,叛師反教,闖下了多大的禍事!倘若我終于誤入歧路,那有今天和他攜手入城的一日?”想到此處,不由得汗流浃背,暗自心驚。
襄陽城中家家懸彩,戶戶騰歡。
雖有父兄子弟在這一役中陣亡的,但軍勝城完,悲戚之念也不免稍減。
這晚安撫使署中大張祝捷之宴,呂文煥便要請楊過坐個首席。
楊過說什麼也不肯。
衆人推讓良久,終于推一燈大師為尊,其次是周伯通、黃藥師、郭靖、王堅、點蒼漁隐、武三通、朱子柳、黃蓉,這才是楊過、耶律齊、小龍女、郭芙、武氏兄弟。
瑛姑、程英、陸無雙、郭襄等另坐一桌。
呂文煥暗自不悅,心想:“黃島主是郭大俠的嶽父,那也罷了。
一燈老和尚貌不驚人,周老頭子瘋瘋颠颠,怎能位居上座?”群雄縱談日間戰況,無不逸興橫飛,呂文煥卻那裡插得下口去? 酒過數巡,城中官員、大将、士紳紛紛過來向郭靖、楊過敬酒,極口贊譽兩位大俠功略豐偉,武藝過人。
郭靖想起師門重恩,說道:“當年若非全真教丘道長仗義、七位恩師遠赴蒙古,又得洪老恩師栽育,我郭靖豈能立此微功?但咱們今日在此歡呼暢飲,各位恩師除柯老恩師外,均已長逝,思之令人神傷。
”一燈等盡皆黯然。
郭靖又道:“蒙古雖然退兵,或者又再攻來,請各位在襄陽稍作休息,瞧明敵軍動向,以免上了惡當。
周老爺子等幾位傷勢未曾痊可,也須休息養傷。
待到确知敵軍退兵,我想赴華山祭掃恩師之墓。
”周伯通聽義弟郭靖亂了稱呼,他口中剛喝了一大口酒,也就不加更正。
楊過道:“郭伯伯,我也正想說這句話,大夥兒一齊都去如何?”一燈、黃藥師、周伯通等都想念這位逝世的老友,齊聲贊同。
是晚群雄直飲至深夜,大醉而散。
注:《元史》本紀卷三載:“憲宗諱蒙哥,睿宗拖雷之長子也。
……九年二月丙子,悉率諸兵……丁醜,督諸軍戰城下……攻鎮西門、攻東新門、奇勝門……攻護國門……登外城,殺宋兵甚衆……屢攻不克……癸亥、帝崩。
……帝剛明雄毅,沉斷而寡言……禦群臣甚嚴。
” 《續通鑒》:“蒙古主屢督諸軍攻之,不克……蒙古主殂……史天澤與群臣奉喪北還,于是合州圍解。
”《續通鑒考異》:“元憲宗自困頓兵日久,得疾而殂。
《重慶志》謂其中飛石……”合州,為三江會合處,又稱合州,今重慶市。
依曆史記載,憲宗系因攻四川重慶(合州)不克而死,是否為了中飛石,史書亦記載各異。
但蒙古軍宋軍激戰最久、戰況最烈者系在襄陽,蒙古軍前後進攻數十年而不能下。
為增加小說之興味起見,安排為憲宗攻襄陽不克,中飛石而死,城圍因而得解。
發飛石者為誰,史無明文,小說稱其人為楊過,任何正史、野史,均不能證其為非。
楊過微笑道:“你在台下,擔心受驚,更苦過我在台上惡戰。
”隻聽得宋軍喊聲猶如驚天動地,旗分五色,猛向蒙古軍沖鋒。
楊過凝目遙望,見敵軍部伍嚴整,人數又多過宋軍數倍,宋軍如潮水般沖了一次又一次,卻那裡撼得動敵軍分毫? 楊過叫道:“敵軍未敗,咱們再戰。
你累不累?”這三句話前兩句慷慨激昂,最後一句卻轉成了溫柔體貼的調子。
