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關燈
小
中
大
心投入,以緻心曠神怡。
功利觀點則要想這條魚從哪裡買來,要多少錢,這條魚重幾斤幾兩,市場上賣多少錢一斤,可以在水裡養多少時候不死,如請上司、父母、朋友或愛人吃飯,把這條魚殺了請他吃,他是否會十分喜歡等等。
知識觀點則要研究這條魚屬于什麼類、什麼科、叫什麼名字,拉丁文學名是什麼,是淡水魚還是海水魚,主要生産于什麼水域,這條魚是雌的還是雄的,如是雌的,在什麼季節産卵,它以什麼東西作食物,能不能人工飼養,它的天敵是什麼。
即使是漁市場商人或古生物學家,觀賞遊魚圖時也應純用審美觀點,不要混入自己的專業觀點。
莊子與惠子在濠上觀魚,讨論魚是否很快樂,你(我)不是魚,怎麼能知道魚快樂不快樂?楊過、小龍女和瑛姑觀魚,大概會想像龜這麼一扭一閃,迅速之極,是不是能用在武功身法之中?八大山人、齊白石觀魚,所想的多半是用什麼線條來表現遊魚之美;而法國印象派大畫家塞尚等人,心中所想的圖畫,當是一條魚給人剖開後血淋淋的挂在蔬菜之旁,用的是什麼線條、顔色。
舒伯特觀鳟魚時,腦子中出現的當是跳躍的音符與旋律。
張仲景、李時珍所想的,當然是這種魚能治什麼病,補陰還是補陽,要加什麼藥材。
我在香港住得久了,很能了解“洪七公觀點”,他老人家見到魚,自然會想這條魚清蒸滋味如何,紅燒又如何?頭、尾、肚、背、燴、烤、熏、煮,又各如何?老叫化自己動手怎麼樣?要小黃蓉來做又怎麼樣? 閱讀小說,最合理的享受是采審美态度,欣賞書中人物的性格、感情、經曆,與書中人物同喜共怒,同哀共樂,既打成一片,又保持适當的觀賞距離(觀看從小說改編的電影、電視連續劇也是一樣),可以欣賞(或讨厭)書中文字之美(或不美)、人物遭遇之奇(或不通、故事結構之出人意表(或糟不可言廣人物性格之美(或醜惡)……我看小說、看電影、電視一向是用這種态度的。
有一段時期中,我在報紙上專門寫電影評論,每天一篇(香港放映的電影極多,每天評一部根本評不完),後來又進電影公司專業做編劇和導演,看電影時便注意鏡頭的長短和銜接(蒙太奇)、色彩配搭、鏡頭角度及長短、燈光明暗、演員的表情和對白等等,看電影的審美樂趣便大大減少了,理智的态度多了,情感的态度少了,變得相當冷靜,不大會受感動,看大悲劇時甚至不會流淚。
在電影中聽交響樂、看芭蕾舞時甚至不會心魂俱醉、魂不附體,藝術欣賞的意義就大大減少了。
讀小說而采用功利觀點(這小說是否合于無産階級鬥争的革命思想?合不合革命現實主義的理論指導?對人民群衆的教育作用怎樣?)或知識觀點(小說中所寫是不是符合曆史記載?物理學上有無可能,某本權威哲學書中是這樣主張的嗎?這種毒藥能毒死人嗎?能把屍體化為黃水嗎?一個人手臂給人斬落了,重傷之後還能騎馬出奔而不死嗎?鳥類智力這樣低,能與人拆招而顯示武功麼?魯智深能連根拔起一株大楊樹嗎?沒有東風時可以築壇行法而借來東風嗎?戴宗腿上縛了有符咒的甲馬,就可日行八百裡,去參加奧運馬拉松賽豈非穩得金牌?根據曆史,關羽并沒有在華容道上義釋曹搡,《三國演義》這樣寫,豈非把三國的曆史全改變了?),讀小說時的趣味大減。
當然也可以這樣持批判的态度來讀,然而已不是審美的态度,不是享受藝術、欣賞文學的好态度了。
所以,忽必烈的真正性格怎樣,楊過是否在襄陽城下飛石擲死蒙古大汗蒙哥,我想在小說中最好不讨論,我會在另外寫的曆史文章中談論,那是知識性的文章,便該用知識性的态度去閱讀。
(例如,我在小說《碧血劍》中,寫袁承志有很大自由,他要愛青青便愛青青,要愛阿九便愛阿九。
在曆史文章《袁崇煥評傳》中,任何史實寫錯了,都須設法改正。