小龍女淡淡一笑,說道:“你說上,便上罷!” 忽然身旁一個少女聲音說道:“楊大嫂,你真美!”正是郭襄。
小龍女回頭笑道:“小妹子,多謝你為我們祝禱重會。
你大哥哥盡說你好,定要帶我到襄陽來見你一見。
”郭襄歎了一口氣,道:“也真隻有你,才配得上他。
”小龍女挽住她手,跟她甚是親熱。
小龍女本來對誰都是冷冷的不大理睬,但聽楊過誇贊郭襄,說她為自己夫婦祝禱重會,又不顧性命的躍下深谷,來求楊過不可自盡,對她也便不同。
楊過牽過幾匹四下亂竄的無主戰馬,說道:“我來開路,一齊沖罷!”躍上馬背,當先馳去。
小龍女和郭襄各乘一匹,跟在他身後。
三人奔馳向南,但見數百道雲梯豎在襄陽城牆外,蒙古兵如螞蟻般正向上爬。
三人馳上一個小丘,縱目四望,忽見西首有千餘蒙古兵圍住了耶律齊率領的三百來人。
這些蒙古兵均使四尺彎刀,将耶律齊的部屬一個個劈下馬來。
郭芙領着一隊兵馬要沖入相救,卻讓蒙古兩個千人隊攔住了,夫妻倆遙遙相望,不能相聚。
郭芙眼見丈夫身旁的士卒越來越少,一顆心不住的下沉,深知戰陣中千軍萬馬相鬥,若落了單被圍,武功再高也必無幸。
楊過叫道:“郭大姑娘,你向我磕三個響頭,我便去救你丈夫出來。
”依着郭芙平素驕縱的性兒,别說磕頭,甯可死了,也不肯在嘴上向楊過服輸,但這時見丈夫命在須臾,更不遲疑,縱馬上了小丘,翻身下馬,雙膝跪倒,便磕下頭去。
楊過吃了一驚,急忙跪下磕頭還禮,扶起郭芙,深悔自己出言輕薄,忙道:“是我的不是,真對不起了!我胡說八道,你别當真。
耶律兄和我是生死之交,焉有不救之理?”飛身奔下小丘,在戰場上将一匹匹健馬牽過,一共牽了八匹,前四匹,後四匹,排成兩列,跟着躍上馬背,單手提着八根缰繩,大聲呼喝,向敵軍刀陣中沖了過去。
宋時戰陣之中,原有連環甲馬一法,當年雙鞭呼延灼攻打水泊梁山,即曾以連環馬陣法取勝。
楊過将這八匹馬連成二列,宛然是個小小的連環馬之陣。
但八匹馬雜湊而成,未經操練,奔動之際或東或西,不成行列,全仗楊過袖力提缰,将八匹馬制得服服帖帖,三十二隻鐵蹄翻飛,擊土揚塵,疾馳而前。
楊過施展輕身功夫,在八匹馬背上往複跳躍。
蒙古軍那裡見過這等神奇的騎術?驚奇之間,八匹馬已沖入陣中。
楊過衣袖一卷,搶過一面大旗,豎起在馬鞍之上。
蒙古兵将大聲呼喝,上前阻擋,楊過将八缰套上肩頭,騰出左手揮旗橫掃,将三名将官打下馬來,眼見距耶律齊不過兩丈,叫道:“耶律兄,快向上跳!”跟着大旗揮動,耶律齊踴身躍起,楊過左臂運臂一卷,大旗正好将他身子卷住。
兩人八馬,馳出敵軍重圍。
耶律齊喘了口氣,說道:“楊兄弟,多謝你相救,隻是我尚有部屬被圍,義不能獨生,我要跟他們死在一起。
”楊過心念一動,道:“你也去搶一面大旗來罷。
”跟着取出火折一晃,将旗子點燃了。
耶律齊道:“妙計!”縱馬上前,奪了一杆大旗,便在楊過的火旗上引着了。
兩人縱聲大呼,揮動火旗,又攻了進去。
這兩面火旗舞動開來,聲勢驚人,猶似兩朵血也似的火雲,在半空中飛舞來去,蒙古兵将隻要給帶上了,無不燒得焦頭爛額,當此情勢,蒙古兵将雖然勇悍,卻也不能不退。
耶律齊的部隊這時隻剩下七八十人,乘勢一沖,出了包圍圈子。
耶律齊收集殘兵,屯在土丘之上,略事喘息。
郭芙走到楊過身前,盈盈下拜,道:“楊大哥,我一生對你不住,但你大仁大義,以德報怨,救了……”說到此處,聲音竟自哽咽了。
其實過往楊過曾數次救她性命,但郭芙對他終存嫌隙,明知他待自己有恩,可是厭惡之心總是難去,常覺他自恃武功了得,有意示惠逞能,對己未必安着什麼好心。
直到此番救了她丈夫,郭芙才真正感激,悟到自己以往之非。
楊過急忙還禮,說道:“芙妹,咱倆一起長大,雖然常鬧别扭,其實情若兄妹。
隻要你此後不再讨厭我、恨我,我就心滿意足了。
” 郭芙一呆,兒時的種種往事,剎時之間如電光石火般在心頭一閃而過:“我難道讨厭他麼?武氏兄弟一直拼命的想讨我歡喜,可是他卻從來不理我。
隻要他稍為順着我一點兒,我便為他死了,也所甘願。
我為什麼老是這般沒來由的恨他?隻因為我暗暗想着他,念着他,但他竟沒半點将我放在心上?” 二十年來,她一直不明白自己的心事,每一念及楊過,總是将他當作了對頭,實則内心深處,對他的眷念關注,固非言語所能形容,可是不但楊過絲毫沒明白她的心事,連她自己也不明白。
此刻障在心頭的恨惡之意一去,她才突然體會到,原來自己對他的關心竟如此深切。
“他沖入敵陣去救齊哥時,我到底是更為誰擔心多一些啊?我實在說不上來。
”便在這千軍萬馬厮殺相撲的戰陣之中,郭芙鬥然間明白了自己的心事:“他在二妹生日那天送了她這三份大禮,我為什麼要恨之切骨?他揭露霍都的陰謀毒計,使齊哥得任丐幫幫主,為什麼我反而暗暗生氣?郭芙啊郭芙,你是在妒忌自己的親妹子!他對二妹這般溫柔體貼,但從沒半分如此待我。
” 想到此處,不由得恚怒又生,憤憤的向楊過和郭襄各瞪一眼,但蓦地驚覺:“為什麼我還在乎這些?我是有夫之婦,齊哥又待我如此恩愛!”不知不覺幽幽的歎了口長氣。
雖然她這一生什麼都不缺少了,但内心深處,實有一股說不出的遺憾。
她從來要什麼便有什麼,但真正要得最熱切的,卻無法得到。
因此她這一生之中,常常自己也不明白:為什麼脾氣這般暴躁?為什麼人人都高興的時候,自己卻會沒來由的生氣着惱? 郭芙臉上一陣紅,一陣白,想着自己奇異的心事。
楊過、小龍女、耶律齊、郭襄等人卻都在凝目遙望襄陽城前的劇戰。
眼見蒙古軍已蟻附登城,郭靖、黃藥師等所率領的兵馬雖在後攻擊牽制,但人數太少,動搖不了蒙古攻城大軍的陣伍。
蒙古大汗的九旌大纛漸漸逼近城垣,城内守軍似乎軍心已亂,無力将登城的敵軍反擊下來。
郭襄急道:“大哥哥,怎麼是好?怎麼是好?” 楊過心想:“此生得與龍兒重會,老天爺實在待我至厚,今日便死了,也已無憾。
男兒為國戰死沙場,正是最好的歸宿。
”言念及此,精神大振,叫道:“耶律兄,咱們再去沖殺一陣。