)…… 有些讀者因為自己的性格與小說中的人物大大不同或甚至相反,無法理解小說中人物為什麼要這樣做
功利觀點則要想這條魚從哪裡買來,要多少錢,這條魚重幾斤幾兩,市場上賣多少錢一斤,可以在水裡養多少時候不死,如請上司、父母、朋友或愛人吃飯,把這條魚殺了請他吃,他是否會十分喜歡等等。
知識觀點則要研究這條魚屬于什麼類、什麼科、叫什麼名字,拉丁文學名是什麼,是淡水魚還是海水魚,主要生産于什麼水域,這條魚是雌的還是雄的,如是雌的,在什麼季節産卵,它以什麼東西作食物,能不能人工飼養,它的天敵是什麼。
即使是漁市場商人或古生物學家,觀賞遊魚圖時也應純用審美觀點,不要混入自己的專業觀點。
莊子與惠子在濠上觀魚,讨論魚是否很快樂,你(我)不是魚,怎麼能知道魚快樂不快樂?楊過、小龍女和瑛姑觀魚,大概會想像龜這麼一扭一閃,迅速之極,是不是能用在武功身法之中?八大山人、齊白石觀魚,所想的多半是用什麼線條來表現遊魚之美;而法國印象派大畫家塞尚等人,心中所想的圖畫,當是一條魚給人剖開後血淋淋的挂在蔬菜之旁,用的是什麼線條、顔色。
舒伯特觀鳟魚時,腦子中出現的當是跳躍的音符與旋律。
張仲景、李時珍所想的,當然是這種魚能治什麼病,補陰還是補陽,要加什麼藥材。
我在香港住得久了,很能了解“洪七公觀點”,他老人家見到魚,自然會想這條魚清蒸滋味如何,紅燒又如何?頭、尾、肚、背、燴、烤、熏、煮,又各如何?老叫化自己動手怎麼樣?要小黃蓉來做又怎麼樣? 閱讀小說,最合理的享受是采審美态度,欣賞書中人物的性格、感情、經曆,與書中人物同喜共怒,同哀共樂,既打成一片,又保持适當的觀賞距離(觀看從小說改編的電影、電視連續劇也是一樣),可以欣賞(或讨厭)書中文字之美(或不美)、人物遭遇之奇(或不通、故事結構之出人意表(或糟不可言廣人物性格之美(或醜惡)……我看小說、看電影、電視一向是用這種态度的。
有一段時期中,我在報紙上專門寫電影評論,每天一篇(香港放映的電影極多,每天評一部根本評不完),後來又進電影公司專業做編劇和導演,看電影時便注意鏡頭的長短和銜接(蒙太奇)、色彩配搭、鏡頭角度及長短、燈光明暗、演員的表情和對白等等,看電影的審美樂趣便大大減少了,理智的态度多了,情感的态度少了,變得相當冷靜,不大會受感動,看大悲劇時甚至不會流淚。
在電影中聽交響樂、看芭蕾舞時甚至不會心魂俱醉、魂不附體,藝術欣賞的意義就大大減少了。
讀小說而采用功利觀點(這小說是否合于無産階級鬥争的革命思想?合不合革命現實主義的理論指導?對人民群衆的教育作用怎樣?)或知識觀點(小說中所寫是不是符合曆史記載?物理學上有無可能,某本權威哲學書中是這樣主張的嗎?這種毒藥能毒死人嗎?能把屍體化為黃水嗎?一個人手臂給人斬落了,重傷之後還能騎馬出奔而不死嗎?鳥類智力這樣低,能與人拆招而顯示武功麼?魯智深能連根拔起一株大楊樹嗎?沒有東風時可以築壇行法而借來東風嗎?戴宗腿上縛了有符咒的甲馬,就可日行八百裡,去參加奧運馬拉松賽豈非穩得金牌?根據曆史,關羽并沒有在華容道上義釋曹搡,《三國演義》這樣寫,豈非把三國的曆史全改變了?),讀小說時的趣味大減。
當然也可以這樣持批判的态度來讀,然而已不是審美的态度,不是享受藝術、欣賞文學的好态度了。
所以,忽必烈的真正性格怎樣,楊過是否在襄陽城下飛石擲死蒙古大汗蒙哥,我想在小說中最好不讨論,我會在另外寫的曆史文章中談論,那是知識性的文章,便該用知識性的态度去閱讀。
(例如,我在小說《碧血劍》中,寫袁承志有很大自由,他要愛青青便愛青青,要愛阿九便愛阿九。
在曆史文章《袁崇煥評傳》中,任何史實寫錯了,都須設法改正。
)…… 有些讀者因為自己的性格與小說中的人物大大不同或甚至相反,無法理解小說中人物為什麼要這樣做