”耶律齊道:“再好沒有。
”小龍女和郭襄齊聲道:“大夥兒一齊去!”楊過道:“好!我當前鋒,你們多撿長矛,跟随在我身後。
”耶律齊當下傳令部屬,在戰場上撿拾長矛,每人手中都抱了三五枝。
楊過執了一枝長矛,躍馬沖前,那神雕邁開大步,伴在馬旁,伸翅撥開射來的弩箭。
小龍女、耶律齊、郭芙、郭襄四人緊随其後。
楊過雙腿指揮胯下坐騎,對着蒙古大汗的九旄大纛,疾馳而去。
耶律齊吃了一驚,心想蒙古大汗親臨前敵,定然防衛極嚴,精兵猛将,多在左右,自己這百餘人沖了過去,豈非白白送死?但想自己這條命是楊過救來的,真所謂水裡水裡去,火裡火裡去,他要到那裡,便跟到那裡,何必多言? 這一行人去得好快,轉眼間沖出數裡,已到襄陽城下。
蒙哥的扈駕親兵見楊過來得勢頭猛惡,早有兩個百人隊沖上阻擋。
楊過左臂一揮,一枝長矛飛擲出去,洞穿一名百夫長的鐵甲,貫胸而過。
他順手從耶律齊手中接過一枝長矛,擲死了第二名百夫長。
蒙古親兵一陣驚亂,楊過已突陣而過。
衆親兵大驚,挺刀舉戟,紛紛上前截攔。
楊過一矛一人,當者立斃。
他左臂的神功系從山洪海潮之中練成,這長矛飛擲之勢,便岩石也能插入,何況常人血肉之軀?他每一枝長矛都對準了頂盔貫甲的将軍發出,頃刻間擲出了一十七枝長矛,殺了一十七名蒙古猛将。
這一下突襲,當真如迅雷不及掩耳,蒙古大軍在城下屯軍十餘萬餘衆,但楊過奔馬而前,便如摧枯拉朽般破堅直入,一口氣沖到了大汗的馬前。
蒙哥的扈駕親兵舍命上前抵擋。
執戟甲士橫沖直撞的過來,遮在大汗身前。
楊過回臂要去耶律齊手中再拿長矛時,卻拿了個空,原來已給蒙古甲士隔斷。
眼見蒙古大汗臉有驚惶之色,拉過馬頭正要退走,楊過一聲長嘯,雙腳踏上馬鞍,跟着在馬鞍上一點,和身躍起,直撲而前。
十餘名親兵将校挺槍急刺,楊過在半空中提一口真氣,一個觔鬥,從十餘枝長槍上翻了過去。
蒙古大汗見勢頭不好,一提馬缰,縱騎急馳。
他胯下這匹坐騎乃蒙古萬中選一的良駒,龍背鳥頸、骨挺筋健、嘶吼似雷、奔馳若風,名為“飛雲骓”,幾乎和郭靖當年的“汗血寶馬”不相上下。
此刻鞍上負了大汗,四蹄翻飛,徑向空曠處疾馳。
楊過展開輕功,在後追去。
蒙古軍數百騎又在楊過身後急趕。
兩軍見了這等情勢,城上城下登時都忘了交戰,萬目齊注,同聲吶喊。
楊過見大汗單騎逃遁,心下大喜,暗想你跑得再快,也要教我趕上了,那知道這“飛雲骓”委實非同小可,後蹄隻在地下微微一撐,便竄出數丈。
楊過提氣急追,反和大汗越來越遠了。
他彎腰在地下拾起一根長矛,奮力往蒙哥背心擲去。
眼見那長矛猶似流星趕月般飛去,兩軍瞧得親切,人人目瞪口呆,忘了呼吸。
隻見那飛雲骓猛地裡向前一沖,長矛距大汗背心約有尺許,力盡而堕。
宋軍大叫:“啊喲!”蒙古軍齊呼:“萬歲!” 這時郭靖、黃藥師、周伯通、一燈等相距均遠,隻空自焦急,卻那裡使得出一分力氣去助楊過?蒙古兵将千千萬萬,也隻有吶喊助威,枉有盡忠效死之心,又怎趕得上飛雲骓的腳力? 蒙哥在馬背上回頭一望,見将楊過越抛越遠,心下放寬,縱馬向西首一個萬人隊馳去。
那萬人隊齊聲發喊,迎了上來,隻要兩下裡一湊合,楊過本領再高,也傷不着大汗了。
楊過眼見功敗垂成,好生沮喪,突然間心念一動:“長矛太重,難以及遠,何不用石子?”拾起兩枚石子,運功擲了出去。
但聽得嗤嗤聲響,兩枚石子急飛而去,都擊在飛雲骓臀上。
楊過神力飛石,那馬吃痛,一聲長嘶,前足提起,人立起來。
蒙哥貴為有史以來最大帝國的大汗,自幼弓馬娴熟,曾跟随祖父成吉思汗、父親拖雷數次出征,于拔都西征歐洲之役中,他更建立殊勳,畢生長于馬背之上、刀槍之中,這時變出非常,卻并不慌亂,挽雕弓、搭長箭,雙腿緊緊夾住馬腹,回身向楊過便是一箭。
楊過低頭避過,飛步搶上,左手早已拾了一塊拳頭大小的石塊,呼的一聲擲出,正中蒙哥後心。
楊過這一擲勁力何等剛猛,蒙哥筋折骨斷,倒撞下馬,登時斃命。
蒙古兵将見大汗落馬,無不驚惶,四面八方搶了過來。
郭靖大呼傳令,乘勢沖殺。
城内宋軍開城殺出。
郭靖、黃藥師、黃蓉等發動二十八宿大陣,來回沖擊。
蒙古軍軍心已亂,奔潰踐踏,死者不計其數,一路上抛旗投槍,不成行列,紛紛向北奔逃。
郭靖等正追之間,忽見西方一路敵軍開來,隊伍甚是整齊,軍中豎起了四王子忽必烈的旗号。
蒙古兵敗如山倒,一時之間那能收拾?忽必烈治軍雖嚴,給如潮水般湧來的敗兵一沖,部屬也登時亂了。
忽必烈見勢頭不妙,率領一枝親兵殿後,緩緩北退。
郭靖等直追出三十餘裡,眼見蒙古兵退勢不止,而呂文煥流水價的派出傳令官召郭靖回軍保城,宋軍這才凱旋而回。
自蒙古和宋軍交鋒以來,從未有如此大敗,而一國之主喪于城下,更軍心大沮。
蒙古大汗之位并非父死子襲,系由皇族王公、重臣大将會議擁立。
蒙哥既死,其弟七王子阿裡不哥在北方蒙古老家和林得王公擁戴而為大汗。
蒙古部族習慣,長子沖鋒陷陣作前鋒打仗,幼子看守老家,阿裡不哥并無多大本事,因看守老家,王公大将、後妃眷屬、積貯的牲口家産、後備部隊均受其統率,因之在大會中占了優勢。
後來忽必烈領軍北歸,與阿裡不哥争位,兄弟各率精兵互鬥。
最後忽必烈得勝,但蒙古軍已然大傷元氣,暫無力南攻,襄陽城得保太平。
直到一十三年後的宋度宗鹹淳九年,蒙古軍始再進攻襄陽。
郭靖領軍回到襄陽城邊,安撫使呂文煥早已率領親兵将校,大吹大擂,列隊在城外相迎。
衆百姓也擁在城外,陳列酒漿香燭,羅拜慰勞。
郭靖攜着楊過之手,拿起百姓呈上來的一杯美酒,轉敬楊過,說道:“過兒,你今日立此大功,天下揚名固不待言,合城軍民,無不重感恩德。
你更救了襄兒、齊兒,我和你郭伯母也深感大德。
” 楊過心中感動,有一句話藏在心中二十餘年始終未說,這時再也忍不住了,朗聲說道:“郭伯伯,小侄幼時若非蒙你和郭伯母撫養教誨,焉能得有今日?” 他二人自來萬事心照,不說銘恩感德之言,此時對飲三杯,兩位當世大俠傾吐肺腑,隻覺人生而當此境,複有何求? 二人攜手入城,但聽得軍民夾道歡呼,聲若轟雷。
楊過忽然想起:“二十餘年之前,郭伯伯也這般攜着我的手,送我上終南山重陽宮去投師學藝。
他對我一片至誠,從沒半分差異。
可是我狂妄胡鬧,叛師反教,闖下了多大的禍事!倘若我終于誤入歧路,那有今天和他攜手入城的一日?”想到此處,不由得汗流浃背,暗自心驚。
襄陽城中家家懸彩,戶戶騰歡。
雖有父兄子弟在這一役中陣亡的,但軍勝城完,悲戚之念也不免稍減。
這晚安撫使署中大張祝捷之宴,呂文煥便要請楊過坐個首席。
楊過說什麼也不肯。
衆人推讓良久,終于推一燈大師為尊,其次是周伯通、黃藥師、郭靖、王堅、點蒼漁隐、武三通、朱子柳、黃蓉,這才是楊過、耶律齊、小龍女、郭芙、武氏兄弟。
瑛姑、程英、陸無雙、郭襄等另坐一桌。
呂文煥暗自不悅,心想:“黃島主是郭大俠的嶽父,那也罷了。
一燈老和尚貌不驚人,周老頭子瘋瘋颠颠,怎能位居上座?”群雄縱談日間戰況,無不逸興橫飛,呂文煥卻那裡插得下口去? 酒過數巡,城中官員、大将、士紳紛紛過來向郭靖、楊過敬酒,極口贊譽兩位大俠功略豐偉,武藝過人。
郭靖想起師門重恩,說道:“當年若非全真教丘道長仗義、七位恩師遠赴蒙古,又得洪老恩師栽育,我郭靖豈能立此微功?但咱們今日在此歡呼暢飲,各位恩師除柯老恩師外,均已長逝,思之令人神傷。
”一燈等盡皆黯然。
郭靖又道:“蒙古雖然退兵,或者又再攻來,請各位在襄陽稍作休息,瞧明敵軍動向,以免上了惡當。
周老爺子等幾位傷勢未曾痊可,也須休息養傷。
待到确知敵軍退兵,我想赴華山祭掃恩師之墓。
”周伯通聽義弟郭靖亂了稱呼,他口中剛喝了一大口酒,也就不加更正。
楊過道:“郭伯伯,我也正想說這句話,大夥兒一齊都去如何?”一燈、黃藥師、周伯通等都想念這位逝世的老友,齊聲贊同。
是晚群雄直飲至深夜,大醉而散。
注:《元史》本紀卷三載:“憲宗諱蒙哥,睿宗拖雷之長子也。
……九年二月丙子,悉率諸兵……丁醜,督諸軍戰城下……攻鎮西門、攻東新門、奇勝門……攻護國門……登外城,殺宋兵甚衆……屢攻不克……癸亥、帝崩。
……帝剛明雄毅,沉斷而寡言……禦群臣甚嚴。
” 《續通鑒》:“蒙古主屢督諸軍攻之,不克……蒙古主殂……史天澤與群臣奉喪北還,于是合州圍解。
”《續通鑒考異》:“元憲宗自困頓兵日久,得疾而殂。
《重慶志》謂其中飛石……”合州,為三江會合處,又稱合州,今重慶市。
依曆史記載,憲宗系因攻四川重慶(合州)不克而死,是否為了中飛石,史書亦記載各異。
但蒙古軍宋軍激戰最久、戰況最烈者系在襄陽,蒙古軍前後進攻數十年而不能下。
為增加小說之興味起見,安排為憲宗攻襄陽不克,中飛石而死,城圍因而得解。
發飛石者為誰,史無明文,小說稱其人為楊過,任何正史、野史,均不能證其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